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环保,海归女硕士变成“最美拾荒者”

2019-09-20 02:39吉意
伴侣 2019年9期
关键词:垃圾桶分类垃圾

吉意

她名校硕士毕业,出国留过学,本可以留校当老师,工作既体面,收入也不薄。可她却选择了搞环保,进行垃圾污染的调研,徒手翻垃圾桶、骑三轮车走街串巷,在北京与拾荒人“混”在一起。垃圾一捡就是10年。2017年她从美国深造回来一头扎进农村,手把手指导乡亲们实施垃圾分类。她叫陈立雯。海归女硕士收垃圾,让人匪夷所思。而白岩松在央视《新闻周刊》栏目中则赞美说:“中国环保事业希望像陈立雯这样的人再多一些!”

一张照片,让女硕士义无反顾“追”着垃圾跑

35岁的陈立雯出生在河北滄州。在她的记忆中,孩提时家乡的村庄是绿色的,空气是清新的,大自然给了她美好的印象。2005年,陈立雯从河北科技大学英语系毕业,很快,她考取了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在上大学期间,陈立雯就开始作为志愿者参与和环保有关的公益活动。一次,在倡导垃圾分类的活动现场,她看到了一张摄影师拍摄的信天翁死去的照片,死因不是打猎,而是人类抛弃的漂浮塑料垃圾所至,照片中信天翁体内残留着没有消化的花花绿绿的垃圾——塑料。由于没办法消化排出,很多塑料就留在了信天翁体内,有的塑料直接刺穿了鸟儿的内脏,有的鸟儿也死于窒息或胃容量减少导致的饥饿、脱水……看着那些图片,陈立雯震惊了。

想到这几年回到家乡,看到出现在村子周围和地头的塑料垃圾越来越多,不时飘散着异味。她感觉到,这些垃圾正在逐步蚕食着故乡,儿时美丽的家园,即将被这些垃圾毁掉。这次又突然看到“信天翁”被塑料刺死的照片,让她深深震撼!陈立雯立志要做一名环保人。

“人们扔掉的垃圾如果不能好好处理,将会造成永久的危害。”读研究生时,她不再满足于公益活动的外围工作,而是加入了环保公益组织“北京零废弃”。她开始做垃圾污染、分类、回收处理情况的调查。

硕士毕业后,陈立雯就进入“北京零废弃”环保机构。她的主要工作是走访垃圾处理现状。单在北京,她就去了各类填埋场、焚烧厂几十处。作为一名全职环保人,陈立雯研究跟踪北京的拾荒人群和垃圾分类。一个女硕士生,整天围着垃圾转,旁人纷纷向她投来异样的目光。陈立雯却不理会这些。她曾和拾荒者待在一起长达一年半多,以至于“全北京收破烂的人至少有一半认识她”。

在“追着垃圾跑”的几年里,陈立雯亲见混合垃圾焚烧和填埋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她意识到:“没有垃圾分类管理,永远也摆脱不了垃圾的困扰。”

留学回国,扎进农村试点实践垃圾分类

2016年,陈立雯获得了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奖学金,于是她赴美深造一年。2017年6月,陈立雯满血复活学成归国。回国后,她没有继续投身关注多年的城市垃圾议题,而是选择奔赴农村,去实践农村垃圾分类。“相对于城市垃圾问题,农村在垃圾管理方面还是空白,更加缺乏资源,面临急需改变的状况。”

一个多月后,中国扶贫基金会找到陈立雯,说河北涞水的南峪村毗邻野三坡风景区,正在发展山村旅游和民宿项目,原先一直存在的垃圾问题,让村委会十分头疼,希望她能有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行,我这就去!”2017年8月初,陈立雯只身一人来到了保定涞水县南峪村。她的垃圾分类计划一提出,立刻得到了村委会的认可。在南峪村,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撤掉公共场所的垃圾桶、推倒垃圾池,将山坡上一块地方铲平,作为堆肥场使用。在这里,她建立起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村。

陈立雯给南峪村每户人家带来了两个垃圾桶:一个是绿色的“厨余垃圾桶”,一个是黑色的“其他垃圾桶”。她开始挨家挨户动员、宣传。起初村民们疑惑地打量着眼前这位姑娘,在一片新奇中跟着她学。看到厨余垃圾的绿桶里混入塑料袋、快餐盒,陈立雯就会伸手拣出来,然后告诉大家,“这个不能堆肥,要扔到‘其他垃圾桶里”。乡亲们听不懂,她就解释道:能腐烂的,就是厨余垃圾。每天下午5时,她和垃圾分类运输车的司机开着垃圾车,在村里转着收垃圾。随着陈立雯一声“倒垃圾喽”,村民会纷纷走出家门,将分好的垃圾按照“前面是厨余垃圾,后面是其他垃圾,中间放可回收垃圾”的顺序,把一天积攒下的垃圾分放在车上。南峪村224户人家,一户都不落。村里上了些年纪的老大妈跑过来拉着陈立雯的手说:“姑娘,我可能不知道怎么分,你告诉我,我就按照你说的做。”村东头的张大爷看到陈立雯如此辛苦,还主动担任起村里垃圾分类的“监督组长”。

