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仇的冲击

2019-09-17 09:56王筱涵
北方音乐 2019年16期
关键词:女高音威尔第

【摘要】歌剧《弄臣》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所创作的经典歌剧,它不仅打破了许多传统意大利歌剧的规则,而且在音乐与剧情的创作上也开启了崭新的领域,其中吉尔达的咏叹调《每逢那节日到来》,是吉尔达被掳走后向父亲悲伤叙述的一幕,丰富地体现了威尔第的创作特点,将戏剧性与情绪以及情节发展紧密结合。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创作背景、艺术风格以及演唱风格的对比等几个方面,对咏叹调进行探究和分析,从而进一步理解歌曲的情感以及如何去处理,并为未来的实践提升发挥的空间。

【关键词】吉尔达;弄臣;威尔第;女高音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一、歌剧创作背景及剧情概述

歌剧《弄臣》,又名《里戈莱托》,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完成于1851年,[1]这部三幕歌剧,同年首演于威尼斯。1849年,威尔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个剧本,被其中每个角色鲜明而强烈的人物所震撼,[2]而后于1850年,获威尼斯凤凰剧院的邀约,与意大利作家皮尔威联合创作出来,并在1851年3月11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剧本是根据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性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的。歌剧是一门极具心灵震撼力的综合性艺术。威尔第曾说:“这个剧本的主题潜入并深切和一个可以称之为戏剧史上最关键的创造人物,含有几个相当有力的命题。”[3]最开始,这个剧本中对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极为讽刺,故事情节与种种行为让人想到当时的法王路易-菲利普一世,法国官员认为这是隐晦曲折、引导舆论,为避免政治上的摩擦,所以很长时间无法通过政府官员的审查,被禁止演出。后来经过不断谈判,一步步完善和修改,虽然还是删减了许多剧情,但最终与奥地利审查当局达成了协议。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六世纪,统治曼都瓦公国的是花花公子公爵曼图亚,在他的身边有一位专门为他做坏事的丑陋背驼的弄臣,实则是宫廷中的小丑。他为了取悦公爵曼图亚趋炎附势,并得罪了许多大臣。蒙特罗内伯爵愤怒地诅咒说,终有一天利哥莱托一定会遭到报应的,弄臣想到自己可爱又天真的女儿十分不安,可惜女仆已被曼图亚所收买,在这之前吉尔达已和曼图亚相遇,并在他的花言巧语下早已爱上了公爵,弄臣却浑然不知。此时此刻,伯爵聚集了大臣们,让他毫无察觉地参与并诱拐了自己貌美的女儿吉尔达。利哥莱托发现女儿被骗后决定派刺客密谋杀死公爵,并带着女儿来到了杀手的旅馆,在旅馆的窗外,吉尔达看到了曼图亚正在热情地追求着杀手的妹妹,吉尔达非常难过,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弄臣要求女儿立刻回家,并要向公爵展开报复。就在此时,杀手的妹妹祈求哥哥放了公爵,她也深深地爱上了公爵,出于杀手的职业原则,兄妹二人决定找一个替死鬼。此时,门外的吉尔达听见了这一切,一边是慈爱的父亲,一边是她爱慕的公爵,面临着这样的抉择,即使在看清了公爵的真面目,一往情深的吉尔达为了爱情,最终还是心甘情愿地为了公爵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二、咏叹调的艺术风格分析

(一)曲式结构的分析

该咏叹调曲式结构共分为A-A'-B三个部分,采用比较常见的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节奏为2/4拍,有较多弱起小节,前奏一共九个小节,A乐段开始后半拍起音演唱陈述,A乐段经过两小节间奏基本上重复A乐段,间奏后由弱起变成强拍进入,并从C大调转到了e小调,A乐段相比A乐段所想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充足,在调性转换上变得更加明晰,在进入B乐段之后,节奏更加紧凑,力度变强,有较多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其中有许多模进构成的乐句,随着谱中的渐强渐快等术语标记以及音乐的推进和加强,吉尔达的情感都抒发出来直至结尾,在结尾以C大调主音结束。

