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

2019-09-25 18:47刘尚君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京剧戏曲

刘尚君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十几年前的那个暑假,只要父母前脚刚出家门,刚刚迷上戏曲的刘冰便偷偷在家里有模有样的唱起了京剧《苏三起解》。那年,他刚读初中。

那年盛夏,刘冰经常搬着小板凳去家附近广场上的凉亭坐着,听老票友们敲锣打鼓、吹拉弹唱,学着他们哼着调调,端着架势起个范儿。谁能想到,这一学,他便想学一辈子。

转眼间十余年过去了,刘冰已从凉亭中的小小少年成长为戏曲舞台上的当家花旦。穿上戏装,他风情万种,落落大方,云卷云舒,顾盼自然。卸了装扮,他是眉目清秀的书生,不骄不躁,不愠不火,进退有度,彬彬有礼。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出征谁出征。”一曲《穆桂英挂帅》,刘冰一开嗓,甘甜如露的嗓音能唱出不卑不亢的铮铮傲骨,年纪轻轻却能彰显英雄的道义与担当。梨园寻梦,刘冰师从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并研习京剧梅派艺术,曾被评价为“梅门马派、戏曲新秀”,他代表着中国戏曲界的未来和希望。这是所有观众对刘冰的深切共识。

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自灿烂

学习一门比自己年代还颇为久远且并不流行的戏曲艺术,刘冰的父母第一个站出来坚决反对。“小小年纪怎么就唱上这种老掉牙的东西了。”比起传统文化艺术,父母其实更希望刘冰能学习像钢琴、舞蹈、音乐这样属于“90后”孩子的时髦玩意儿。

刘冰的家乡湖北襄阳,许多人都认为,掌握一门大众的才艺要远比唱戏这种小众艺術更有出路。

“你不让我干我偏要干。”面对父母极度的排斥与打压,从小喜欢不走寻常路的刘冰并不买账,没有温厚的土壤,他决定自己培养自己。

通过电视和书籍,刘冰开始慢慢了解戏曲文化的魅力,从最先认识的京剧开始,到河南的豫剧、安徽的黄梅戏,再到江浙的越剧、广东的粤剧等等。正如昆曲《牡丹亭》所唱的那样,“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戏曲世界的大门一打开,刘冰便深陷其中如醉如痴。

帝王相将、才子佳人、英雄壮士,一个角色演绎一段故事,一台戏曲倾诉一一个时代。历史时空的穿越与对话,无不让刘冰感到新奇。每次去广场上的凉亭听戏,刘冰都要跟老票友们学上两句发声,或是学习几个基本的形体动作。虽然老师有些业余,但他觉得有人肯教他就是最大的幸运。

生得一副好嗓子,加之自己的努力勤奋,刘冰在家乡的各种戏曲大赛、歌曲大赛中都拔得头衔。“瞧不上唱戏的”这曾是他最不愿听的话,为了证明自己,他以第一的成绩的考上了湖北的戏曲专业院校。

然而,刘冰并不知道,他心心念念的录取通知书被父母藏起来并悄悄地撕了。“等知道自己考上后,我已经不能去了。”父母以这样强硬的方式把刘冰的戏曲梦撕得粉碎,为了表示抗议,他连续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但是无奈之下,刘冰还是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学习了播音主持专业。

即便这样,他对戏曲的热爱依然不减,还是经常跟着师傅苦练技艺。经过人介绍,刘冰结识了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的弟子京剧名家彭守正,启蒙正式开始了专业学习京剧。

那时的刘冰正处于青春懵懂的年龄,父母的反对、亲友邻里的不解,让他一度感到迷茫。但随着对梅派艺术和戏曲历史的了解渐深,刘冰明白男旦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京剧,演员化浓妆是为了遮胡须、贴假鬓是为了修脸型、兰花指是为了将男人的手显得小巧,水袖也是为了遮挡大手,衣服不体现线条……这些都是为了使男性更好地塑造女性角色而设计的。

2008年,刘冰成功考上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北京曲剧专业,迎来了戏曲人生的转折点。

“直到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父母对我的态度都没有转变。”回想起那漫长的追梦时光,刘冰为自己总结了一句座右铭,那就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更灿烂。

“我的命运自己主宰的,并不受其他人所左右。今天就是最好的时代,年轻人一定要认清自我,不能像愤青一样去一味的埋怨社会与环境,这些都是你自己可以改善调节的。”刘冰说。

移步不换形,幽默不恶搞

2011年,刘冰在中国戏曲学院求学期间,在有着300年历史的北京正乙祠戏楼出演京剧《梅兰芳华》,并在戏中饰演年轻时的梅兰芳先生,轰动一时。据说他往梅先生塑像前那么一站,便让众人惊为梅先生在世。2012年大学毕业,学校为刘冰举办了“梨园寻梦”个人艺术专场,这也是学校建校以来第一次为学生举办个人专场。

