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唱指挥者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原则

2019-09-17 06:46彭帅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歌队指挥者指挥

彭帅

【摘 要】指挥者是歌队的组织者、领导者、导师。他参与并领导和场表演从选材到演出的全部过程。合唱队的素质与水平各有不同,但是我们要求指挥应起的作用是一样的,要记住一句铭言:“没有不好的歌队,只有不好的指挥。”一个较差的歌队,经过指挥者的工作,也应能使其萌发出起码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指挥者是歌队的“灵魂”。

【关键词】指挥者;指挥;歌队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85-01

一、指挥者在合唱表演中所处的地位

指挥者是合唱队的组织者、领导者、导师。这里要说的是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指挥者应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

首先,指挥不是表演个人,他是在“演奏”合唱队,是在同歌队共同表演合唱节目时得到了个人的表演。因此,这就决定了指挥者的任何一个动作行为都是为作品艺术表演的需要所规定的。他既不能过于夸张,把听众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自己身上,也不能形同虚设,设置妨碍别人听音乐。正确的做法是,指挥者同歌队共同投入到艺术创造中去。别人看你的指挥动作和听你的音乐得到的感受应当是一致的。听众对指挥的赞赏,来自舞台上指挥作为一方,歌队作为一方,双方表演出的一个接一个的,训练有素,有呼有应,合作默契的动人的音乐瞬间。

二、指挥动作的预示性

指挥动作永远是预示性的,这是指挥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掌握和理解指挥艺术的一把钥匙。这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挥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具有预示性,尤如任何拍子的图式得以循环往复不间断,正是由于前一拍即预示着后一拍,前小节的最后一拍即预示着下小节;另一层意思是,要指挥动作产生预想的效果,无论是在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感情的变化上对歌队产生影响,都必须在动作的预示性上作文章。指挥在与歌队共同表演时,向歌队发出无数个暗示,确切的说,都是预示。其表现形式是:在合唱表演中发生的一切进程及变化,指挥都要在它出现前的一瞬间用手在一定节奏的约束下准确的,有时是十分富有艺术性的预示给歌队。指挥动作之所以有指令性、启示性,对歌队具有控制力,皆发之于“预示性”。而指挥的排练工作正是把这些动作的含意告诉给歌队并使得每个成员都理解的过程。

成熟的指挥家把这些原则融汇于自己的指挥语言之中,而初学者则要象学习歌唱要注意呼吸一样去注意指挥动作的“预示性”。

三、指挥动作要准确、简练、大方、放松

准确:对于指挥动作来讲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指挥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掌握节奏的,拍子要准,“拍点”要清楚,速度控制也要准确。另一层意思是,每一个指挥动作的含意也要准确。

简练:这是指挥动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指挥动作应少而精,要清晰易懂,一般情况下幅度不要太大。和局外人的看法相反,节奏越复杂的音乐越需要简单明确的拍子。因为演员此刻所需要的并不是你把令人目眩的连接切分或应接不暇的密集音符全都指挥出来,而是要你打出节奏的“骨架”和支撑点。在许多情况下2/4、3/4、4/4拍子的音乐,还会被每小节简化成一拍去打;清晰易懂是指挥动作要有条不紊,要避免多余的动作和不必要的图式走向,而使动作的意图让人一目了然;在一般情况下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它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浪费,并容易应付音乐的突变和使歌者注意力集中。

大方:指挥是一种艺术,指挥动作应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造作的、生硬的、滑稽的、畏畏缩缩的动作都是不可取的,但我们也不赞成哗众取宠。自然洒脱、线条流畅、富于乐感、风度不俗是我们所追求的。

放松:这是正确有效的指挥动作之本。只有放松,才能自如的支配自己身体的有关部位,才能掌握指挥的各类技巧。而我们所讲的放松是针对整体而言的,是要求避免无根据的肌肉紧张与抽搐,因为这样会妨碍指挥动作的准确性与连贯性,会使体力与精力很快的疲惫,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化为乌有。只有正确的掌握了肌肉活动的张弛关系,才能巧妙的利用地心引力与惯性形成科学的松弛的自然的指挥动作。

四、指挥身体各部位的姿势与作用

身体应当自然而放松的直立,这种端庄和谐的姿态能给歌队以舒服、轻松之感和信心。两脚最好是一前一后,这样可以使身体站的比较稳并有伸缩性,即有时支点在后脚,有时又换在前脚。身体一般不参加动作,但不是绝对的,只是动作时要有目的,有节制。身体的一切不规范动作诸为挺肚、弯腰、驼背、耸肩等,都会对指挥者的形象及其动作的感染力有所损害。

手臂和手是指挥动作的主要参加者。合唱指挥一般不用指挥棒手的姿势有两种可供选用,一种是像握著一个球似的,给人以两手握有丰满的音响之感;一种是拇指与食指轻轻合拢,其他的手指自然排列起来,看上去自然美观松弛而富有吸引力。这两种也可以根据需要交替使用。一般情况下手心是向下,或偶尔向里的,但为了特殊的需要,手型有时则可以有暂时性的突破与变化,但要使用的恰当而得体。

手腕是指挥动作中最富于活力的部分,它有时像鱼尾似的在连贯动作中起调节作用,有时帮助手臂指挥特强音、重音,有时与手臂配合打“非图式”分拍,把一拍分为两个“拍点”,有时可暗示弱音声部的进入。它在单独使用时可打出轻盈而富有弹性的动作。

五、指挥动作的原理、类型、活动范围

指挥动作是极其多样化的。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在空间活动着的,不出声的“视觉的节奏”,这种“视觉的节奏”与“听觉的节奏”之间自然的正确的联系,便是我们研究指挥动作基本原理的出发点。

在多样的指挥动作中,应当从一种最基本的,最容易从中体会指挥动作肌肉正确活动的,“中性”的,或称之为非表情性的动作学起,然后再向“两端”,即拍点更短促更尖锐,反射动作更迅速以至在空中产生“停点”的断音型,和拍点淡化甚至消失,反射动作缓慢的连音型发展。我们且把这种动作称之为指挥的基本动作。能否正确的掌握基本动作的要领,是学习指挥全过程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同时指挥基本动作要反复的、扎实的练习,有时还可随着恰当的音乐去练习。在巩固的掌握了它之后,便可以尝试着在下落到“拍点”时以抛物线的形式向左向右弹去,又以同样的形式弹回来;还可以变换“假设点”的高低位置来练,这样,就过渡到练习指挥图式去了。通过肩关节、大臂、肘关节、小臂、手腕等各部位的协调运动及不同的配合,才能针对音乐表现需要合理运用,真正做好一位合唱指挥者。

参考文献

[1]刘大冬.《合唱指挥法》,1990(11).

[2]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2008(7).

猜你喜欢
歌队指挥者指挥
浅谈古希腊悲剧艺术
如何指挥乐曲的起唱、收尾以及段落、乐句的起止
大型交响乐团表演中指挥的作用探究
大型交响乐团表演中指挥的作用分析
"指挥"
合唱指挥者应具有的素质及指挥要点探析
一位富有创见的指挥者——邓华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二三事
甲午海战中出色的指挥者刘步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