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之我见

2019-09-18 02:45宋子根
艺术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流派戏曲校园

摘 要:戲曲是瑰宝,是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艺术中的珍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关键词:校园;戏曲;流派

0 引言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戏曲走进校园能够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戏曲给笔者的思考

在剧场每一次大幕拉开时,我们都会看到舞台上光鲜亮丽、光彩照人的艺术家带给观众一出出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碰撞。例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桃花扇》等,京剧经典传统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长坂坡》等,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我们在这些戏曲中领略到高雅艺术的魅力,领略了以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为代表的各位京剧艺术大师的精彩表演。全国各省市地方剧种也是流派纷呈、百花争艳。豫剧“旦行”有常、陈、崔、马、闫、桑六大门派,“生行”也产生了颇具影响力的“唐派”(唐喜成)“刘派”(刘忠河)“牛派”(牛得草)“李派”(李树建)等。经典剧目数不胜数,扣人心弦,令我们叹为观止。

面对这样的文化,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如何让它如火如荼地在当今社会华丽绽放?

2 当前戏曲的境况

戏曲艺术虽博大精深,但戏曲市场的萎缩,戏曲演员的凋零稀缺,如此种种,让喜欢戏曲、从事戏曲的人深深痴迷,又隐忧难去。河南算是戏剧大省,戏曲人才却异常紧缺。究其原因,从事戏曲者在戏校打基础学习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多,收获少,成功率偏低。历尽千辛,苦训六年,毕业后分流到各个职业或民营院团,待遇偏低,难以养家糊口,因此从事戏剧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剧团演职员断层,导致青黄不接,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还活跃在舞台之上、坚持摸爬滚打而毫不动摇的仍然是这些艺术家,再者是甘愿清贫,为戏曲无私奉献的各个流派的传承者,那是真正热爱戏曲并愿意奉献一生的坚持。这一点,从恩师贾廷聚对唐派艺术的守护与传承,从我们第三、四、五代数百名师兄、师弟的艰辛和坚守中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不过最近几年,戏曲在政府的关注下逐渐起色,比如,众所周知的戏曲进校园。我们把春天看作播种的季节。这个季节不只可以播种粮食和蔬菜,还可以播种延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希望。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就是春天里一次美丽的文化播种。

3 戏曲需要传承

戏曲是瑰宝,是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艺术的珍宝。戏曲要传承,要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中下功夫,更需要年轻人走进来,想方设法让年轻人感兴趣并且持续关注下去,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小抓起。事实上,全国各地有不少弘扬戏曲的知名栏目,比如河南的“梨园春”,开播二十余年来每周一档,成为金牌栏目。参赛的选手踊跃报名,攻擂、守擂,擂主层出不穷,爱好戏曲并参与的大学、中学、小学学生也越来越多;戏迷不分老、中、青、少,都跃跃欲试;专业演员也竞相比拼,可以说为戏曲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梨园春”现象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好戏”当然不能仅有开头,更重要更精彩的是后续。2018年,笔者所在市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普及戏曲知识的“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指示精神,让市五县、四区每一所中小学在校生每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的戏曲演出。“戏曲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这就是无限精彩的续篇。笔者和同事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连续两年辅导全市各中小学两百余名教师了解戏曲知识、参加技能培训。之后又带领唐派艺术研究院演职人员组织精彩的折子戏《红灯记》《村官李天成》《贞观家事》,加上川剧变脸、京剧《三岔口》等片段,文的有唱,武的有打。特别是演员呈现出来的武打技巧“四击头”最后亮相,台下师生满堂喝彩,拍手叫好。真的是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欣赏到了精彩节目,快乐地度过一个多小时的短暂时间,且还意犹未尽。因此,不能说孩子们不懂戏曲,不喜欢戏曲,而是我们的传播力度还远远不够。戏曲培养人才要从小抓起,要从最基础的小学起步。

4 突破戏曲传承的瓶颈

戏曲进校园易,走进人心却难。戏曲是珍宝,博大精深,但孩子和年轻人喜欢者寥寥无几。戏曲随着打击乐“八大仓”丁字步、瞪眼,最后变脸亮相,好看吗?好看,它是“程式化”。演员手持马鞭提左腿,跨右腿,随着音乐“四击头”上马,打马舞台上转上一圈儿,千百里地瞬间即到。是什么?它是“虚拟化”。戏曲的“唱、念、做、打”离不开文学、诗词、美术、杂技、舞蹈等艺术的融合,为什么?它是“综合性”的艺术。所以,对传统文化没有一定的了解,不容易看懂戏曲,对戏曲的特征没有足够的认识也很难看懂。戏曲的程式化、虚拟化、综合性之所以美,是因为演员有扎实的基本功作支撑。话剧艺术可归纳为再现艺术,而戏曲是来自生活,同时又有夸张变形,形成戏曲的程式化,再过渡到自然生活化的表现,笔者把它称之为有“功夫”的表现艺术。说一千道一万,戏曲难学,难懂,难以传承。

让人欣喜的是,戏曲进校园,大多孩子流露出了对戏曲浓厚的兴趣,这样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学生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也只有这样点滴渗透,哪怕是让学生学会一个眼神,会走一个台步,教会一句唱腔……一次进步那么一点点儿,虽说见效慢、效率低,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简介:宋子根(1971—),男,艺术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戏曲表演。

猜你喜欢
流派戏曲校园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