原先,南峪村每天200多公斤的垃圾混在一起都扔到垃圾池里,然后再由垃圾清运车运到镇上的垃圾清运公司,混在一起进行处理。陈立雯在南峪村的“垃圾分类”启动后,村里一天只有大约50公斤的“其他垃圾”需要运出村外处理,其余的厨余垃圾都可以在村内堆肥,实现还田……陈立雯在南峪村忙碌了近3个月。离开时,她依依不舍,当村支书、村主任二人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我们一定会保住成果,既为了陈老师的一片苦心,更是为了几百农户和子孙后代的健康。也为旅游、民宿经济的发展。”“好!好!”陈立雯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2017年11月9日,陈立雯进村“分”垃圾的事迹得到央视《新闻周刊》报道,一瞬间,陈立雯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所从事的“垃圾分类”被社会各界热议。无数网友称赞陈立雯为公益达人,称这位女硕士为“最美拾荒者”!

魂系环保,愿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微薄力量

一个海外名校的女硕士,回国后一头扎进农村的垃圾堆中,这究竟是为什么?陈立雯老家的村民远远地看着她,一开始很不理解,都万分惊讶地向陈立雯的父母打探:“你家女儿哪根筋出了问题?”

陈立雯笑道:“其实,我选择去农村做垃圾分类是水到渠成,自然发生的过程。不管是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生活,还是之前10年从事环保,专攻垃圾议题研究的经历,或者是对农村垃圾问题一直以来想改变的决心,最后都让我走进了农村,开展垃圾分类。从2006年开始涉足环保,做志愿者,到2009年硕士毕业后成为专职环保公益人,监督各类垃圾处理不当产生的污染,为被害者维权,直到决定出国留学学习环境专业。每一次转身,对我来讲,既是新的征程,也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开始。”

2017年11月中旬,在河南平顶山市曹镇乡大王庄,陈立雯又建立了一个垃圾分类试点村。她兴致勃勃地为大王庄带来了一辆崭新的垃圾运输车。随后,就开始改造堆肥场地,为每户人家发放分类垃圾桶。“某种程度上,现代化正使农村的垃圾量成倍增长。过去每户养家禽,厨余能自然消化,现在大家建起了二层、三层小楼,院内地面硬化,不再养牲畜了,垃圾自然增多。其他原因还有網购的兴起等。”陈立雯深有感触。在村子里,她总随身带两件东西:一个本子,一只夹子。收垃圾时,她用夹子翻看垃圾分得是否精细;在本子上,记下哪里还有垃圾,有哪些垃圾。

刚来到大王庄,陈立雯碰了许多“软钉子”,一些村民对她不理解,也不愿接受。认为垃圾分类很繁琐。又觉得她一个姑娘家,还是响当当的海归硕士,却到农村搞起什么垃圾分类,看上去有点丢人。“这样的行业同你的身份不配,未免太可惜了!”有人直言不讳。但陈立雯好像吃了称砣铁了心,仍不厌其烦地上门,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及知识。有个老奶奶悄悄告诉她,说咱不比大城市的人,办不成这事。陈立雯笑着回应:“我从北京来的,有的人垃圾分类分的还不如你们呢。”后来,陈立雯讲得仔细,乡亲们也听得认真了。在她的引领下,大王庄的乡亲们接受了垃圾分类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很快,村庄“垃圾分类”搞得像模像样。村民们说此举尝到了甜头。陈立雯表示:“我现在做的可能是最不起眼的行当,但我愿意天天‘追着垃圾跑,探索一套可以在乡村推广的垃圾分类新模式……”

陈立雯的脚步没有停歇。2018年6月,她发起成立了“农村垃圾分类基金”,已筹得80万元资金,而且,她还有了一名帮手——一个叫文静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环境有关。文静找到陈立雯说:“姐姐,我不怕苦,我愿意与你一同干!”目前,她们用筹得的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已选定8个村庄,包括陈立雯自己的老家,建立“垃圾分类”站。陈立雯坦言,希望农村管理部门能将垃圾分类提上议事日程,并为垃圾分类提供政策保障。她将为农村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不懈的努力。她觉得:不加分类的集中化回收垃圾处理,是一种最简单粗暴的处理手段,这样看似省事,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只是实现了垃圾从眼前的转移,而不是回收。最终,混合垃圾或者通过填埋,或者通过焚烧,都将对环境产生污染,实际上最终还是要反作用到垃圾的产生者身上。

2019年春节,当千家万户沉浸在中国传统节日氛围的时刻,陈立雯却顾不得休息,风尘仆仆带着助手来到河北省献县西城乡西蔡村和大邵寺村的垃圾分类工作点。上门发资料、面对面开展宣传;与村干部研究垃圾分类方案、落实保洁员及监管措施等。大伙儿在她们的带动下,都自觉地搞起了垃圾分类。陈立雯乐呵呵地说:“春节期间老百姓家垃圾多,我们得抓紧工作。”“垃圾分类这件事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尽自己微薄之力,由村而镇,以点带面,让更多乡村洁净美丽起来!”

责编/刘维笑

E-mail:1464110164@qq.com

猜你喜欢
垃圾桶分类垃圾
垃圾去哪了
垃圾桶等
飞进垃圾桶
倒垃圾
垃圾桶的华丽“变身”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
可拆分的分类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