(二)人物的戏剧形象分析

吉尔达在《每逢那节日到来》中内心万分纠结,再加上突如其来的被劫持,情感也是极其错综复杂,曾隐瞒父亲的愧疚、被抓的无助、回忆与公爵相爱的甜蜜、与父亲诉说时却又不能溢于言表的左右为难等。可以说,吉尔达的人物设定与剧情有着一定的冲击性,其音乐形象几乎完满,所以,威尔第用了优美轻盈、旋律性极强的高音声部来体现吉尔达鲜明的人物特征,在树立了这样的音乐形象的同时,人们会对吉尔达这个人物涌现出怜悯恻隐之心,虽冲突却也是必要的音乐素材,与此同时,吉尔达的痴情与真心也衬映了公爵见异思迁贪心忘旧的人物特点,这两者人物性格以及歌剧中玩弄者与被玩弄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反差,突出了盘根错节的感情和吉尔达的悲剧人生,令人唏嘘不已。弄臣利哥莱托既有着对女儿温柔的一面,又有着对公爵玩弄女儿的憎恨,是拥有两面性的一个角色。其实在当下的社会不难理解,一个身体畸形的残疾人在当时的社会难以生存,所以,也不难理解弄臣为何要去宫廷当一个任人嘲笑的低三下四的小丑了,比起助纣为虐更多的是无奈,这也正是这部歌剧的魅力所在。情与仇的冲击,也暗示了女主人公注定会成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争斗的牺牲品。可见,作者威尔第从不同的角色立场多方面地诠释了人性的优点与缺点,渲染了这部歌剧悲痛的戏剧效果,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丑恶。

三、演唱风格的对比

(一)琼·萨瑟兰

澳大利亚女高音歌唱家琼·萨瑟兰,是20世纪声乐历史上跨世纪的伟大的歌唱家。萨瑟兰嗓音华美醇厚,音域宽广,略微模糊的吐字自成一种风格,曾被誉为“歌剧女王”,在《每逢那节日到来》的处理上比较古典又平稳,与很多歌唱家不同。在唱出吉尔达的人物特性的同时又体现了自己的韵味,在开始歌唱的时候就紧紧地抓住了聆听者的关注度,非常直观又很从容地歌唱出角色要表达的情感。

(二)爱狄塔·格鲁贝洛娃

格鲁贝洛娃是捷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的音色虽没有萨瑟兰那么醇厚,却极具戏剧性,花腔技巧的运用也十分娴熟,格鲁贝洛娃音色圆润柔美,换气也很干净,整个曲子的速度较快,在前奏演奏的时候面部情绪以及肢体语言非常饱满;在开始的弱拍三连音唱的尤为悲伤,叙述性地歌唱出来并把气氛带动加强了语气感,呼吸自然、平稳,渐渐地把观众带入了悲伤的气氛。[4]

两个女歌唱家的版本,在音色上,萨瑟兰音色极为圆润醇厚,有古典的意大利音质,格鲁贝洛娃则是相当透亮,富有戏剧性,各有千秋;在语言咬字方面上,萨瑟兰的咬字是实中带虚、虚中带实的感觉,格鲁贝洛娃则是咬字精准,字字铿锵有力;在歌曲处理上两位歌唱家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结尾处“焦急万分”的处理,萨瑟兰一气呵成地唱完了整个乐句,格鲁贝洛娃则是增加了一个换气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应该去欣赏不同优秀歌唱者如何处理,并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

总之,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是歌曲的核心,无论是艺术歌曲还是歌剧咏叹调,[5]在对咏叹调《每逢那节日到来》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曲式结构以及对不同的演唱版本对比进行了分析后,发现《弄臣》这部歌剧不仅仅有着戏剧性的冲突、爱恨情仇的冲擊,还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深思,是歌剧史上经典之作。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情感与处理,在保证严谨、完成谱面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情感和艺术处理,并为未来的实践提升了发挥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金卉.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艺术特色微探[J].当代音乐,2016(10).

[2]何静.浅析李斯特歌剧主题改编曲的改编手法——以《弄臣》为例[J].当代音乐,2016(15).

[3]王涵.咏叹调《你在孤独的哭泣》演唱风格探究[J].当代音乐,2017(10).

[4]张洁雪.初探格鲁贝洛娃的演唱技术[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6.

[5]顾芯语.咏叹调《每逢那节日来临》的情感处理[J].当代音乐,2018(6).

作者简介:王筱涵(1995—),女,汉族,山东掖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女高音威尔第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家乡的月亮来看我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六)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二)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三)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论声乐演唱中混声比例与女高音声部演唱风格特点
意见簿上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