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9-09-17 09:50吴俊华
山西农经 2019年13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

吴俊华

摘 要: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项传统技术特色。新形势下,山西省旱作农业亟需升级为涵盖绿色、健康、生态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展等新内涵的有机旱作农业。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从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入手,深入分析该县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大胆探索其发展路径,为破解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瓶颈,形成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长子县;有机旱作;发展路径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3-0028-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山西省是中华农耕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发展旱作农业历史悠久。壶关晋庄、闻喜东官庄、屯留王公庄、昔阳大寨、柳林董家山、陵川平川村“三庄一寨一山一川”是旱作典型[1],成为全国旱作传统和现代技术结合的经典范例[2]。实施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秸秆覆盖、秸秆还田、合理用水等有机旱作培肥节水技术[3],初步实现了旱作技术与特色产业的有效融合,为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又逢全面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和正确指引下,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被赋予绿色、健康、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内涵[5-6]。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瓶颈,大胆探索其发展路径,对于大幅提高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水平,创新升级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山西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意义重大。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从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入手,对该县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等进行分析研究,为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径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长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属于典型的半湿润易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556.9 mm,但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雨量主要集中于7—9月,季节性干旱十分严重,春旱频发,伏旱和夹秋旱时有发生。长子县地形呈不规则的“胃”形,东西长约55 km,南北宽约40 km,国土面积1 029 km2,其中山区面积260.3 km2、丘陵面积310.8 km2、平川面积457.9 km2,丘陵山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55%以上。全县耕地面积4.6万hm2,其中旱地面积3.6万hm2,占到耕地面积的80%。丘陵山区范围广、旱地面积大、干旱缺水,是长子县最大的县情、农情。

长子县辖7镇5乡2个管理中心、399个行政村,总人口37万,其中农业人口31万,是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青椒之乡、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及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也是山西省粮食生产大县、蔬菜生产大县、畜禽养殖大县,为长治市唯一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7]。201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6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76亿元,林业总产值0.23亿元,牧业总产值6.37亿元,渔业总产值0.097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业产值0.22亿元。当年粮食总产量245 082 t,蔬菜总产量389 159 t,药材总产量1 061 t,肉类总产量17 131 t,禽蛋总产量43 972 t。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 429元[8]。

2  发展现状

2.1  技术体系

面对丘陵山区范围广、旱地面积大及气候干旱缺水的自然现状,长子人民不断探索旱作农业技术。目前,长子县已逐步形成选用抗旱品种、秸秆还田、平整土地、深耕深松、轮作倒茬、节水灌溉等抵御干旱、培肥地力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有效抵御了干旱,实现了耕地持续利用发展[9-11]。

2.1.1  选用抗旱品种

经过长期的旱作农业探索,长子县已经逐步优化了适宜抗旱品种。目前长子县已形成农业主导产业抗旱品种主要有以下作物。

玉米:先玉335、先玉696、先玉508、大丰30、强盛16及强盛48等。

谷子:晋谷21号、长农35号、长生07号、晋谷40号、长生13号等。

高粱:晋杂33及晋杂34等。

红薯:徐薯22及徐薯18等。

2.1.2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既可有效利用当地秸秆资源,減少焚烧秸秆现象发生,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12]。长子县秸秆资源丰富,秸秆还田是长子县政府非常重视的农业增产措施。多年来通过分区域、分地形实施秸秆还田,平川地区实施机械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山区则实施整株半覆盖和牲畜过腹还田,全县秸秆还田率约85%。

2.1.3  深耕深松

深耕深松是长子人民土壤耕作的重要传统措施。根据平川区域耕地面积少、丘陵山区土地范围大的地势、地形现状,长子县选择适宜的农业机械,最大程度开展机械深耕深松工作,以加深耕层,疏松土壤。2018年全县完成农机深松整地0.2万hm2,显著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农作物根系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空间。

2.1.4  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长子县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作物增产和提质的有效农技措施之一[13]。轮作倒茬既能够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又能恢复土壤,减少病虫害。多年来,利用经济作物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倒茬,逐步形成了如“谷子—豆类”“烤烟—玉米”等具有长子特色的作物种植布局和结构,生产效益良好。

2.1.5  节水灌溉

长子县是蔬菜生产及粮食生产大县,农业用水需求巨大[14],但该县干旱缺水,节水灌溉是当地农业生产的必要措施。经过多年发展,长子县已基本形成了由管灌、滴灌、喷灌、渗灌等多种节水灌溉形式组成的灌溉模式,实现了输水过程和田面节水,用最少的用水量带来了最大的生产效益。

2.2  产业体系

长子县目前已形成由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构成的发展格局[15],三产已实现初步融合。其中,第一产业发展亮点突出,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第三产业发展逐步跟进,为有机旱作农业全域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设施蔬菜、畜禽养殖、中药材种植3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2.2.1  种植业

