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为何喜欢怼家长

2019-09-17 08:15孔沁刚
现代家长 2019年8期
关键词:心理家长孩子

孔沁刚

叛逆其实是好事

周六早晨,心理诊所刚刚开门,魏先生就慌慌张张地来求助,说他的儿子小晋可能得了某种心理疾病。小晋今年13岁,是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

魏先生向我倾诉了半小时,我不禁哑然失笑,哪来的什么心理疾病,小晋不过是进入了青春期,出现了一些逆反行为而已。比如,早上小晋去上学,妈妈提醒他带把伞,因为天阴了,可能会下雨。小晋的回答是:“你好烦啊!”如果妈妈执意让小晋带伞,小晋会摔门而去。

“类似没良心的事,最近小晋做了不少!”魏先生愤愤不平地说,“小晋以前是个听话的孩子,妈妈生病的时候他还殷勤伺候,煮面、烫脚、量体温,非常有耐心,为什么上了初中就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心浮气躁,喜怒无常,还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问他在做什么、想什么,他往往是一副极不耐烦的模样,问得多了就怼人。”

我告诉魏先生,小晋已经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重要特点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生理、心理出现剧变,并逐渐发育成熟,认知能力也出现突飞猛进的进步。此时的叛逆是好事。

魏先生不解:“为什么是好事?这不是颠倒黑白吗?”

“因为小晋要完善他的自我同一性。”我解释道,在青春期里,小晋需要了解“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等,这就是自我同一性问题。小晋会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方方面面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的、协调一致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我。如果孩子一直很听话很乖,不惹事不叛逆,就是心理学上的“同一性早闭”,这样的孩子未来缺乏主见、做事盲从、不敢冒险和改变。

魏先生静静地听着,表情很复杂。过了一会儿他问:“既然叛逆是好事,那么请问,除了冲父母发脾气,男孩子进入青春期还有哪些异常表现?”

我告诉他,除了反抗父母,青春期的孩子有可能有以下表现:

1.桀骜不驯。在学校顶撞老师,打架斗殴和模仿别人抽烟喝酒,讽刺教育体制,鄙视优秀进步的人,以为挣脱学校的束缚就是独立的表现。

2.偏执。盲目崇拜偶像,并做出疯狂举动。或者信奉某一个偏激论调,如读书无用论等,对认定的事情非常执拗。偏执在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表现中占据很大比重。

3.自我封闭。孩子心理生理逐渐趋于成熟,内心会增添很多小秘密,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对父母的问话置之不理,更反感父母的逼问,对父母偷看日记本的行为尤为反感。

4.关注异性。关注异性是青春期叛逆心理的一大特点。虽然传统观念和教育理念对青春期恋爱持反对态度,但越是禁止的越是激发人的叛逆心理,有的不惜以身试法。

5.关注自身。在意服饰、发型、谈吐等个人形象,自尊心极强,爱面子,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言语侮辱和行为冲撞。内心敏感脆弱,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往往手足无措,甚至一蹶不振,极易丧失自信心。

魏先生不住地点头,说:“没错,没错,这些表现都能在小晋身上看到!看来,不是孩子变坏了,是荷尔蒙惹的祸!”

反省总是必要的

魏先生问:“孩子要成熟是自然规律,那就成熟好了,为什么要找父母的麻烦?”

我告诉他,12~16岁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随着接触范围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体能的显著增强,内心世界也日益丰富起来,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社会、人生有了与父母不同的看法,不要父母处处管自己,于是开始叫板父母的权威。“其实,孩子这是在闹独立。”我解释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为独立做准备,因此他们想在心理上与父母分离,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独立意识。”

“但是他们翅膀还嫩!”魏先生忍不住插话。

“没错,对此他们心知肚明。他们冲父母发火,其实也包含对自己的愤怒。”

魏先生委屈地说:“那也不能老是怼父母啊!我们可是他最亲的人。”

