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9-09-24 03:33张宇豪
今日财富 2019年27期
关键词:慢就业职业规划大学生

张宇豪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慢就业”现象逐渐成为常态。“慢就业”是大学生的一種自我选择,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应客观理性地看待。本文将在把握新时代下大学生成长特点和人才资源配置规律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提出应对消极慢就业的策略,引导大学生掌握就业节奏,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助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

在当前就业难的现实下,高校离校未就业学生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各方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的消极避事行为,是另一种方式的啃老;也有人认为大学生错峰就业是一种追求高质量就业和长期利益的理性选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笔者认为应理性看待学生不断变化的求职行为和心态,辩证思考其中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就业观,引导他们合理择业。

一、大学生“慢就业”的内涵

“慢就业”通常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立即工作或升学的状态,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若大学生毕业后不急于就业,而是在短时间内运用访学、支教或市场调研等方式提升自己,利用多元的就业渠道考量职业道路,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筹划未来的人生,为更好地就业做准备,这种情况可称之为积极慢就业。积极慢就业通常立足于当下开展长期规划。

若大学生毕业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没有积极的就业态度,以提升自己或陪伴家人等事由为借口逃避竞争,不立即就业,甚至不就业,这种情况可称之为消极慢就业。消极慢就业通常表现为不敢面对现实,缺乏自我认知、就业意识以及职业探索精神。

“慢就业”受到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高校对待学生就业时的焦虑心态,而这种心态的产生与就业工作考核有很大联系。尽管就业考核在监督高校落实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学生就业意识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校乃至社会对大学生“慢就业”的过度焦虑。

二、新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的成因分析

结合大学生“慢就业”的现实情况,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可知“慢就业”现象是严峻就业形势下的一种趋势,其成因是多层面的,既有社会、学校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原因。

(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就业观念的变化

新时代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布局逐渐完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就业结构性矛盾也凸显出来,例如:大学生偏爱的热门岗位数量与应聘人数不匹配;选择同一就业区域的大学生数量与该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不匹配等等。这些矛盾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促使处于人才供需不平衡形势下的部分学生逐渐成为“慢就业”人群。此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的家庭财富逐渐积累起来,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使其能够承担“慢就业”所带来的经济成本。

八十年代“慢就业”群体曾被称为待业青年,他们被当成是整个社会的边缘人群,之后还出现过啃老族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们。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育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舆论媒体提倡大家辩证地看待“慢就业”,人民群众对“慢就业”的包容性逐渐提升,看待“慢就业”也更加平和。

(二)部分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或就业心理教育缺失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探索期,高校要对他们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使其逐步确认职业倾向,今后合理地选择的工作。然而,部分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失,很多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培训,出现对自身职业兴趣没有深入的认识;制定的就业目标不够清晰;不会迅速筛选招聘信息;无法有针对性地制作并投递简历等问题,缺乏基本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从而“慢就业”。另外,还有部分学校尽管开设了职业规划课,但由于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没有接受过师资培训;缺乏专门的教材及课程体系等原因,很多课程开展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上课成效非常有限。

大学生的求职阶段是其心理状态波动较大的阶段,然而,很多高校未开设针对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课程。部分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发觉自身并不适合所学专业,产生迷茫、懈怠以及失落等消极情绪。针对相关情况,学生缺乏心理疏导,逐渐成为“慢就业”者。

(三)家庭传统就业观念与依赖家庭心理

部分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许多父母就业观中的“铁饭碗”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这在无形之中给孩子造成了压力,很多学生顺其自然地成了“慢就业”者。另外,我国家庭教育广泛存在溺爱的问题,致使许多学生缺乏自理能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自己做决定时,无法独立思考,也不会从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表现得无所适从,成为“慢就业”群体的成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使部分大学生对岗位、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报酬形成了较高的预期,而预期与现实的差距会使他们产生心理落差,出现“慢就业”现象。此外,在不调整就业预期的情况下,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承担学生的开支,为“慢就业”提供支持,这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就业惰性。

(四)学生就业期望过高以及自我认知失真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部分学生不能客观判断就业形势,对就业期望过高,应聘岗位与期望稍有偏差就重新选择,致使其在求职过程中挑三拣四、犹豫不决,错过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成为“慢就业”者。此外,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调适能力较差,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加,他们无法勇敢地面对就业现状,倾向于采取逃避的态度,导致“慢就业”。

目前很多大学生“慢就业”不是因为缺少机会,而是有机会但他们不愿意去把握。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我评价过高而推迟就业,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盲目自大,缺乏对自己清醒的认识。此外,由于长期生活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中,适应了学生身份,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化不重视,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甚至怀疑自身的能力,以各类借口延缓就业。

三、应对新时代下大学生消极慢就业的策略

大學阶段是学生就业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大学生消极慢就业,现有的对策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引导学生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才是重中之重。新时代下,应对大学生消极慢就业,正逐步成为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多方共同的任务。

(一)设立更多就业实习岗位,改善就业创业环境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设立更多就业实习岗位,增加对中小型企业招收大学生的扶持力度,发挥这些企业的容纳作用;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中落实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基层实习、到城乡社区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改善就业创业环境需要社会的支持。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改善就业创业环境中的作用:着力发展社会经济,助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鼓励研发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配套资源。此外,国家推动城乡或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地域选择。

(二)优化职业规划教育,提供就业心理指导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于消极慢就业的大学生群体,高校应优化职业规划教育: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组织相关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并建立完善激励制度,促使学生主动规划自己的未来,提高就业积极性;运用大数据分析,帮助学生获取更详细的职位、岗位信息。

此外,高校应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可以单独设立就业心理咨询室,为求职过程中产生各种困惑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援助,通过“一对一”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使其在择业、求职过程中合理调节职业期望、提升就业意识。

(三)转变家庭传统就业观念,改善教育方式

作为家长要注重自身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不应把薪资报酬作为判断就业质量的独有标准,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就业。家庭应鼓励孩子寻找与自身各方面能力相适配的岗位,对于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孩子,应给予充分肯定,努力为其创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引导孩子大胆尝试。此外,若孩子就业出现问题,家长不应过分批评,要及时与孩子交流谈心,帮助他们调整求职心态和职业预期,允许其在一段时期内暂缓就业,协助其制定职业规划,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选择职业、思考人生,但要避免让孩子在待就业过程中对家庭过度依赖。

父母对子女要适度关爱,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锻炼其吃苦耐劳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过多干涉孩子的事,尊重他们的选择,使孩子养成自强独立的品格。家庭不能只为孩子提供物质保障,还应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孩子提升自己,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就业形势,敢于尝试。

(四)大学生树立理性的就业观,提升综合素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保持健康向上的就业心态,着力提升认知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加强人格修养,注重培养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综合素质,进而增强就业竞争力,当就业机遇出现时才有条件去争取。在校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实习实践,从基层、底层做起,通过工作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在工作中了解自我,明确就业方向,避免好高骛远的心态。

在求职的过程中,大学生应把握自身实际,调整求职预期,合理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必拘泥于自己所学专业,只要适合自身成长且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岗位,都可以去尝试。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应提前规划,做好筹备工作,设计合理的创业方案,评估创业风险,熟悉各类创业优惠政策,充分配置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资源。

四、结语

研究“慢就业”现象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新时代下高校就业工作者的一项新任务。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慢就业”现象日趋突出,其成因是多层面的,应对大学生消极慢就业,正逐步成为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多方共同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慢就业”现象的研究将成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期待更多学者加入到研究中来,推动相关理论不断深化。(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2019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Z20190339)。

猜你喜欢
慢就业职业规划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