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大学生法治思维模式的培养

2019-09-17 11:20魏秋敏
科技资讯 2019年19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青年培养

魏秋敏

摘  要:采用何种思维方式,不仅制约着人们知识的获取,而且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预防青年大学生违法犯罪,建设法治中国,当代大学生必须提升法治素养,培养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的形成,需要不断加强培养,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法律的方法,处理问题和解决纠纷以法治原则和精神为导向,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

关键词:青年  法治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237-02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需要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以实际行动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1  法治思维的概念

思维一般指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法治思维就是借助法律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认识客观现实的过程。法治思维的正当性价值基础来源于法治所蕴含的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人权等对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法治思维以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为中心,以法律手段和方法为依托来解决纠纷、处理问题,融法治的价值属性与法律的工具理性于一体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

2  青年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2.1 预防青年大学生违法犯罪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和谐声音,比较典型的案例如,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只因打牌等口角琐事,故意杀害4名舍友;2011年,西安大学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故意杀害受害人;2014年,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只因生活琐事对舍友不满,投放毒性物质加害毒害了舍友林森浩等。这些大学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国之栋梁”沦为阶下囚,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叹息之余让我们不禁思考造成其违法犯罪的原因。诚然,造成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但无疑法治思维的缺乏与不足是一项重要原因。

2.2 建设法治中国,当代大学生必须提升法律素养,具备法治思维

法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律思维、依法维护权利、履行义务的能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作为法治中国建设者的青年大学生们,必须提升法治素养,具备法治思维,青年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努力做尊法、学法、用法、“全民守法”的模范。

3  培养法治思维对青年大学生社会行为的影响

法治思维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人们的思维活动。采用何种思维方式,不仅制约着人们知识的获取,而且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1 法治思维是一种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法治思维就是一种价值观。与法治思维相对应的是人治思维,除此之外,还有道德思维、经济思维、政治思维等。人治思维是以个人权力或威严为依据的思维方式,在处理现实问题上表现为“官本位”个人说了算。道德思维是以善恶的道德舆论作为处理问题的标准依据。举个简单的民事借贷纠纷案例,“借债还钱”这是一条朴素的社会道德准则,对于借贷法律上有诉讼时效的规定,而根据道德思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也就是说当事人在法治社会遇到一般的借贷纠纷是采取法治思维还是道德思维,后果完全不同。显然,法治思维更高效、有力地解决问题。在当今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背景下,采取法治思维是最好的途径。

3.2 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有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对行为后果的认知

在社会中我们要遵从一定的规则来解决问题、规范我们的行为。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这都是规范我们的行为的规则,法治社会,法律规范无疑是最主要的规范,从法理的角度来讲,法律规范的运行,对我们公民的行为具有指引、预测、评价、强制、教育作用。在法治社会这是其他思维方式所不具有的功能。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在这种思維模式下,利用规则如何来看待我们自身的行为呢?从生活中的小事,过马路闯红灯、拥挤环境下不排队、某些公共场所不文明的无序行为,可以说都是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生主要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培养法治思维,无疑是增强青年大学生对行为后果的认知的最佳方法途径。

3.3 法治思维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守法习惯的形成

“法治的真正力量不在于立法和执法,而在于公民普遍的法律信仰,使法治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关于法治之光,对法治的信仰我们或许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城邦依法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公元前399年,70多岁的智者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被判处有罪。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

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治的真正含义。“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里”。在这里不禁想起2010年发生于河北大学的“我爸是李刚案”,肇事者李启铭酒后驾车,在校园内撞到两名女生,一死一伤,肇事后没有及时救助伤者,而企图逃逸被保安拦下,态度嚣张冷漠说了那句名言“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在法治中国的今天,“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公然藐视法治的意味让人颤栗,在这个案例中可见某些大学生遇事习惯找关系“拼爹”的思维,法律根本不在其眼中。没有养成用法律解决问题、依法办事的习惯。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导力量,法治思维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在内心树立法律意识及对法律的信仰,“内化于心”,养成法治思维习惯,“外化于行”,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才能指日可待。

4  青年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途径

法治思维的形成不是朝夕能够完成的,更不是与生俱来的。培养法治思维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

4.1 通过案例教学构建学生的法治思维

高校的课堂还是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的主渠道之一,通过增设法律有关课程,传播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积极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强化案例教学,以分析案例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体悟法治精神。

4.2 参与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

现在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首先,参与立法讨论。高效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有赖于每一位公民的有序,广泛参与,青年大学生可以有序参与这些立法讨论,发表意见,促进国家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其次,依法行使监督权。大学生可以通过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的权利,促进国家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的建立。再次,旁听司法审判。大学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旁听法庭庭审,去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培育自觉守法的意识和责任感。最后,参与法律诊所、法庭辩论、模拟法庭等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增长法律知识,锻炼法治思维。

4.3 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

大学生应当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法律底线不可逾越,法律红线不可碰触。大学生应当以实际行动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参考文献

[1] 姜丽,许仲举.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9(5):85-87.

[2] 汪永清.法治思维及其养成[J].求是,2014(12):90-91.

[3] 庞凌.作为法治思维的规则思维及其运用[J].法学研究,2015(5):50-53.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青年培养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