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纯真

2019-09-24 03:06文丨
遵义 2019年18期

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谭 冰

96岁的上海老人刘锦祥永远难忘:1964年12月,机械工业部选择在“西南重镇”重庆召开“三线建设工作会议”。作为上海华通开关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的刘锦祥参加了会议,参会的还有其他上海来的兄弟厂代表。

当时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白坚在会上大声喊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那个只有初心、无问西东的纯真年代,一心一意奔赴大三线、建设大三线的热烈氛围,驱散了寒冬笼罩在重庆上空的层层雾气……参加三线建设的激情,如同燎原之火,很快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点燃了大半个中国。

“备战、备荒、为人民”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加之中苏交恶,正面临四面受敌的窘境。

深重的内忧外患之际,具有战略眼光的毛泽东从地理上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三类地区,分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其中划定的三线范围是指长城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腹地。

中央决定要在三线地区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该地区。“靠山、分散、隐蔽”,利用西北、西南的高原山地地形做掩护,构筑起一座难以逾越的战略大后方“堡垒”。

这一壮举不仅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版图,也大大推进了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步伐。

贵州是三线建设重点省份之一,而遵义作为贵州第二大城市,也承担了大量的三线建设任务。

一如当年红军长征,遵义人民接纳了中央红军,才有了后来红军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妙跳出了敌人的合围圈,改写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1965年邓小平听取关于三线建设规划的情况汇报

这一次,遵义又在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站出来,接纳了超过8万名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等。遵义专署征拨土地1万多亩,划拨和借用民房5.6万平方米。遵义地区各县、市政府派出1万多名民工开采山石、挖土方、烧石灰、烧砖瓦、筑路修桥,调集牛马板车、人力车上千辆,建立商业网点保障日用品、粮油及副食品供应,安排近郊农村种植蔬菜,为三线建设提供后勤保障。

从此,大娄山脉苍翠欲滴的原始丛林、黔北大地的红色基因和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成为了三线工厂最好的“保护色”!

“坚决服从命令!”

这是一场中国人物质、精神、情感的大迁移……当年支援三线建设的人们带着纯真的理想,告别亲人、打上背包、喊着口号集合在了一起,一如即将为国冲锋的战士,其向大娄山脚下,湘江河畔的遵义“进军”,精神抖擞地从大城市钻进了山沟沟。

刚刚从北京某部队学校毕业的乔文礼,在接收到支援三线建设的指令后,立即表示“坚决服从命令”!

和乔文礼同行来到遵义的,还有40人,他们从北京辗转到贵阳开会,再从贵阳坐大客车到遵义。条件越走越差,路越走越陡,当车缓缓开过横跨乌江的木桥时,来自平原地区的乔文礼伸头看了眼桥下深不见底的乌江水,立即闭上了眼睛,一阵头晕目眩。

文笔不错的乔文礼成为了061基地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秘书,每日跟着指挥部领导“踏勘”,穿梭于大娄山区,趟过河沟、穿过荆棘,几乎走遍遵义以北沿川黔公路两侧的地区,对于贵州山路的奇与险逐步适应。

最终,勘察队伍在遵义、绥阳、桐梓三县一市一带选址,建立起了我国当时规模最大、配套齐全的战术导弹生产和科研基地061基地。

刘锦祥主抓永佳电器总厂建设,同时兼任机械工业部贵州三线建设指挥长,为了显示奔赴三线的决心,1966年4月26日,在完成了上海的工作交接后,他毅然迁走了上海的户口,离开了工作19年的华通开关厂,离开上海的妻子和儿女,飞抵遵义报到。

以刘锦祥所在的上海华通开关厂、人民电器厂为主体的上海1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和近万名上海籍干部、职工,汇集到了遵义市区西北郊外的青年路,在这里开山放炮、平整场地、修建厂房、开辟道路,大家白天忙生产,晚上搞基础设施建设,很快建起了西南最大的国家大型低压电器生产企业——长征电器基地。

如今三线建设已成往事,许多三线企业也不负荣光,但在遵义这片土地上工作的日子成为“三线人”一生最值得珍视的记忆。

那些的厂房,那些的马路,那些路旁的梧桐树,连同办公楼前那棵白玉兰,都经常在刘锦祥、乔文礼的脑子里浮现,因为这里有他们纯真年代里激情燃烧的青春。

工业文明之光

以三线建设为代表,遵义的工业和交通建设很快进入高潮。

随着川黔铁路开通,交通运输更为便捷,建设者身处贵州高原,克服各种困难,齐心合力日夜奋战,工程进展顺利。

遵义逐渐形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包括冶金、机械、电子、食品、医学、化工、能源、轻纺、建材、铁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规模庞大的后方工业基地。

1960年代建设打破了遵义交通闭塞的状况,对遵义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结构和科技能力,交通运输、医疗教育以及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增强了遵义的经济实力,拓展了城镇空间,扩大了城镇规模,植入了现代城镇文明,使遵义市成为新型工业城市。

1978年,三线建设基本结束,但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才刚刚拉开序幕——

061基地生产的国产地空导弹,红旗2号捍卫了祖国领空;遵义化工厂的高纯度针状高锰酸钾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遵义钛厂研制的符合日本M-10金属硅标准的特级硅,填补了国内空白;梅岭电源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的运载火箭配套电源……

一段有关遵义的记忆就此融进了共和国历史发展的年轮,深入骨髓地铭刻在三线人的基因里。

历史总会被翻过去,但新的历史是在过去的历史的延伸与继续。三线建设点亮了遵义现代工业文明之光,开启了遵义通江达海开放互联的通途,传承了遵义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的“薪火”。

新工人进厂后,先后派出22支队伍到全国98个厂培训,为开车奠定基础。图为合成车间工人正在现场熟悉技术流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