长子种植农作物主要包括玉米、蔬菜、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干鲜果等。其中,玉米种植面积最大,达2.8万hm2,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5%;2017年全县蔬菜面积0.6万hm2(包括设施蔬菜0.3万hm2,露地蔬菜0.3万hm2),全年实现蔬菜总产达70.74万t,总产值达到8.65亿元,蔬菜产业现已成为促进长子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亮点;中药材种植是长子县3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已发展中药材合作社17家,2016年全县药材类播种面积0.4万hm2,总产量1 061 t,全年采挖面积0.2万hm2;小杂粮、食用菌及干鲜果产业也都初步具备产业规模,但生产形式还是以分散种植为主。

2.2.2  养殖业

长子县养殖业构成主要包括生猪、肉牛、蛋鸡、肉羊及鹌鹑养殖,养殖规模化趋势明显,散户养殖数量呈逐年下降态势。生猪养殖是该县农户传统养殖产业,2017年全县猪存栏数12万头,出栏数18万头,能繁母猪9 000头,有出栏千头以上猪场17个,万头规模的猪场共3家。全县肉牛出栏量5 328头,年产牛肉535 t,肉牛规模化饲养量占到总量的70%左右,其中千头以上牛场2个。全县拥有18家规模化养羊场,集中布局在石哲镇、王峪、横水等地。鹌鹑养殖是长子县新兴养殖项目,目前养殖量为80万只。

2.2.3  农产品加工业

长子县现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0多个,其中资产超亿元企业2个,5 000万元以上6个,1 000万元以上16个。主营内容涉及肉类、禽蛋、饲料生产加工,以及杂粮、蔬菜、玉米、食用菌、中药材加工等。传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要有福源淀粉、浩润脱水蔬菜、恒绿猪头肉、昌利食品等,长治潞酒、康宝公司功能食品等新型高端加工企业也在稳步发展。2017年全县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7.41亿元。

2.2.4  休闲农业

长子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及农业资源,目前已发展具备一定规模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1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380余人,年接待休闲者逾4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过300万元,大多集中分布在方兴、皇明湖、北高庙、精卫湖等地。十里连翘长廊带、方兴草莓小镇、琚村红色文化小镇被推介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

2.3  生产体系

近年来,长子县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标准化生产,旱作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有机旱作农业生产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中。

一是农业生产标准体系逐渐完善,标准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和修订了符合长子立地实际的若干项地方标准,内容涉及蔬菜、中药材、畜牧等本地主导产业,并加大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的引进和实施力度。

二是农业基础逐步夯实。通过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长子县农田水利建设条件不断优化,仅2018年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6 hm2,覆盖12村,全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是以点带面,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了玉米高产示范区、标准化养殖场户、蔬菜标准园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如天喜农业有限公司、范先斌家庭牧场、方兴蔬菜标准园和生贵大棚蔬菜标准园等,全面实行标准化和组织化,示范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设施化发展。

四是软实力不断增强。注重抓好农民培训,对有文化、有技能、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专题培训,同时号召和吸引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加入,不断扩充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8年全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10人,认定初级新型职业农民100名,有效增强了长子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软实力。

2.4  经营体系

目前,长子县农业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等,实际生产中已逐步构建和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为适应全县农业规模化发展趋势,推动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响应长治市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计划,长子县政府依托龙头企业引领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由产业龙头、示范基地等典型设立,发展多元素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在该县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面向农户实行农业生产托管,集中连片推广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方式,有效推动了旱作农业科技推广,促进长子县有机旱作农业规模化发展。

3  存在问题

一是旱作农业技术较传统且应用单一。传统旱作技术占比较大,长子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中,较成熟的大多为当地传统旱作农业技术,且技术应用方式单一,综合集成程度较低,技术创新不足[16]。同时,当地技术体系标准化程度不够,适合本地特色的产品技术操作规程、行业标准等还有所缺失。全县旱作农业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认证面积不足,影响农产品效益的提升。

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接二连三”产业融合建设不够完善。一产重、二产轻、三产弱为长子县旱作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全县肉禽、蔬菜加工及贮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仍然滞后,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加工制成品所占比例偏低。龙头企业数量有限,且大都是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以蔬菜产业为例,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仅有浩润、大地、绿森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年加工量不足2万t,加工量不足全县蔬菜总产量的1/40,导致推动蔬菜产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三是经营形式创新不够。长子县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多数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新型经营主体虽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如农业发达地区浙江、江苏等地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经营方式[17],在长子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中应用率非常低,经营创新形式严重不足。

四是市场监管不足,品牌效应低下。长子县农产品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和引导,农业的产业大格局和大链条还未真正建立,生产、加工、营销各自为营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比较缓慢,农民与市场连接的桥梁与纽带还不十分牢固。另外,品牌营销意识欠缺,生产重数量、轻质量,产品档次不高,“三品一标”品牌效应不突显,未能利用农产品增值空间,收益比较低。