"梅门马派,梨园新秀"的荣誉为刘冰创造了成名的机会,多家媒体报道其为"中国最美男旦"。提起"中国最美男旦",刘冰表示,他个人并不是很喜欢"男旦"这个名词,"旦角儿"名词解释为戏曲中的女角色,有时特指青衣、花旦。在古时,由于女性地位比较低下,无法登上舞台,所有的旦角儿必须让男性代替来饰演。但是,男性的嗓音又与女性大不相同,于是便有了用小嗓儿唱戏。现如今真正用小嗓儿唱戏的男性戏曲演员少之又少,而自己又恰巧适合,于是便有了唱旦角儿的条件和机遇,一切都是刚刚好。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机遇,刘冰的戏曲之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自信。戏里戏外都展现出刘冰的"女儿戏、男儿志、文人心、侠士情",这一切也正是他热爱戏曲艺术的真实写照。

如今,刘冰已成为活跃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青年戏曲演员,他用特殊的方式传播传承戏曲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演形式,传承与传播着戏曲艺术。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我有责任有义务讲好中国故事,演好中国故事。”在刘冰看来,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是他肩上的责任和义务。

传统文化自带魅力,怎么样用当代人的语言去描述戏曲背后的故事,让“90后”甚至是“00”后的青少年了解戏曲甚至喜爱戏曲,一直是刘冰努力的方向。“你不仅要演古人像古人,更要拿古人好的思想来影响今人。”在传统的戏曲中,刘冰经常将当下时兴的语言,相声的包袱,以及电影门类的手法融入到戏曲创新中,处理戏曲舞台艺术的表演。

刘冰说,我们当代演员绝对不是固守的,要能捕捉到时代声音。2013年,刘冰创办了兰凤剧社,并组织了少儿明星艺术团,希望能给小朋友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更多地传授给他们戏曲文化知识,让戏曲的小种子能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平日里,刘冰将挤出的时间全部留给他的“孩子们”,授课排练,带他们演出为他们争取机会。课堂下,孩子们称呼刘冰为大哥哥,课堂上,刘冰则只有“老师”这一个称呼。“只要你踏上台毯,你就必须入戏,言行举止必须符合戏曲舞台的规矩,这是对戏曲表演最基本的尊重。”

无论何时,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说起“北京兰凤剧社”名字的由来,刘冰必须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我的師父马金凤是梅门弟子,所以我就取了师爷梅兰芳的兰字和恩师马金凤的凤字,有梅门马派之意,以此来弘扬与传播大师们的高尚艺德。”

2009年3月,刘冰参加了央视《艺术人生》的节目录制,他的表演天赋深得马金凤先生喜爱。就此开始追随马金凤先生,潜心学习马派艺术。2012年,在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的见证下,刘冰正式拜师马金凤先生。至此,刘冰开启了他全新的艺术之路。

记得初到马金凤的家中,刘冰着实被老师的生活状态震撼到了。一位将近九旬的老人与许多年轻人一样喜欢追剧上网,紧跟时代潮流,只为了学习好现代戏怎么演,从而更好地塑造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活到老学到老,对艺术永无止境的极致追求,是马金凤在不经意间给刘冰上的第一课。

从那时起,刘冰便跟随老师一起在全国各地进行演出。“亲临大师,亲近大师,看她在舞台上的表演,聆听她在生活中的语言,观察她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的很是受用。”

有一次马金凤被邀请去鸟巢参观,刘冰陪她在鸟巢门口休息。迎面走来一位蓬头垢面,身挎废品筐的拾荒者,他站在马金凤先生的身边,既紧张又激动地说:“您是马老师吧?我们家好几代人都喜欢听您的戏,今天可算见到您了。能跟您拍张照片吗?”

拾荒者的话音刚落,马金凤想都没想,伸出手招呼他,“来来来,照吧!”

“那我回去拿个相机,您得稍微等我一会儿。”征得马金凤的应允后,拾荒者赶紧跑回家去。

就这样在原地等了半个小时,刘冰还不见拾荒者的身影,便询问老师还要不要等,马金凤一点没犹豫,坚定的答道:“等!”

终于,拾荒者抱着相机大汗淋漓地跑回来了。就在刘冰拿起破得好像要散架的相机定格拍照时,他的眼睛突然湿润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这才是真的人民艺术家!”刘冰说,马金凤老师就是他从艺一生的标准,无论何时,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在文艺界,刘冰结识了许多像梅葆玖、六小龄童这样的大家。“在我们行走的过程中,这些前辈们的言行举止在不断的影响青年人,歌颂树立英雄人物和楷模,他们就算其中一个!”

“一个人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容易,你一定要坚守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六小龄童老师的嘱托刘冰始终不敢忘记。刘冰说,唱戏这件慢条斯理,付出得多回报的少的事业,他会一直走下去。

猜你喜欢
京剧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京剧表演开始了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