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核心义管窥——以《说文解字注》中“轩”“窗”为例

2019-09-26 12:20毛国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9年8期
关键词:诸侯义项谓之

⊙毛国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核心义是由本义概括而来,贯穿于所有相关义项的核心部分,是词义的灵魂,因而是看不见的,通常没有一个具体词是这个意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保留了大量的关于核心义方面的探索。现试以其中的“轩”“窗”为例进行相关方面的分析。

一、“轩”的核心义

《说文解字·车部》:“轩,曲辀藩车也。从车,干声。虚言切。”《说文解字注》:“谓曲辀而有藩蔽之车也。曲辀者,戴先生曰:‘小车谓之辀,大车谓之辕。’人所乘欲其安,故小车畅毂梁辀;大车任载而已,故短毂直辕。《艸部》曰‘藩者,屏也。’……许于藩车之上必云曲辀者,以辀穹曲而上,而后得言轩。凡轩举之义引申于此。”段玉裁的注对“轩”作了详细说明,可以看出,“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曲辀”,二是“藩”。段玉裁认为“轩”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是辀的“穹曲而上”,也即朱骏声所说的“穹隆而高”。段玉裁还进一步提出了“凡轩举之义引申于此”,也就是说“轩”的核心义之一是“轩举”,一言以蔽之曰“高”。张舜徽先生也持此论,《说文解字约注》:“轩之制前高,故引申为凡高之称。余所云轩昂、轩翥皆是。”“轩”的二十个义项中有几个是由“高”义而来,可见一斑。从另一个角度看,段玉裁所举服虔等例说明“车有藩曰轩”,可见“轩”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藩”,《说文解字·艸部》:“藩,屏也。从艸,潘声。”屏即屏蔽之意。《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以藩载栾盈及其士。”杜预注:“藩,车之有障蔽者。”因此,“轩”的核心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是“藩蔽”,由之,“轩”的核心义是“高”和“蔽”。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对此二点把握得十分独到。

“轩”在《汉语大字典》中的义项有二十个,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从一到十五是核心义制约的范畴,从十六至二十是基本读音制约的范畴,分别是“溷”“揎”等的假借字。这里主要讨论前十五个义项。“轩”是指古代的一种前顶较高、四周三面有藩蔽而虚其前面以供人出入的车子,因此义项中有几个是与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当然,与普通的车子相比,其特征主要是顶高而有藩蔽,因此其核心义主要是“高”和“蔽”。“高”和“蔽”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一是着眼于“高”。除了“辀”本身的特点“穹隆而高”,后来车子前高后低貌也叫“轩”,相应地前低后高貌叫“轾”。《诗经·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轾如轩。”郑玄笺:“戎车之安,从后视之如挚,从前视之如轩,然后适调也。”由车子本身的特征指称动物的飞翔之高、飞举之貌,王粲《赠蔡子笃诗》 (见《昭明文选》):“潜鳞在渊,归雁载轩。”李善注:“轩,飞貌。”又抽象指人的“看重”等意。《后汉书·马援传》:“夫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与人怨不能为人患,臣所恥也。”李贤注:“言为人无所轻重也。”这里“轩”的意思变成了不被别人看得起、做人无足轻重的“看重”之意。

二是着眼于“蔽”。“轩”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有“藩”,也即车之周围有“藩蔽”“屏障”,楼板、栏槛对于楼阁来说正是一种“藩蔽”,因此“轩”也指楼板、栏槛。《楚辞·招魂》:“高堂邃羽,槛层轩些。”王逸注:“轩,楼板也。”屋檐最早的作用即是遮挡雨水,防止雨水对墙体造成损害,因此屋檐也是一种“藩蔽”,故而“轩”也指“屋檐”。“轩”是三面有“藩蔽”而前面虚之以供人出入,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轩”反而有“通”的特点,这和窗本身十分相近,故而“轩”也指“有窗户的长廊”和“窗户”。如三国魏阮籍《咏怀》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总体来看,“轩”的核心义既由最初纵向上的具体的“高”而引申至抽象上的“提高”,也由横向上的具体的“藩蔽”而反向指称“通空”,这是十分特别的。如此梳理之后,“窗”的十余个义项也就不再杂乱无章,核心义将看似有些联系却不十分密切的义项串在了一起。

