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人文精神与责任

2019-09-20 12:37马嘉
声屏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人文精神新媒体

马嘉

摘要:重新闻商业价值、轻新闻人文精神成為短视频新闻比较明显的弊端,文章围绕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流程、传播特征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分析短视频新闻在传播领域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而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 人文精神 新媒体

短视频新闻逐渐成为各家媒体追逐新闻热点的工具,一方面是因为10到30秒的短视频能够抓住受众眼球,符合当下受众浅阅读的习惯和市场寻求注意力经济的规律;另一方面是短视频制作周期短,符合资讯新闻短平快的要求,既保证了时效性又具备了视听效果,因而受到受众和各家媒体的欢迎。除了梨视频、秒拍等商业短视频公司,许多传统媒体开始占据短视频市场。

国内最早将移动短视频应用于新闻领域并进行产品开发的是新华网络电视,2014年底推出了“新华15秒”。可以看出短视频新闻在业界已经被普遍认可,但是从发布内容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媒体都会选择追逐社会热点,选择内容上也大多注重博人眼球能够短时间引爆舆论热点的事件。这一现象虽然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但新闻中应该有的人文关怀在短平快的内容中被吞噬甚至消磨殆尽。重服务、轻深度成为短视频新闻比较明显的弊端,本文将围绕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流程、传播特征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分析短视频新闻在传播领域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而提出优化建议。

新媒体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矛盾

短视频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夺取受众注意力、创新新闻内容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但其抓取、制作的新闻内容中缺少一种对人的命运、情感、生存状态等真正的体贴、关心、重视乃至思考。

有学者根据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整理了短视频新闻的定义:短视频新闻是一种主要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视频长度以秒计数,由专业新闻媒体或用户制作并传播的视频新闻资讯。融文字、语音和视频于一体,更能满足移动碎片化场景下用户的信息获取与分享诉求是短视频新闻的优势所在。

上述定义中突出了短视频新闻的三个特点:

首先是一种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新技术,突出了新闻的工具化特征。有学者曾经分析新闻工具化有两种表现——意识形态的工具化和物质利益的工具化。短视频新闻是新闻市场中的获利工具,依托移动新技术,追求即时新闻、短期爆点,将以人为本变为以用户为本,把新闻与受众的关系简单定义为商家服务与消费者体验的纯商业关系,对人的命运、生存状态的关注大打折扣。

其次是以秒为计时单位的时效性新闻。现在市面上短视频新闻大多控制在3分钟以内,呈现的视角很少放在新闻中的人身上。如局面视频在江歌案中制作的当事人的对峙,关注点放在了新闻事件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引发了舆论场上的骂战。以秒计时的内容是新闻市场追逐快餐阅读和注意力经济的选择和结果。从盈利角度来看,新闻选择以市场需求和受众要求为标准的确可以短时间占据市场份额,实现广告和品牌上的盈利,但是从新闻本身来说,新闻本该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舆论工具,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业盈利工具。长此以往,将损害新闻的社会责任和相关媒体的公信力,进而影响整个新闻行业职业道德和专业主义精神。

最后,短视频新闻一再强调用户至上,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就决定了短视频新闻的商品性质。商品都是有逐利性的,利益的落脚点自然不会在人文精神上。比如事故新闻中,从标题到内容,短视频新闻关注的都是现场的惨状,以是否抓住现场的惨状为衡量新闻有无价值的标准。追求的是越恐怖、惊险、刺激越好,事故中受伤的人、伤情、感受、境况无从提及。

我国的学者孟建伟从三个方面解读了人文精神:一是真善美崇高的价值理想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二是人文科学层面上的知识分子情怀;三是某一特定文化中的精神气质。新闻中的人文精神应该在这个方面继续细化,突出社会责任感,即以人为本,更关注事件中人的命运、对人的影响。这与短视频新闻中技术推动、新闻市场经济效益存在矛盾。

短视频新闻的逐利性与新闻人文精神的冲突

以麦克卢汉为首的多伦多学派认为技术改变生活。纵观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短视频、VR、人工智能、新闻游戏以各种新奇有趣的形式改变着新闻的呈现形式,但是也扭曲了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博士自杀”关注导师对学生的“性暗示”,“杨翁之恋”关注“82岁与28岁之间的怎样结合”,“四川摔狗事件”关注“双方当事人网络骂战”等。媒体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如果只是一味迎合受众新闻趣味而丧失了引导受众注意力的作用,必然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作为社会舆论工具的功能。

