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风骨”内涵

2019-09-17 07:58赵文晶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文辞言辞文心雕龙

赵文晶

摘  要:“风骨”作为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后世对它的理解更是莫衷一是。以黄侃为首的“意辞说”、以刘永济为首的“情志事义说”亦或者“风骨”合并式解释等观点均各执其义,本文将以《体性》—《风骨》—《附会》三篇为纵的发展脉络,讲述对“风骨”的理解。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风;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1

“风骨”本是人物品评中的一个概念,“风”指一种精神气度,“骨”指骨骼、骨相。其最早大量运用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中,后又用来评论书法和绘画。由于“风骨”一词来源于人物品鉴,南唐刘勰将它运用到文论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重视直观与形象,善于从综合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特点。如何理解刘勰“风骨”的确切内涵,后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骨”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风骨”一词作为独立篇章的题目,并在文中通过论述风骨的含义和作用、风骨与气的密切关系以及锻炼风骨的途径方法等三个段落进行阐述。由此可见,按照“风骨”一词在《文心雕龙》各篇文章内容中的占比,刘勰对“风骨”的理解应以此篇文中的阐述为主。

《文心雕龙·风骨》开篇即阐明了“风”的出处及对“风”的赞颂之情,《毛诗序》中记载:“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有了“风”,才能动之以人,但“风”本身并非是教化及志气,而是教化的本源,志气的表现。“风”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是作者情志气质的外在表现。“风”和“气”的关系更为密切,没有“气”就不生动,没有“风”就感动不了人。形不是“气”,但有“气”才活;情不是“风”,但有“风”才动人。刘勰所谓“风”的意思就是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而有生气以及写得骏快而爽朗。

《风骨》篇中有五处论及“骨”,先阐述了“骨”重要性,表明铺辞以骨为先,骨是辞的主干。“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是直接承上“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来的,“莫先于骨”从正面说明骨与辞的先后主从关系,“文骨成焉”则从因果角度说明了同样的关系,“沉吟铺辞”而能“结言端直”便是有了文骨。“析辞必精”是“练于骨者”的必然成果。“瘠义肥辞”句是以上各条的小结,因为“瘠义”便不可能做到析辞必精,必然是繁杂失统,瘠义是造成辞之无骨的必然原因。因此,“骨”也就是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写得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

二、《文心雕龙·体性》篇中的“风骨”

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所体现出的“风骨”却是另一种相反含义。“辞为肤根,志实骨髓”,表明了“骨”为文意,“风”为文辞。但笔者认为《体性》主要论述的是文章体貌风格和作家情性、个性的关系,“风格”与“风骨”是两个不同的内涵。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因此,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即风格是每个作家在其创作中必有的体现,同一作者也可以具备多种风格,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才、气、学、习等都具有一定的关系,而“风骨”却不是每个作者在文章创作中所均具有的。《体性》篇中,从“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的创作过程来探讨风格的形成,而非风骨。只有在文末赞曰时,稍微提及“风骨”,笔者认为此处只是刘勰对于“风骨”的初次想法,而非是对“风骨”的真实感官。

三、《文心雕龙·附会》篇中的“风骨”

在《文心雕龙·附会》篇中,“骨”是指“情志”与“事义”,即所谓的情感与思想,这是文学创作的骨干。没有骨干,就很难构成优美的文学,此观点与《风骨》篇中“沉吟铺辞,莫先于骨”不谋而合。与此同时,文章的表达,却依仗于文章的气势,“缀虑裁篇,务盈守气”。“文气”即为“风”。

依笔者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风骨”的论述观点顺推,《附会》篇位于《风骨》篇之后,但为何刘勰关于“风骨”的观点会与《体性》中的观点相一致,而悖于《风骨》篇。笔者认为,刘勰在除《风骨》篇以外的创作中,主要想表明、阐述的是“风骨”对于文章的重要性,而分“风”为何物、“骨”为何指。再者,依《附会》篇中所言,倘若离开了言辞谈骨,便忽视了辞和骨的表里关系。再辨析“辞”,其除了指“言辞”这种泛指的意义之外,往往又和“情”“义”“理”“采”“藻”“文”等联合构成新的概念,“辞情”“辞义”“辞理”“辞意”是属于言辞内容领域,“辞采”“辞藻”和“文辞”则是属于言辞形式领域。联系《文心雕龙》中的其他相关篇章,能够分析得知“骨”是对辞所表现的内容方面提出的美学要求,而非局限表意为本篇中的“情志”与“事义”。

四、结论

显然,“风骨”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反映了刘勰的文学审美理想。“风骨”体现为一种內在的力量和生气,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大体上相当于一种明朗刚健的文风。综上所述,以《体性》—《风骨》—《附会》三篇为纵的发展脉络,并以《风骨》篇为主导,刘勰所提出的“风骨”是通过创作两大要素的情与辞来对文学创作进行美学规范的。笔者更赞同于“风”是对文章情志方面的要求,“骨”是对文章辞语方面的要求。“风”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而有生气,写得骏快而爽朗;“骨”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写得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而《体性》篇、《附会》篇中所提及的“风骨”是刘勰对于“风骨”一词的初次考量亦或是轻提之举,并非细细揣摩“风”与“骨”的含义。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刘光秋.“风骨”小议[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77-79.

猜你喜欢
文辞言辞文心雕龙
此刻即是新掬之水
我不想感动对方
一本读不完的书
浅谈对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方面的几点认识
咬嚼:让课堂建构更灵动
论《文心雕龙》象喻批评的逻辑建构特征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