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腐败现状剖析

2019-09-25 05:54洪峰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6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腐败高校

摘 要 本文立足于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通过对90个高校腐败案例进行多维度分析,总结归纳当前高校腐败现象的主要特征,由表象到本质,旨在进一步探讨腐败产生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高校 腐败 案例分析

基金项目:上海市2017年度“阳光计划”项目(17YG54)。

作者简介:洪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专职纪检干部,主要从事党建、纪检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185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一些高校领导干部贪腐的违纪行为,极大地毁损了高校的公信力,影响了高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声誉。本文通过中纪委、各省市纪委、检察院、《检察日报》正义网、人民网“反腐倡廉专栏”等公布的高校腐败案例,并结合主流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案例书籍,本着以研究目的、信息完整性和典型性的原则选定了 90个高校腐败案例进行分析。

一、高校腐败主体特征

(一)年龄结构

案例库中腐败主体的年龄信息统计结果如图1、2所示,56-60岁有36人,占比最高,为40%,而这也符合通常所说的腐败的“59岁现象”。此外,61-65岁有14人,占比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严厉打击了“退休即安全着落”的传统侥幸思想。

据图2所示,初次涉案年龄主要集中在36-55岁,总占比高达80%。这一现象与当前高校的干部晋升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按照一般的干部提拔年龄要求,首先,科级干部的门槛在35岁左右,因而,35岁以下,很难做到手握重权,没有权力或权力有限就难以有经济物质利益的交换,因而不足以滋生腐败;其次,45岁左右是干部职业生涯的壮年时期,资历得到了积累,人脉得到了扩展,充分的公共权力引来了有心之人的觊觎,思想防线一旦被攻破,很容易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再次,55岁是一般干部的离职年龄,在面临退居二线或“提前退休”的情境下,干部极易产生“权力不用过期作废”的心态,同时受“退休=安全着陆”的潜规则影响,官员在这个年龄段腐败的可能性更大。

对比图1、图2,还可发现,腐败分子初次涉案年龄与案发查处年龄大多相距5-10年,说明犯罪并非一朝一夕铸成的,腐败分子的思想防线往往是在一点点断裂后决堤的。深入研究高校腐败案例发现,大多数腐败分子的心理状态经历了最初的“红线边缘徘徊”,再到“小试牛刀”,而后发展为“胆大妄为”,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受到法律制裁。

(二)文化教育程度

案例库中腐败主体的学历信息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5%,其中,拥有大学学历的最多,占有效信息数的42%,其次是硕士学历,占比27.8%;博士学历的占比也非常高,占比25.3%。这与高校人员入职的学历门槛高有关。就拿上海来说,近几年,上海高校招聘的学历最低要求为硕士,如果应聘职位为专业教师,一般要求拥有博士学位。至于图3显示腐败主体的大学学历占比最多,这是需要考虑到腐败主体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至60岁,大学学历在他们那个年代已属高学历。总之,高校腐败主体普遍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在自觉抵制腐败、增强自我约束力方面并没有发挥明显效用。

二、高校腐败行为特征

腐败行为主要选取两个维度:腐败领域和腐败类型。案例库所涉腐败领域及类型的信息统计结果如表1、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统计中发现,同一腐败主体往往会涉及多个犯案领域,腐败行为也会触犯多项罪名,因而,表1、2的统计总量大于案例数。

(一)腐败领域

从表1看,基建领域腐败现象最为严重,占比35.9%;财务领域次之,占比21.4%;采购、人事领域的腐败现象也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基建、财务、采购是高校腐败的高发区,具体表现为:

1.基建工程領域爆发的问题主要有

基建工程负责人利用校舍修建总金额较小,不需要公开招投标的便利,直接决定工程的发包对象;招投标过程中,掩人耳目,在程序上或招投标材料上动了手脚,导致中标人为利益相关者;在工程质量监督、验收方面,基建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接受承包商的行贿……高校是事业单位,无商业盈利性项目,因而,新校区的建设、教学楼等的改建、危旧房的拆除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等基建项目成了一块大肥肉,党性不纯洁信念不够坚定的人很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2.财务管理领域的腐败现象主要有

以私自截留的方式侵吞、挪用经手的钱款;利用作假账、收入不入账等方式瞒报或虚报收入;领导干部与具体工作人员相互勾结,虚列开支,套取现金供私人使用等等。此外,不仅仅是领导干部所管辖部门的财务经费滋生腐败,领导干部的个人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方面也存在较为突出的违法违纪现象,表现在虚开发票、虚设业务、套现等。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高校对资金的支配力度也相应增大,若不能及时提高风险防控意识,规范财务管理制度,高校经费的滥用、公共资金的流失将变得愈发严重。

3.物资采购领域的违纪违法行为主要有

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收受出版社的教材回扣;在招投标的过程中,领导干部疏于监管,致使下属管理人员收受业务单位的贿赂等。高校的后勤部门负责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教学设备购置、网络维护、绿化园林、汽车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管理范围较广、职责权限较大。领导干部一旦经受不住供应商的多次公关,很容易接受贿赂,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腐败类型

从表2来看,在各种腐败类型中,贿赂最为突出,高达58%,这里贿赂包括行贿、受贿,主要是腐败分子利用职权进行利益交换;其次是贪污,占比18.2%;滥用职权及挪用公款行为也较为明显。

三、结语

对于高校而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重点领域的腐败案件仍然多发频发,作风违纪问题不断曝光。高校腐败现象频发,除了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权力约束不到位、惩治查处力度不严等客观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还要追溯到思想根源上,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摇、个人认知偏差、侥幸心理作怪、纪律意识淡薄、缺乏对法律敬畏之心。目前,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实现“不想腐”,是治理腐败的一个较高目标和境界,如何在高校培育“不想腐”的思想氛围,从源头上彻底斩除腐败念头,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丽晖.当前高校腐败现象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对策[J].华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6(5):124-130.

[2]曾明,郑旭旭,章辉腾.治理结构,权力機制与高校腐败——基于117个高校腐败案例的分析[J].廉政文化研究,2015(2):41-52.

[3]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教育领域职务犯罪警示与预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腐败高校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