北京皮影剧团团长路宝刚生命中除了皮影没有其他

2019-09-17 07:14独家专访董岩
北广人物 2019年35期
关键词:影戏皮影戏皮影

□独家专访 记者 董岩

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但一直以来,皮影戏如何被年轻人喜爱,困惑着从业者。今年7 月,由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北京皮影剧团制作运营的创意影戏亲子舞台剧《影戏传奇》赢得了好口碑,北京皮影剧团团长路宝刚觉得这次演出很成功。

《影戏传奇》讲述了天真顽皮的女孩小小,无意间唤醒2000 岁的皮影人“大巴掌”,当灯光照进“大巴掌”的身体,古老的皮影戏邂逅年轻的灵魂,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故事就此展开。该剧采用了当下最为流行的穿越剧的故事讲述形式,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配合皮影这一生动的舞台表演形式,让常年习惯于玩手机、电脑的儿童体会到现场动感的皮影魅力。观看的儿童投入其中,时而惊喜、时而忧伤,伴随着剧中人物不断转换着心情。

古老的宫廷皮影戏

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皮影戏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们先来看看关于它的故事——汉武帝设帐弄影。

“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汉武帝对宠妃李夫人去世,“思念”中的汉武帝多日不思饮食,不思朝政。他手下一个叫李绍峰的侍从,非常着急,怎么办?他突发奇想,就用阔叶树的叶子手撕成他爱妃的形象,借助阳光投到幔帐上,皇帝看大戏,由此开启了皮影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精彩纷呈的悲欢离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路宝刚团长介绍,这是目前从文字记载上,能查到最早的影戏雏形。“实际更早就有光和影的原理,只不过没有形成一种表演形式。”从李绍峰开始皇宫内有了影戏的表演,有了“大台宫戏”的叫法。“大台宫戏一个是偶合影,一个是木偶,就是傀儡艺术,木偶比皮影的历史更长一点。”既然是宫廷娱乐项目,最初也只有皇家才能欣赏到的。它是怎么传到民间的?

“那年代战争,是约战。约好第二天几点开战,开战前,您可以尽情地休息、放松,晚上干吗?那些青壮年战士怎么办?皇上就派皇宫内部的文艺团体出来慰问军队,其中也包括影戏,于是宫内的艺术传到了民间,军队到处去征战,走到哪儿传播到哪儿,才有今天的中国影戏遍布全国大地。”路宝刚简单地介绍影戏开枝散叶的过程。

“北京皮影”的来由

清代,宣武门以南地区被称作“宣南”,大体上便是原来老宣武区的管辖范围。人们在天桥一带表演、观看杂耍等民间娱乐,这里还有会馆特色,构成了南城特有的天桥民俗文化、大栅栏商业文化、琉璃厂士人文化的风貌,并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独特意蕴的地域文化概念,东经路46 号,离天桥只一街之隔,北京皮影剧团就在这里。

早期的北京皮影分东西两派,现仅存的西派皮影其始形成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 年)。经路德成成立于1842 年的北京祥顺影戏班、路福元的福顺影戏班、路耀光的德顺影戏班、以路景达为代表的另一德顺影戏班(1957 年政府改造为北京宣武木偶皮影剧团,后更名为北京皮影剧团)到路宝刚这代,已经传承了五代。

北京皮影表现手法独特,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皮影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表演、声腔、造型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路宝刚认为表演更突出细腻和夸张。例如影人的照镜子、流眼泪、梳妆打扮等,其表现手法都很细腻。而声腔吸收了昆曲、京剧、曲艺等北京地方剧、曲种的声腔、曲调,一段唱段中巧妙地融进多种声腔曲调,形成了北京皮影特有的声腔艺术特点。造型设计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和神态的塑造,注重人物着装在影人关节处连接的统一和衣饰冠戴的合理性。路景达创造性地将京剧脸谱融入皮影造型中,其造型典雅,色彩亮丽。在皮影界独树一帜,其作品被业内称之为“北京皮影”。

命中注定要“接班”