技术的发展更新着新闻的生产、消费与接受模式,但加深了新闻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人让位于技术。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但技术一旦和商业相结合,突出的就不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人的利益为本,在新闻中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新闻的职能角度来说,新闻的制作需要价值观念上的选择、社会责任的突出和引导舆论、疏散矛盾的意识。但简短的内容、快时效的要求让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意识大打折扣,新媒体技术的工具理性压缩了价值理性。

首先是价值观的冲突。以《新京报》的“我们视频”为例,“我们视频”是以微信、微博为主要传播阵地的直播和短视频栏目,其口号是“每天提供最新鲜、最热门、最有价值的新闻直播和短视频”。新鲜和热门对应互联网时代下高时效、高流量的传播特征。价值对应的要求值得商榷,新闻媒体在新闻选择上经历了“有闻必录”“政治优先”“受众主导”等过程,如今短视频时代下的价值选择变成了热点与流量优先,价值的选择由底层人的命运向“让底层人骇人听闻转变”,新闻价值观上的转变也导致了对人文精神的曲解和忽视。

其次是制作与呈现上的冲突。许多纸媒过去都是以深度报道为品牌塑造的标杆,深度报道具有较长的制作周期,成本高、收益体现在长期的口碑和公信力上。短视频新闻要求时效和简短,内容转瞬即逝,各家媒体都在争夺第一信源,很难有耐心去挖掘新闻当事人背后的故事,其成本和收益建立在短期的流量和关注度上,这就导致了制作时间上的偏重和呈现角度的不同。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去挖掘新闻爆点,自然就不会总是选择需要长时间思考和挖掘的人文精神。

最后是受众喜好的冲突。短视频新闻追逐的受众喜好,但是受众的关注度会产生疲惫感。根据近期socialbakers公司对Facebook上视频阅读情况的调查,阅读完成率排名前25%的视频长度都不到21秒,而且20%的用户在开始观看一段视频后10秒左右离开,33%的观众会在30秒左右离开,45%会在1分钟左右时离开。可以看出,短视频追逐的受众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30秒之内如果不出现能够抓人眼球的内容就会损失用户,失去其新闻价值。可见短视频新闻具有易碎性,很难形成自己的稳定受众群体。依靠30秒之内的内容也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而塑造品牌的关键——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和呈现又和短时长的内容相冲突。

短视频新闻与新闻人文精神的对接策略

目前,在市场活跃的专注做短视频新闻的媒体都处于上升阶段,关注的也是不计成本的投入,但是否会在新闻市场上获得收益还是未知数。除了技术上的更新换代帶给我们全新的盈利模式以外,传统的新闻传播规律和价值取向并非一无是处。新闻是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社会舆论工具,也就决定了新闻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主,关注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媒体要想在瞬息万变的新闻市场中立住脚跟,依然还是要靠新闻人的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关注新闻与社会息息相关的意义,起到指导生活、引领价值观的作用。

首先短视频新闻可以在解读新闻上下功夫。追逐热点具有时效性和不确定性,但是独特的新闻解读和具有自身风格的新闻定位能够收获稳定的受众群体。如江歌案件中不少受众希望媒体能够从法律层面做出解读,给予大众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向,而市面上的媒体大多关注当事人在网络上的骂战。短视频的快不仅体现在快速呈现,还应该体现在快速在舆论上形成自己观点和用户群体。

其次短视频新闻应该注重连续性和深度性。30秒之内做出深度内容确实具有一定难度,但对事件持续性的关注也可以对事件进行全面解读。视角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能够留住受众,不只停留在流量上。利用几个30秒形成完成的事件解读链条也是短视频新闻下一步应该着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突出新闻事件的人,用人的力量去打动受众而不是用爆点去吸引受众。

最后短视频新闻也需要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短视频公司都在建立自己的拍客体系,人员的业务水平无法保证,具不具备基本的新闻素养也无从判断。判断新闻作品好坏的标准是能不能有流量,这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位。短视频新闻也需要专业记者的参与和制作,甚至要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样才能够体现一家媒体的专业精神和人文精神。(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猜你喜欢
短视频新闻人文精神新媒体
短视频新闻创作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
短视频新闻生产策略探析
融媒体时代我国短视频新闻发展现状及前景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移动直播+短视频”创新新闻报道新模式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