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味道”教古文: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

2019-09-27 08:05廖华根
文学教育 2019年29期
关键词:邹忌语气同学

廖华根

文言文教学,像诗歌教学一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难点,文言文枯燥难懂,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个课堂尴尬局面,我大胆尝试了一种新的课堂品读模式——既有故事,又有活动,更有精粹饱满,充满智慧的提问和品读的课堂,这是一种非常完美高效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的体现,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被教师吸引,学生所有的记忆细胞都被提问激活,学生主体充分得到体现,学生的学习思考体验得到充分的享受。这种课型充分发挥了新课改精神,也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文言课堂教学特色,从而打开了一扇文言文教学创新课堂的窗。

为达到如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四环节”的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在舒服当中接受意见。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邹忌,战国时期齐国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邹忌鼓琴自荐。邹忌还以标准身高和相貌著称。(八尺有余,8*23.1cm)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讽谏艺术。

二.品读活动

邹忌与徐公比美。

1.齐读第一段,划出邹忌与妻、妾和客的“三问三答”句子。

2.读的要求:

1)小组先分角色模仿读;2)注意人物身份和句式特点,读不出不同语气,读出人物特点;3)小组展示。

3.小组比赛。

教师在学生比赛过程中,指导如下:(引导学生说为主)

师:作为邹忌的妻子,五百年才修得同船渡,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喜欢你的单眼皮,喜欢你的臭袜子的味道。所以,当邹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时,妻子脱口而出“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生:干脆利落,特别是“君美甚”,实为“君甚美”的倒装,语气肯定。

师:此处应该怎样读?

生:所以此句要读出肯定、欣赏和赞美的语气。

师:理解得非常到位!请你来示范读。(生示范,读后全班掌声雷鸣)

师:请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总体读的不错,但还是缺了点“私”的自信和肯定。可以语气上更加干脆利索点,读出反问中喷发的信任和赞美之情。

师:很好!点评准确。你再来试试?

生:再次示范读。(掌声)

师:这个环节读得不错,读出了“中国好妻子”的味道。(学生笑)

师:妾,知道是什么吗?

生:小老婆!(学生笑)

师:姑且这么理解吧。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以前地位较低,现在可能高些,你懂的。(学生笑)

师:当邹问“吾/孰与徐公美?”时,妾是怎么回答的?

生:“徐公/何能及君也?”

师:谁能来解读一下妾这样回答的心理?

生:妾回答时可能哽咽一下,正想说“徐公比你漂亮多了!”,此时舌头打个转,觉得这样不妥,说真话可能会把自己打入冷宫。加上平时也有点怕这家伙,于是,马上改为“徐公/何能及君也?”(同学笑)

师:解读的很有意思!所以,此句要读出什么的语气?

生1:怕!

生2:讨好。

生3:畏惧。

生4:反问的语气。

师:不错。来你来示范读一读。

生读。点评后学生再试读。直到大家满意为止。

教师趁热打铁。

师:第二天,客人拜访,邹于是问客人“吾/与徐公孰美?”时,客人如何回答?

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师:试想,如果客人想借钱,如果邹这样问,客却说“你没他高没他壮,当然徐公更漂亮”,我想,借钱的希望也泡汤了。为了达到目的,此时客人很聪明,也许他会说“你头顶一棵白菜,腰缠一根海带,跟徐公比,不算仙君下凡,也算东方不败!”,借到钱后,走出邹门补上一句“切---其实神经二代!”

师:所以,这句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1:虚伪。

生2:夸张。

生3:果断的语气。

师:你来示范读一读。学生点评后再读。

三.提问思考

邹忌的语言艺术“妙”在何处?

师:历史上,因劝谏失败而招来杀头之罪的事例屡见不鲜。龙逢因劝夏王被杀,比干因劝纣王被挖心!而邹却成功了。请大家说说他成功的秘诀。

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邹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引导学生找“三比,三赏,三变”的句子品味

生:找-读-说-品

师:引导并小结:

1.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打比方,设喻。(让对觉得亲近)

2.比方贴切。(让听者容易理解)

3.语气委婉。(让对方容易接受)

4.态度诚恳。(容易打动人)

5.有责任感。

四.拓展训练

交际拓展

师: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存在邹那样伴君如伴虎的高危工作,高恐惧局面,但我们生活中仍然会碰到诸如为了劝同学,弄得你连好朋友都没得做的好心当作驴肝肺的尴尬局面,问学生,有过吗?今天学了邹的劝谏艺术,我想,一定会让你茅塞顿开,舌头增长三尺。

下面题目任选一题,小组商量好后回答。

例一: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捉野兔的老鹰。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

例二:同学爱上网,沉湎网络游戏“魔兽争霸”,怎么劝?

例三:同学早恋,怎么劝?

例四:同学迷恋“唐家三少”的小说,怎么劝?

师生合作完成上面问题。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背诵全文。

2.进一步理解文中的“三层次”现象。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也有不少值得总结的地方。

1.转换教师的角色,大胆脱下“教书匠”的外衣。

作为语文教师,要大胆脱下“教师匠”的外衣。不要老是板着一副说教者的脸孔,高高在上,之乎者也地讲解你的“读书经”,能让学生乐还好说,如果学生沉闷如厮,如果要成绩没成绩,要质量没质量,你会有何感想?不妨让学生作回老师,你多听听学生说,和学生和平共处地在课堂中交流。

2.变“教师”为“橱师”。

能调万味的大橱,虽然众口难调,但能随机调整应合大部分人的风味。教师可以不断变化课堂的形式,设计不同的风味,并时刻佐以“味精”,刺激学生上课的“食欲”。

3.变“演员”为“导演”。

教师要大胆转换角色,不要以为自己能说会道就不顾学生的感受,在三尺讲台上海阔天空,学生可以喜欢一时,但时间长了会反感。让学生合作探究、发现、设计问题。并主动走向讲台,充当小老师。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会说吗?敢说吗?能说吗?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课堂的主人。这也是新课标精神的真正体现。教师让学生成为主体,并不是放纵学生在课堂随意“开口”,而是认真设计精粹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思考细胞和参与激情。并随着课堂的具体情况,指给学生方法,调控学生的学习激情。

真能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我想,语文课一定能“活”并“动”起来。古文教学也就会一改以往沉闷乏味的风格,走向阳光有趣。

猜你喜欢
邹忌语气同学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语气不对
邹忌比美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语气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邹忌形象的另一面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