我说:“青春期的孩子都像刺猬,逮谁扎谁,父母离他最近,自然首当其冲。不过,孩子发发脾气也好,至少没出去闯祸。”我进一步解释道,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中,负责管理情绪的杏仁核迅速发育,而负责控制情绪的前额叶发育不成熟,因此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加上体内激素分泌剧增,就像吃了兴奋剂,情绪失控在所难免。除此之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业负担繁重、各种考试的压力,种种因素综合起来,让夹杂着成熟与半成熟的青春期孩子很容易情绪激动。如果孩子不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而是掩饰起来,不叛逆、不吐露、不发泄,必然会堆积起来转为影响身心健康发育的负能量。“因此,叛逆是青春期孩子发泄不良情绪的一个很好途径。作为家长,要多理解孩子,不要与孩子发生激烈冲突,只要孩子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就能让他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我说。

魏先生叹了一口气,说:“您的意思是说,父母都活该受气?”

我笑道:“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是亲子冲突,家长摆脱不了干系;就算责任较小,积极反省总是必要的。”我告诉魏先生,与青春期孩子发生冲突,家长往往易犯以下错误:

1.教育观念落后。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束缚,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长辈,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叛逆。这样的观念肯定会影响亲子关系,孩子不会把这样的家长当成倾诉对象,担心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的责备。许多中学生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理由是家长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2.教育方式不當。有的家长缺乏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3.缺乏双向沟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渐渐增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有的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冲突。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子女的行为。如此缺乏双向沟通,极易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

听了我的讲述,魏先生自嘲地笑了笑,表示自己也是“有的家长”。

家长要面子干啥

魏先生说:“既然青春期叛逆是正常的,也是好事,那就不需要矫正了吧?”

我说:“不。青春期叛逆虽然算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事实上,越是叛逆的孩子越需要家长的理解、包容和引导。作为家长,与其与孩子对峙,不如想想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魏先生表情专注起来,目光炯炯地盯住我,问:“请讲,我该怎么做?”

我告诉魏先生,与青春期孩子和睦相处,家长要做到以下四点:

1.别逼孩子听话。中国式家长都喜欢听话的孩子,都习惯用“听话”来要求孩子,然而,青春期仍过于听话的孩子,说明家长过于专制,对孩子有很强的控制欲,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来学习和生活,不给孩子留有独立的空间,甚至打压孩子的抗议,抑制孩子的叛逆。虽然听话的好孩子可能不经历正常的叛逆期,但会造成叛逆期推迟或对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后患无穷。

事实上,叛逆期出现得越晚就越麻烦,因为随着孩子外出上大学甚至工作、结婚,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一旦出现状况,其后果往往比正常青春期发生在初中、高中阶段严重得多。

2.别珍惜面子。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大,知识面不断扩展和思想的不断成熟,家长的权威便会受到挑战,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孩子反抗家长的根本理由。对此,家长不应该用身份和拳头维护自己的权威,应该允许孩子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并为之欢欣鼓励,同时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尽量跟上孩子进步的步伐。

“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孩子,不就是想让他比我们强吗?等孩子真的要超过我们了,我们又紧张得不行,这何苦呢?”我说,“家长在孩子面前要面子有什么用?不如把面子给孩子。”

3.别唠叨。家长爱唠叨,其实是内心焦虑的反映。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关爱,可是父母必须认识到,表达关爱,一次就够了。只要不至于产生严重后果的决定,都可以表达一下关怀,然后尊重他的独立自主。如此一来,孩子既能感受到家长的关怀,又能明白家长无意压迫他,就不会顶嘴,也不会嫌家长烦。

孩子最讨厌的四种唠叨:一是小事一提再提,如“每天在学校要喝4杯水,千万别忘了”等;二是翻旧账,如“你还想重复上学期的错误吗”等;三是否定孩子,如“别异想天开了,你以为你是谁”等;四是引发孩子的罪恶感,如“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妈了”等。

4.重建亲子关系。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依恋父母是重要的亲子关系特征,进入青春期后,亲子关系势必发生巨大的变化,孩子试图挣脱父母的管束,尋求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人际圈子。在管束与不让管束的争执中,父母和孩子需要在磨合中做出相应的调整,找到舒适的相处模式。

“舒适的相处模式不是固定的,因人而异。”最后我总结道,“但是,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激励、相互宽慰一定是亲子关系最好的内容。”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心理家长孩子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