二、“窗”的核心义

“窗”的义项相对比较单一。《说文解字·囱部》:“在墙曰牖,在屋曰囱。象形。凡囱之属皆从囱。窗,或从穴。”《说文解字注》:“《片部》曰:‘穿壁以木为交窗也。’屋在上者也。”《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窗”,但除了“囱”外,收录了“窗”的异体字“窻”。《说文解字·穴部》:“窻,通孔也。从穴,悤声。”段玉裁认为“孔”当作“空”。不惟如此,《说文解字·土部》:“坄,匋竈窗也。从土,役省声。”《说文解字注·土部》:“坄,匋,各本作陶,今正。《缶部》曰:‘匋者,瓦器竈也。’《穴部》曰:‘窗者,通空也。’烧瓦器之竈上必通孔,谓之坄者,其火荧然而出也。”坄是指砖瓦窑的烟囱。段玉裁在土部和穴部分别提到了“窗”的“通空”的特质,这也正是“窗”的核心义。除此之外,《说文解字·囱部》:“悤,多遽悤悤也。从囱,从心。囱亦声。”《说文解字注》:“从囱从心者,谓孔隙既多而心乱也。”杨树达在《说谞》中有过精辟的论述:“囱为通孔,故物之中空可通者皆受声于囱。”这些都说明了“窗”的核心义正是“通空”。

“窗”在字典中的义项只有三个,且都是比较具体的指称。“窗”的本义就是指天窗,也即段玉裁所说的“屋在上者也”,后来泛指通气透光的洞口。《周礼·考工记·匠人》:“四旁两夹窗。”郑玄注:“窗,助户为明,每室四户八窗。”汉代王充《论衡·别通》:“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窗”作为最初的天窗,除了通气透光外,也承担了烟囱的功能,而且最早的“囱”即指“窗”,“窗”只是或体,后“窗”单用,“囱”专指烟囱,不过“窗”也偶作“烟囱”意。唐崔涯《嘲李端端》:“黄昏不语不知行,鼻似烟窗耳似铛。”总之,无论“窗”是作天窗、洞口,还是烟囱,其三者都具有通空的特点,“通空”作为“窗”的核心义是一以贯之的。

三、从核心义看“轩”“窗”的关系

“轩”的义项比较多,其中有一个义项是为“窗”,这也说明了“轩”“窗”的关系是比较近的。“轩”有“窗”意始于何时,“轩”为何会有“窗”意,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轩”在先秦多有出现,但“轩”表“窗”意出现的较晚,典籍中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三国时期。阮籍的《咏怀》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其中的“轩”是典籍中确定表“窗”意的例证。六朝时期,“窗”的功能向审美方向转化,“轩”本身作为一种华美的有帷幕的车子在某种程度上与“窗”联系在了一起。于是有了“轩”在三国和六朝时期表“窗”意的用例。

上文提到“轩”的核心义是“高”和“蔽”。关于“轩”的“蔽”的特点,有可加以探讨的必要。与“轩”有关的两个特别的词分别是“轩县”“轩城”。“轩县”也即“轩悬”,是指古代诸侯陈列乐器三面悬挂。《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郑玄注:“郑司农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玄谓轩县去南面辟王也。”清陶炜《课业余谈·乐》:“宫悬,四面悬也;轩悬,缺南面也。”“轩城”,是指诸侯之城,缺南方一面。《公羊传·定公十二年》“百雉之城”下汉何休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轩城者,缺南面以受过也。”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轩”抽象出的特点是“缺”,这和“蔽”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而得出来的结论。“轩”共有四面,“蔽”更多的是从三面的角度来考虑的,而“缺”是以另一面“无”的角度来考虑的。张舜徽在此问题上阐述得尤为清晰,《说文解字约注》:“舜徽按:古乐县四面而去其一面谓之轩县,犹古诸侯之城,缺其一面谓之轩城,皆取象于藩车。藩车三面有蔽,独虚其一以出入人,自两旁视之,其形如厂。”“缺”者,“虚”也,“虚”者,“空”也。这样就和“窗”的核心义“通空”出现了相同或相似之处。我们认为,核心义相同或相似的词往往在用法上会出现借用的情形,此正是一例。

四、结论

“轩”的核心义是“高”和“蔽”,“窗”的核心义是“通空”。“轩”在三国时期逐渐出现表“窗”意的用例,并在六朝时期逐渐增多。“轩”的“蔽”意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通”,这与“窗”的核心义相似,这是“轩”有“窗”意的深层合理之处。

① 王云路:《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

②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02页。

③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20页。

④ 〔汉〕许慎撰,张舜徽注:《说文解字约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98页。

猜你喜欢
诸侯义项谓之
五张羊皮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烽火戏诸侯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木鹊和车辖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