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感悟

2019-09-18 18:24范春晓
美术界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物画中国画画家

没有创造就没有传统,无数创作的环,连成传统的链。我们今天的传统是前人的创造,而今天的創造又是将来的传统。传统的代表是一群革新者,而不是因循守旧者。优秀的传统值得自豪,可以赞美,可以欣赏,可以子孙永葆,但不能代替创造。创造是艺术家义不容辞本职工作。“不创造”有负于艺术家的称号,没有创造性的画家只能算是画匠。创造,离不开传统。创造不能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要向传统学习。学习就是继承,但不能说学习是为了继承。继承本身不是目的。学习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创造。

中国人物画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继承和突破的矛盾?许多同志都在苦苦思索。这问题比较复杂,观点不同,甚至针锋相对。谁也无法提出一个统一的模式,供认就范。从现状看,大多年轻的画家比较激进,倾向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老画家比较稳健,更担心革新潮忽视了传统的继承,会导致民族风格丧失。我看,分歧不在要不要民族风格。即使最激进的人,提出“反传统、反笔墨”,其本意也是为了创造新的民族风格,问题在如何理解民族风格的含义。有人把有没有传统笔墨,是否诗、书、画、印合作为衡量标准。有人认为民族风格的核心就是民族的气质,乡土之情。我倾向于后者广义的理解,这样创新的路子可以更宽一些。对创新问题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现象,修养不同,经历不同,没有必要统一认识,可以各显神通。

创新中如何看待西方艺术,这也是当前国画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我并不反驳潘天寿提出的“中西画要拉开距离”的主张,但是我不同意中西分家,河水不犯井水的狭隘观点。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很难设想,在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文化交流频繁的现代中国,在艺术上可以“封闭自守”。创新的关键是思想的突破,老一套的思路,只能画出老一套的作品。传统古老中国画,需要新的营养、新的血脉来促进新陈代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喜欢中西结合,努力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在西方艺术大量交流中使中国画现代化,创造新的民族风格。我们必须承认,由于长时期与西方隔绝,除了传统,眼中只有苏式艺术典范,眼中的狭隘,导致思路的闭塞,无形中形成了许多框框。一些老画家,过去画过了一些好作品,基本功也不错,现在想变变了,显然缺的不是笔墨技巧造型能力,多半是受思路的限制。如今各国现代艺术的介绍、展出,开阔了我们的艺术视野、推动了中国画的革新思潮,这是有利于中国画发展的好事。中西绘画虽然面目各异、工具不同,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西方现代艺术,也曾受到东方艺术的启发,有些艺术主张与中国画的写意非常相似。德国的现实主义,不是很像中国的大写意吗?这些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全可以相互借鉴。硬说“中西艺术,本质上无法熔于一炉”而拒绝借鉴,这是毫无道理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试看当代凡有突破成就、独树一帜的中国画家: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李可染、关良、叶浅予等老前辈,有几人未受艺术熏陶,未得益于西方艺术的营养。相反,那些单一、唯传统是重的画家,虽然功力很深,并没有多大建树。“杂交优势”不仅是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样也是体现在中外艺术发展史中。这几年,我自己想的多,画了一些体现新思路的画,有许多生硬,不协调之处。好心的同行劝我不要赶时髦,急于求变。风格是自然形成的,这意见原则上是对的。艺术最好是自然流露,这是任何艺术的理想境界。如果用习惯的办法画,肯定会顺手些,较符合“自然流露”的原则,但是我不愿意重复过去。我是这样想的,宁可四不像,不能老一套。有新的追求,即使画不好,也比用老办法熟练地画几笔更合我的心意。现在我的画,有些人不喜欢,我自己也不是很满意,但是,做为新思路,我依然很顽固地在探索。

唐宋时期的人物画,画家描绘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出了如《捣练图》《簪花仕女图》《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等大批表现当时现实生活的壮丽画卷。宋之后人物画脱离了生活,一路衰败,至清代只剩得屈指可数的几幅反映生活的人物画。而西方绘画则经历了自中世纪以宗教题材的人物画为主到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以世俗化及反映现实生活等为主题的美术发展过程。100年前西方绘画开始影响中国,输入“写实主义”。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努力奋斗,道路坎坷。