一方白幕升起,一通锣鼓过后,驴皮做成的“小人儿”,在灯光下被“耍人儿”的师傅摆弄得服服帖帖。一会儿千军万马驰骋沙场,一会儿窈窕淑女刺绣闺中,一会儿孙悟空挥动金箍棒三打白骨精,一会儿乌鸦与狐狸斗智斗勇,伴随着或高亢或低婉的唱腔,一个个“小人儿”将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让观众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皮影戏”也随着时代的潮流起起落落,经历着自己的悲欢离合。到了今天,曾经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皮影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作为北京皮影剧团团长、北京西派路家德顺皮影第五代传人的路宝刚,依然守着这份皮影事业。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人们对皮影戏的真实写照。由于皮影表演时一只手要控制好几根操作杆,常年的演出导致路宝刚的手指弯曲变形,五个手指很难并拢。每天早上8 点上班,没有下班的时间,自打当上了皮影剧团团长,路宝刚从来没有休过年假,爱人虽一直无怨无悔支持他的皮影事业,但他坦言欠老婆的太多了,退休后要好好陪陪她。

会议室里,两幅装裱精致的皮影作品,原本想作为商品出售,当年因为价贵没有成交:“它的人工工时太耗人了,所以我们当年标价12000,现在成为团里的作品了。”

在路宝刚的记忆里,小时候每到逢年过节,父亲兄弟五人就在家里聚会,热热闹闹地玩一场皮影戏。虽然当时路家班的皮影戏早已多年不演,但是家里土炕上的竹席下面,永远压着四个皮影,这是父亲珍藏着的宝贝。

路宝刚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辈都以皮影为生的家族里。1976 年,政府决定恢复剧团,路宝刚的父亲成为了当时筹建剧团的不二人选,跑遍各地寻找曾经的老艺人。1979 年,“北京宣武皮影剧团”终于重新建立起来。然而,也是在这一年,父亲因心肌梗塞去世了。“53 岁我父亲去世了,那之前他没看过病,没吃过药,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身体特别好,特别棒。”

当时,路宝刚面临着继续上学还是工作两个选择,1980 年3 月5 日,他进入了北京皮影剧团,从此踏上了祖辈们一直坚守的皮影事业。路宝刚说,当时他的第一理想是当兵,然后第二理想是做个老师:“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不能当兵,当时老师在我的心里是非常神圣的,像父母一样。”对于16 岁的他来说,进入皮影剧团就是接班,不是他选择的。路宝刚很难解释他这一生,冥冥中也许是注定的:“当时我唯一的一个非常单纯或是说非常幼稚的想法,就是证明我是我爸的儿子,没给他丢人就够了。我是陆家第五代传人,我承受的是多么大的压力。你姓路又从事皮影,你就理所应当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得对得起这个姓

其实与其他学员比,路宝刚的优势就是以前看过父辈们耍皮影。在学习皮影戏这条路上,为了无所不知、无所不懂,路宝刚付出了很多。

路宝刚从小就有自己的个性,越是难做的事就越得做好。他从打小锣学起,学鼓点儿、锣鼓经,每天别人都下班后还要再练上几个小时。剧团排练剧目,他就在后台盯着艺人怎样表演。自己还做了刀子,跟着师哥学雕刻皮影……别人下班他加练,每天枪不离手(皮影表演的基本功就是“捋枪”)。慢慢地,十几岁的路宝刚开始“上戏”了,渐渐体会到皮影戏表演的愉悦,而且越体验,越觉得皮影戏的表演奥秘无穷。

1984 年,当时的中国对外展览公司找到皮影剧团,告诉剧团领导,美国一家机构要收购皮影。

由于要的急,三个人要在短时间内做出10 件作品,时间紧任务重。于是,一位师兄找到路宝刚问他能做吗?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机会,路宝刚连连点头答应。他说:“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皮子非常珍贵,工人做一件皮影必须得剧团领导签字才能动刀,而且剩下的细碎材料都要入库。”

在此之前,路宝刚一直都是用纸练习雕刻,从来没有动过皮子,他拿到皮子后如饥似渴地雕刻起来,每天早上天一亮就跑到单位,做到中午吃两个烧饼接着干,就这样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把皮子雕刻成的皮影,摁钉在墙壁上,兴奋地看了又看,也第一次真正被皮影所触动。

1985 年美国洛杉矶举办万国博览会,邀请皮影剧团的两位演员参加演出,最终剧团推荐了20 岁出头的路宝刚和他的一位师兄。正是这次出国演出,彻底改变了路宝刚对皮影的认识,让他对皮影有了深深的理解。