4  解决对策建议

4.1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按照长子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依据区域自然气候、生态特征、资源优势、作物适宜性、生产习惯等因素,结合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对长子县有机旱作农业产业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目标是破解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加工不足、技术装备配套不足、产业融合不强等问题。建议按照“二区一带多点”进行区域布局,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带,主要包括鲍店镇、岚水乡、碾张乡、常张乡、丹朱镇、宋村乡、南漳镇、大堡头镇、南陈乡9个乡镇,重点布局有机旱作粮菜与健康养殖循环农业区;在海拔1 000~1 500 m西部和南部山区、丘陵区,主要包括石哲镇、南陈乡、大堡头镇、慈林镇、色头镇、横水管理中心、王峪管理中心7个乡镇(管理中心),布局发展苹果、核桃、连翘、金花葵、紫苏等有机旱作药果种植及生态涵养区;依托当地现代农业、传统文化、精卫湖等综合旅游特色,主要包括宋村乡、丹朱镇、常张乡、大堡头镇、南陈乡、石哲镇、横水管理中心、王峪管理中心8个乡镇(管理中心),布局发展观光旅游与休闲农业带;以有机旱作农业封闭区、高效园区和特色示范区为基础,建成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示范、休闲观光、科普宣传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主体,带动和引领全县有机旱作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4.2  完善技术體系

依据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规划,大力提升耕地质量、集约利用农水资源、加快旱作良种攻关、推进旱作农艺创新、推进农机配套融合等任务要求[18],针对长子县发展现状和立地条件,全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构建应重点破解耕地土层薄、中低产田多、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低、技术集成运用率低等问题,建议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农艺节水、节水灌溉、高效用水工程、旱作良种引进更新、旱作技术创新集成工程、农艺农机融合等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工程。

4.3  融合产业发展

加强长子县农产品加工与休闲农业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围绕全县农业生产主导产业,建设玉米淀粉、蔬菜加工、猪头肉、白酒、连翘深加工、食用菌加工等6条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并立足宋村乡、丹朱镇、南陈乡等乡镇现代农业、历史文化及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迈出三产融合步伐。

4.4  建设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体系

以绿色有机农业为目标,围绕长子县特色产业,继续修订完善产品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并依标推进农业生产规范化,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实现全县农产品全域无公害及以上标准。建议加强全县旱作农业绿色有机标准化建设,重点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覆盖(过腹)还田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等工程。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体系建设,保障全县农业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促进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

4.5  突出品牌效应,创新经营体系

建议依托现有长子青椒、长子猪头肉等区域知名品牌,强化品牌意识,打造福源淀粉、浩润蔬菜等特色品牌。一是要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端农户的连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关系。二是要扶持培育一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合作社带头人等的培育力度。三要突出电商平台、农资专业市场以及农产品物流园的市场地位,加强物流营销端的连接工作,保证农产品有稳定市场,建成生产、加工、包装、品牌、营销一体化的产业开发格局。

参考文献:

[1]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综合研究小组.山西省实施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系列区划方案(初稿)[J].中国农村观察,1983   (4):11-15.

[2]张沁文.有机旱作农业——加速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81(10):15-20.

[3]崔联会,王树红,张培增,等.发展山西省旱作农业的调查与思考[J].农机推广,1996(2):6-7.

[4]白清才.有机旱作是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J].经济问题,1983(7):43-44.

[5]尚慧辉.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 走好新征程 探出新路子 创造新业绩[N].山西日报,   2017-06-30.

[6]程海富.山西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战略的思考[J].当代农机,2019(1):61-63.

[7]刘桢.长子县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671-743.

[9]张苏林.旱作农业+节水农业——21世纪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出路[J].中国水土保持,1999(6):27-29,47.

[10]郭富春,宋秋来,贾延明.长治市旱作农业及其技术体系工程初探[J].山西农机,1998(S1):52-55.

[11]贾天清,马惠燕.山西长治市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的模式[J].农业工程技术,2018,38(35):70-71.

[12]高燕,张延,郭亚飞,等.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9,8(1):93-101.

[13]张采玉,王美丽.改善传统耕作制度建立科学轮作周期[J].中国农业信息,2014(19):24.

[14]王旭,章文洪,栗枭雄.长子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1):42-43,46.

[15]王垒.山西长子县家庭农场与就地城镇化的发展绩效评价与协同关系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16]陈阜.现代有机旱作农业与技术创新需求[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8(6):9-10,13.

[17]欧春梅,邵砾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J].北方园艺,2019(6):187-192.

[18]晋农.山西省农业厅要求做好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工作[J].当代农机,2018(5):49-50.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
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及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