在当代要强调在中国画人物创作时回归生活这个创造之源,必须十分重视写生,重视创造资料从生活收集与利用。当代各种艺术观念纷杂扰人,金钱与市场扭曲艺术立场,浮躁之风盛行,臆造代替了创造,概念的笔墨代替了视觉的功能,名利的贪婪战胜了真诚的感受,滥画盛行。而观察生活,专业精神及竭尽全力通过技术表现真诚的生活感受在当今已变得十分珍贵。

当代要从事本质上的美术创作,画家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深远的眼光及思想是必要的前提,我们要特别重视三个要点:人文、文化和美术史。

一些画家不大喜欢“现实主义”这个说法,现实主义是在写实主义基础上又融入了作者对社会的思考或人文主义的思想。现实主义是在当今众多艺术手法、艺术流派中,艺术家全面素质要求最高,是那些极端个人的艺术家或任性发展的艺术家所无法企及的。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国美术发展现阶段的学术意义及技术高难度,还在于现实主义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最广泛的认同与共鸣,因而最具有现实的主义。从事高等教育的美术院校,特别要提倡与引导现实主义学术方向。

在中国大艺术勃发生机的今天,写实人物中国画亦孕含着进一步大发展的活力和生机。它正以自身不断变换的崭新面貌向全世界展示着它新时代的绚丽多姿和美好的远大发展前景,它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价值:通俗性、公众性、可视性、再现和叙事性。近十多年来对绘画语言的自律性研究导致对写实人物中国画的文学性、主题性的冷落,使不少写实画家专注于小品,放弃了对社会和时代的图像展示,疏离了当代生活。再现和叙事,大型的历史画、军事画、多人物的场面画在当代写实人物中国画中应该占重要一席。问题是怎样超越直白的政治宣传和虚假的浪漫主义,进入到真实的当代人的生活中,像战争、核扩散、艾滋病、环境污染,这些都不是文学创作的专利。比较抽象画家来说,当代写实画家更有条件展示人类的生存处境和历史性的思考,抽象画家表达个人内心的东西更多一些,而对于社会和历史,抽象绘画表达起来比较困难,它表达个人的情绪,当下瞬间的感受,而写实绘画表达历史性,社会思考,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就这一点看,写实绘画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发扬光大。

创造是通过技术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在艺术的学习阶段,技术是主要的内容要进入创作时,感受成为艺术家活力的尺度。有一篇评论摄影家创作活力的文章认为,如果一个摄影家对身边的生活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寄希望于去发表自己不熟悉的猎奇独到的艺术感受,这样的艺术家才是充满了青春活力。李白吟桃花潭水深千尺,吟咏千里江陵一日还,还有李清照的词,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中国传统艺术,都是描绘他们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诗情画意。

人的尊严荣誉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人文主义的思想是我近期创作的主线。我喜欢看美术图史,喜欢看近百年尤其是解放后这半个世纪来中国美术发展史的史册,深有感触于一代又一代的美术家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喜欢历史的画卷透露着生活的气息。如泼提切尼的《春》《维纳斯的诞生》、吴凡的《蒲公英》、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等。

我們研究分析中国美术的历史与发展,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将中国的美术延续与发展下去。我们今天看半个世纪以前徐悲鸿、吕斯百等前辈的油画作品,就技法而言当时的水平与今天相比实在是普通,但那些作品就是当时最好的水平,这就是美术的历史。就像我们今天的绘画创作,虽然不断发展,但是我们必须一直努力,为民族文化发展与进步一代又一代竭尽全力的奋斗,创作出不断提高水平的好作品。

随着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避世消极不重视绘画的视觉性研究的传统文人画及脱离国情的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中国而造成的大量临摹式的翻新作品,越来越难以与当今正在巨变的社会发展相协调。时代需要高尚的精品,需要展示时代精神的触及我们心灵的艺术作品。

中国画创作在当代必须进入科学分析与理性发展阶段,传统的经验式的理论与师徒相传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与需要。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从绘画视觉性研究与实践入手,重视写生,重视从生活中寻找感动,重视生活对代艺术创作的品质提升、技术探讨以及形式创造等重要作用,传承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以真诚的美术专业精神与不懈的努力,共同推动民族艺术创作在当代的进步与发展。

范春晓

1980年8月生于安徽省阜阳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画家、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获安徽省宣传文化领域青年英才称号。

猜你喜欢
人物画中国画画家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酷炫小画家
书画名人汇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