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互联网“原住民”和谐相处

2019-09-19 06:18孙佳山
环球时报 2019-09-19
关键词:适龄代际原住民

孙佳山

天天盯着手机看、没完没了打游戏、没事总刷短视频,拔网线、砸电脑、摔手机……如何与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青少年和谐相处,找到合适的教育、沟通方法,这些年已经成为困扰这一代父母的一大社会问题。

过去所谓代沟的概念并不能概括造成上述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实际上,在当下的家庭、代际结构中,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恰好属于两种媒介文化的过渡、转型阶段。从95后开始,新一代青少年就开始成长在互联网环境当中,05后则几近完全在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语境下成长,他们都是经典意义的互联网时代“原住民”,与在报纸、杂志等纸媒和电影、电视等广电体系下成长起来的75后、85前父母,拥有着完全不同的媒介文化经验。

现在对于“网瘾”“游戏成瘾”恐慌的靶心都集中在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媒介属性,认为“网络”是带来这一切的原罪根源。的确,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在这一轮媒介迭代周期中,所起到的媒介杠杆作用,在力度、尺度上都超过了既往所有媒介迭代效应的总和。

然而,片面强调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媒介属性,却也极易跌入到媒介原罪论的道德指摘,进而错失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文化症结所在——在我国当代社会的家庭、代际结构下,提升媒介素养,并不是过去只针对子女即下一代的单向教育行为;对于父母一代同样存在提升媒介素养,尽快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媒介文化环境这样的实际问题。如果继续站在报纸、杂志等纸媒和电影、电视等广电体系的外在角度,来对待已经是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新一代的种种问题,无疑只会进一步加剧代际间的隔膜。

我国今天的家庭、代际问题,与之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相比,都有着显著的媒介文化经验差异,有着非常大的特殊性,很多问题是由于媒介迭代效应与家庭、代际问题相叠加而产生,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等,来解决当前跨媒介、融媒介视野下的家庭、代际问题。提升从父母到子女至少两代人间的媒介素养,正是在从根源上努力解决当下两三代人之间,实质上是不同媒介文化经验冲突的一种重要尝试。

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人民网推出的“游戏适龄提示”平台,还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推进的专项研究项目“电子游戏的适龄提示研究——基于游戏功能的视角”,以及腾讯的“DN.A数字原住民计划”“少年灯塔未成年人主动服务工程”等,进一步完善防沉迷系统,建立适龄提示标准,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代际媒介沟通渠道,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出更为良好的媒介环境,对于我国当代社会的意义、价值已经不言而喻。

提升不同代际间的媒介素养,进一步细化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机制、体制,推动网络文化治理持续深入,进而推动我国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当下正在成为涵盖我国官、产、学、研各界的全社会共识。▲

(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适龄代际原住民
寻求阻断贫困多代际传递的路径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给单身者“算命”
网游适龄提示不能只是提示
《我和我的父辈》: 代际秩序建构与精神传承隐喻
原住民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普通学生家长对适龄听障儿童入学态度的调查
网友:转弯也来不及了歧视原住民?吴敦义贴文惹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