一到博览会现场,路宝刚就发现,现场展览有十几个展台展示的是起源于中国的风筝、泥塑、水墨画等艺术作品,然而表演展示的却都不是中国人。为了让世界人民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皮影文化,大会主办方特意组织了一场皮影戏记者招待会。招待会上,记者们纷纷提问有关皮影的历史和文化,路宝刚和师兄一时间却傻了眼,没想到皮影背后竟然还有这么多文化。这场尴尬的记者招待会,让路宝刚如梦初醒,意识到了自己对皮影的无知。“书到用时方恨少,一切都是零,脑子一片空白。”

也是在美国期间,路宝刚认识了一个叫张莉莉的台湾博士生,她带着她的博士论文“为中国皮影寻根”来到展会现场,请路宝刚为他指正,这件事也深深地震撼了他。“她用A4 纸打印出一叠英文,说那是她的论文。我或多或少的也叫路家传人,为中国皮影寻根的是个美国读书的博士。太刺激人了。”后来路宝刚和张莉莉的聊天中得知,她的导师是一个纯粹的西洋人,没来过中国。导师告诉她用皮影做论文。“那个年代我第一次听说到互联网,她的论文主要从互联网上找到资料的。可是她为中国皮影寻根,拿到了博士学位,这对我刺激特别大。到现在那论文稿我家里藏着,她送给我一份。后来我们成为朋友。”

对方当时让路宝刚留下,并告知,以他掌握的皮影技能不出三年。他不仅可以拥有博士学位,还能拥有汽车、房子和女人,这样的诱惑对于一个20 出头的小伙子来说,不可谓不大,但路宝刚毅然回国了。

回国后,路宝刚一头扎进了首都图书馆,开始大量学习研究皮影的历史和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实践经验。他说:“从那时候开始,皮影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我开始思考皮影艺术在未来该如何发展。”

除了皮影没有其他

如今,路宝刚在皮影艺术的传承之路上,已经摸爬滚打了39 个年头。他说,如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的娱乐活动不多,会有很多的成年人来看皮影戏,但是现在看皮影戏的受众较大比例是儿童,成年人是比较少的。针对这种变化,剧团也制作了很多儿童剧,无论在儿童剧构成和数量上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几年下来也发现,时代发展得太快了,剧团儿童剧也需要不断思考如何与时俱进。

作为路家班的第五代传人,路宝刚在圈外没有任何名气。但他的表演其实早已折服很多人,包括许多压根就没听说过他的新新人类。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有段皮影戏表演《采桑女》,让很多人念念不忘,正是由他和同事沈建华、陶淑珍出演。如今,在网络搜索皮影戏中,这段台词和表演为很多网友津津乐道,“《大明宫词》里皮影戏”也几乎成了一个专门的搜索词条。不少年轻人,真是因为这段表演,才知道原来中国古老的皮影戏的魅力是如此之大。当年他这段表演的报酬是200 元,没有任何署名。

如今北京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仍旧离不开年轻人。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皮影人”沉下心来,苦练基本功。路宝刚说,皮影,演员只是表演这个人物的腿而已,观众看的是表演的这个假人的喜怒哀乐,这需要表演者在掌握最基本的功夫之外,要体验角色,将所体验的甚至是灵魂传达给假人,这需要“皮影人”有深厚的生活阅历,和心无旁骛的艺术追求,这既是它的魅力也是它的难点。

然而皮影的传承上,路宝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更好的生存问题,年轻孩子们的待遇问题,传承者的培养问题,他一直都没放弃过思考:“如果说新举措的话,我们目前主要有两项,一是,我们会外请一些专业的老师,包括朗诵老师、形体老师、甚至是外语老师,给予我们的学员以全方面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一个举措,就是我们也在尝试从其他艺术院校吸收人才。比如,我们北京皮影剧团目前有两个年轻学员,就是来自北京戏曲学校的学生。因为他们之前受过专业的戏曲表演方面的训练,所以对于从事皮影来说,可以发挥出他们在戏曲方面的优势。作为我们来讲,也希望他们能够把北京皮影传承下去,能够使其发扬光大。”

说起皮影来,路宝刚是满肚子的辛酸泪,但他离不了,他从懵懂少年,到中年,生命中除了皮影,除了北京皮影剧团,没有其他。

猜你喜欢
影戏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的来历
“档案无锡”丛书推出新作《老影戏单的历史演绎》
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