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口单招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柔性衔接问题的探讨

2019-09-18 03:23张兴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16期
关键词:对口单招课程衔接会计专业

张兴

[摘 要]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预示着职业教育正在开始一场“大变革”。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趋势,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基于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课程内容4个方面开展柔性衔接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对口单招;会计专业;课程衔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6.102

[中圖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16-0-02

0     引 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一经出台,反响热烈,把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具体行动。该方案规定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大幅提升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但职业教育在中高职有效衔接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应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衔接来实现,因此,本文拟就会计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对口单招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内容单调重复

据调查,目前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尚未有统一标准,院校各有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对比发现,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界定不清晰。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上,高职课程会出现中职课程;在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上,也出现了一些脱节现象,同时,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授课教师之间缺乏必要沟通,在一些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面重复率较高,这种低效的重复性学习,不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还降低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1.2   文化基础课程衔接薄弱

据调查可知,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程为有效衔接普高课程,大都根据普高生的学力开设,忽略了中职学生的生源特点与整体学力水平。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由于文化基础层次差距大,导致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程,特别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语言等课程的学习普遍感到吃力,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取得相应计算机等级证书,他们需要在这些课程上铆足劲,下苦功,直接影响他们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效率。

1.3   专业技能训练存在脱节

按照省考试院相关文件要求,江苏省对口单招会计专业技能考试项目有:手工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及珠算,共计300分,纳入总分。在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上仅围绕考试设置,忽略了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系统性。通过对省内相关高职院校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已逐步与本科院校接轨,为适应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的技能方向课程有企业沙盘演练、业财税综合实训、ERP企业经营管理、管理会计实训等课程,这些课程与中职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存在脱节,单招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很难适应高阶段的技能训练,学习主动性不高,领悟能力欠缺,许多知识似懂非懂,同时给高职院校教师授课带来一定影响,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存在脱节,易于引发教与学的矛盾。

2     探析对口单招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问题存在的原因

2.1   单调课程体系约束

各省中职学校对口单招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按照省职成厅和教育考试院的相关文件要求设置,未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按照职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这种单调的课程体系会影响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会出现重复或衔接不畅的情况,且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之间鲜少交流,很难与中职校柔性衔接。

2.2   生源素质能力存在差别

中职校对口单招会计专业教学重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轻文化基础和核心技能,且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水平不高,进入高职校后难适应高层次的学习。高职院校招生更青睐于普中毕业生,他们学习能力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大都以普中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没有考虑到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及接受力。中高职课程体系缺乏有效衔接,中职生难以适应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授课进度。

2.3   人才培养方式错位

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由原来的中职学校相关专业升格而成,普遍存在经验少、资金不足、师资缺乏等问题。许多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与企业脱节,而对口单招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中职阶段主要以升学为主,专业技能训练不够深入,一些技能课程通常作为选修课程,如现金盘点、珠算等,学生只需达标即可,这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定位方面存在错位。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还要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原有的技能水平跟不上岗位需求,教与学之间存在脱节,影响了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不能较好地为企业输送急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3     解决对口单招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问题的建设策略

3.1   明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

已签订对口单招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学校,应在明确各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明确会计课程设置的内容,根据岗位需要和职业能力标准,循序渐进地确定专业技能内容,扎实有效地提高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的教学效果。高职教师首先应明确会计专业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了解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明确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确定适合高职阶段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从而柔性衔接中高职课程。

3.2   建立核心专业技能衔接体系

自会计证取消后,在校生可以参加初级会计资格考试,中高级由于有从业年限要求,在校生无法参加。根据金坛区财政局数据统计反馈,2018年,全区报名初级考试2 030人,228人通过,通过率仅11.23%。本校参加考试33人,5人通过,通过率15.2%,稍高于全区水平。基于以上数据推断,中高职学生全部取得初级会计资格证书的可能性甚微,很少有学院将这个作为毕业条件之一,而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将1+X证书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多样化选择职业技能证书,如管理会计证书、会计信息化操作员等证书。

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实现该目标。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角度分析,为有效衔接岗位需求,在技能上应重视传票翻打、小企业电算化业务实操等,而高职学生在强化基础技能的同时,更应拔高难度,要求其掌握中小企業财会技能:进行三大账目处理、编制财报、申报纳税,借助信息化进行业财税云上会计技能操作以及常用财务管理、审计等。

3.3   深化课程设置的柔性衔接

从高职阶段学生的特点来看,单招生与普高生各有千秋,单招生的优势是专业课,特别是作为单考课程的必修科目,在高职阶段相比普高生有较大优势,他们能很快适应高职阶段的专业学习。文化课是普高生的优势,数学和英语更是强项,这两门在专转本考试中占比较大;后劲较足,他们更善于学习,思维活跃,一旦掌握专业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后提升飞快,专转本成功的学生生源特征明显。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课程衔接上,单招生除应保持专业课的优势外,更应巩固文化课;而普高生的重心应放在专业课学习上,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有效性学习。为满足职业岗位技能和知识需要,高职阶段设置的会计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纳税实务等。从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接受知识能力及岗位需求角度来说,中职阶段需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并增加一些选修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一门课程,且要求考核达标通过。

3.4   建立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

学校应根据会计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确定会计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知识,开发出专业课程,并划分初级、中级两个层次,最终建立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体系,供中高职会计专业选择开设,以解决专业课程重复的问题。江苏省中职财会类对口单招专业理论科目所使用的教材均为中职国规教材。在课程内容上,基础会计课程体系与高职大体一致,考虑到初中毕业生对会计没有太多认识,中职内容更细化。升入高职后,为有效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加强前后知识柔性衔接,需更多地从证、账、表,业、财、税之间的关系入手,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把握基础会计的知识内容和体系。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难度选择需低于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如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等涉及较少,应强化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流动负债等内容核算。由于近年来税费改革,税率变动较大,教师在涉税计算方面还需要花费较多的心力指导学生。学生升入高职后,需以初、中级会计资格考试考纲内容要求进行教学。

除了单招考试统考课程外,中高职院校其他专业课程设置略有差异,统一目标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以满足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全国1 900万持证人员中,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比例高达近80%,仅有20%的会计属于管理型会计。未来5年内大量的核算型会计将被淘汰,财务转型正当时,未来10年内,中国将急需大量的管理型会计。从当前会计人才需要角度分析,以管理会计型人才作为未来培养方向比较合理,课程衔接也应围绕这一趋势进行谋划。

主要参考文献

[1]顾秋琴.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5).

[2]周美容.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5(3).

[3]韩德静.基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猜你喜欢
对口单招课程衔接会计专业
中高职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专本协同育人课程衔接探讨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电子装配技能操作中的技巧运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