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

2019-09-22 05:24孟晓光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例模块高中历史

孟晓光

随着专题模块式高中历史教材推广使用以来,如何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就成为初高中一线教师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这里,笔者总结了近些年来在历史教学中的点滴心得,希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高中教材体例的变化进一步凸显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专题模块式高中历史教材开始使用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纂体例发生巨大变化。新课程必修部分按政治、經济、思想文化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而初中历史教材仍然是传统的 “通史”加“主题”的形式。高中教材体例的变化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利于高中学生更集中、深入地学习历史。但这种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使得教与学出现了许多困难。再加上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初中教学过于重理轻文,在初中出现了历史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法简单重复,教学内容和测试重知识轻能力等不良现象,这都给现在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发生变化后,初中历史课作为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这种功能逐渐就凸显了出来。学生如果初中没有打好基础,高中很难马上适应。

目前,初中历史教材“通史”加“主题”式的编写体例虽有它的弊端,但也有它的优势。其特点就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这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梳理清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因果联系。而现在的高中教材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这种编写方式有其优势,那就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但也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体系破碎的弱点。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扎实的初中知识,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分不清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比如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材第一节介绍的是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包含了1840年以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之后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主要介绍的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是如何奋起抵抗的。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本来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三元里抗英斗争或者甲午战争、《马关条约》、黄海大战属于同一历史事件中的内容,但为了照顾教材按专题模块编写的形式,所以只能将同一历史事件中的内容人为的割裂开来,放在不同的章节内。这很容易给那些刚由初中升入高中、早已习惯了通史型学习的高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来思想上的混乱,不知道原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章节的内容其实是属于同一历史事件当中,发生的年代是一样的。

所以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发生变化后,初中历史的教学任务加重了。只有打好了初中的基础,有了清晰的时间线索,进入高中转入专题学习的时候才不会困难重重。

二、高考题型的日趋开放性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学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长期以来,我国原有的教育体系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非常不利,特别是使用专题模块式高中历史教材后,高考命题越来越趋向于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比如历年高考题中的材料题,材料中的内容没有任何一本高中历史教材会涵盖。换句话说,学生学的肯定不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的自主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不会举一反三,考试必然吃亏很大。因此,从初中开始,教师就应该注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的能力。比如对初中历史教学中隋炀帝开通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该如何评价。应当说,大运河的开凿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于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作为这项工程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隋炀帝,这个成绩是应当肯定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作为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隋炀帝在进行这项浩大工程中,曾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这方面来分析,隋炀帝开凿运河又应当属于他的暴政之一。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就能从当时的历史现状出发,既肯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进步性,又能看到其局限性。分析问题的客观性就能大大加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今天会辩证的多角度的分析隋朝大运河,那是不是考试中遇到元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时候也会如法炮制了呢?这就是知识的迁移!这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今后考试内容上,试题注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答案具有开放性,这已经越来越是一种趋势。所以初中教学必须随之变革,从初中就开始着重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高中教材内容的专题化决定了中考考题也越来越趋向于综合比较

高中教材编写体例发生变化后,古今中外同一领域同一性质的历史事件的综合比较类题型必然是经常考察的问题,比如2015年全国二卷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比较,还有2014年全国一卷的宋应星和牛顿的比较。这必然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要对不同时期同性质的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归纳,以便减轻学生升入高中后由通史型学习向专题型学习转变的困难。笔者认为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比如呼和浩特市2010年的中考第一题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这两大中西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放在了一起进行对比。另外,简答题第二题也将苏联经济建设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比较。虽然问题的设置比较简单,比较的层次也较为浅显。但笔者认为,这已经说明中考命题在有意识的引导初中历史教师关注这一领域的教学,以便为以后初高中衔接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体例模块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诗经学史》书评
论汉代历史叙事模式的确立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