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业社群的共享机制建设

2019-09-27 06:38白静刘瑛张舜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共享机制

白静 刘瑛 张舜

【摘 要】 “创业社群共享模式”具有从创业基础设施等有形共享向劳动(服务)共享、思想共享演进的趋势性规律。共享机制建设通常要经历“建立愿景、资源梳理、确立原则、搭建运营体系”四个步骤,伴随着创业社群的成长壮大,创业社群共享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共享前移至客户端、社群网络价值成长、社群有效运营”等构建出了创新社群的生态体系,创新社群也由社群的共享蝶变为共享的社群。

【关键词】 创业社群;共享机制;共享社群

一、从有形共享到无形共享

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物联网等分布式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共享经济模式正朝着“共享一切”的目标不断前进,而作为助推共享模式的先锋群体——创业社群则成为共享模式的试验田。基于创业的共享除了具有先发优势,对创业群体来说,共享模式解决了创业群体最主要发展瓶颈——资源不足。

创业社群的共享是从创业基础设施的共享开始的。创业基础设施是基于创新创业者共同需要,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独占性的产品或服务。创业基础设施的经济特征是一次性投入大,边际使用成本低。正是因为这两个特征,对于单个创业企业来说,没有财力单独投资或者说单独投资十分不划算。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是创业基础设施共享的早期形态。在这类创业平台上,创业者获得工作场地、创业登记、财会税务、专家辅导、创业资金及政策扶持等方面诸多便利,极大的降低了包括资金和时间精力在内的创业成本,使创新和创业更容易。除上述便利之外,创业平台还具有集聚效应,平台内的创业者可以通过思想碰撞、相互支持等行为,产生更好的创新创业效果。但是受平台规模、空间和实体形态的限制,创新基础设施的共享往往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目前创业基础设施共享正在呈扩大的趋势,高新技术设备、公共办公场所等都在共享之列。不但如此,创业社群的创新基因使得共享逐步由物质共享向劳动共享、思想共享演进。当然,这也是一个由竞争向合作的过程,非常符合现代经济模式的演进趋势。

二、共享机制的建设步骤

形成稳定的共享机制对于社群成员和社群整体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创业社群共享机制的建设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首先,创业社群的愿景、核心价值观和目标确定。每一个创业社群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或者奋斗方向,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话题,更多的共享机会。以招商为目标的创业平台往往很难形成共同的社群愿景、核心价值观和目标,也很少能产生集聚效应,创业企业通常仅是为了享受企业登记和税收等政策便利,共享机制的建设也无从下手。而基于互联网的创业社群虽然交流更为便利,往往由于地理区域的限制,在创业基础设施的共享上存在着很大限制。因此现在更多创业平台和孵化器越来越重视产业定位,相同产业的创业者在选择办公地点的时候更倾向于集聚在一个区域或相近区域。

其次,创业社群的资源梳理。在具有明确愿景、核心价值观和定位的创业社群,对于高新技术设备等关键资源需求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对于场地等基础性资源的共享也更为方便。创业社群可能拿出更多的基础设施用于分享。而且通过集聚可以在创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各企业培养相关产业链条中不同的核心能力,继而将这种核心能力也做为资源用于共享。甚至创业者和创业企业员工的时间也可以作为资源进行分享。WEWORK是美国在工作任务分享领域一个成功的创新案例,它的模式可以作为创业企业劳动资源共享的范例。当然,创业社群中创业者们更富创新的头脑能找出更多的可以共享的资源,甚至包括不在创业者控制范围内但是能为创业者们所用的资源,在对资源梳理的过程中,广泛的参与和充分的讨论,以及资源寻找过程的常态化都会有利于资源梳理。

再次,建立创业社群共享原则。在梳理了创业社群可用资源之后,创业社群可以根据可共享资源的特征和企业上报的需求情况,共同提出资源共享的原则。一般应该就各类资源的使用制定不同的原则。如会议室的共享,既要能满足企业运营需要,又不能有太高的空置率,就需要确定时段分配的原则;而工作人员的共享可能又相对灵活,但是需要与工作人员确定好工作目标和要求,具体的时间分配由相关工作人员自己确定。当然也要考虑到资源使用与共享之间是否存在互相影响的问题,如某项工作既要共享场地、还要共享设备和人员,就要通过一种机制把三种资源有效协调在一起。且尽量减少对其他社群成员的干扰。

最后,搭建创业社群共享机制的运营体系。当原则确定好之后,就需要搭建运营体系了。在运营体系成立之初最好有一个由固定人员组成的负责运营的组织机构,由这个组织机构根据确定好的共享原则搭建运营体系,并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使之稳定化和制度化,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请专门的团队将运营体系信息化,使这个运营体系能够更有效率,且运营成本更低。

稳定且高效的运营体系会激发创业社群共享的热情。待社群成员尝到了资源共享的甜头之后,更多的共享资源和需求机会被不断的挖掘出来,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共享机制,使共享的原则和运营体系能够适应新出现的资源共享需求。通常情况下,重复后两个环节基本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如果新的需求对社群的愿景和目标产生了重大影响,或者新的资源或需求的共享,对其他共享资源产生重大影响,就需要重新审视社群的愿景、核心价值观和目标,是否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如需要调整,可能就需要重新运转全部搭建流程,并形成一个更符合新要求的运营体系。

三、共享机制的演进:从社群共享到共享社群

共享前移是创业社群共享机制发展新阶段。社群就是一群对某一领域和事务有着共同的目标或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的集合体。除了专注高端的俱乐部开放性会较低外,社群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开放性,而创业社群由于其草根性和成长性的特征及要求,需要保持更高的开放性,并需要极速扩张,快速聚拢人群,快速迭代, 因此,就会产生社群内共享“客户”或者说发烧友的需求,甚至互相成为对方的客户。只有快速聚拢这样一大群“发烧友”,才能在新产品和新机会产生的最初階段,得到快速的响应,快速的提升,快速的确定真正的机会。此时,基于创业社群的共享机制往客户端前移,能够更好的帮助社群成员企业提高事业的成功率,从而发挥更大价值的作用。共享社群达到足够大的规模,可以实现从需求端到供给端的全链条覆盖,并打破传统企业的生产销售模式,就能够实现“C端定制”的新模式,小米的经营思路就是如此,通过聚集一大群发烧友,通过与发烧友之间的沟通,讨论发烧友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快速迭代产品,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只不过小米是以一个企业的名义在做社群,或者换个角度,把小米看成是一个创新者的集合体,那么它的发展就是创业社群共享很好的案例。

迅速壮大社群是关键的第一步。社群创建者不能把社群仅仅看作一个微信群,一个通知群,而要看到社群真正的价值其水平网络性。因此要让社群有机的成长,必须重视通过发挥社群的网络效应。社群作为人际关系网络,其價值为网络用户数的平方。我们认为,想让社群共享价值提升,必得先提升社群的网络价值,而提升网络价值,必须让社群快速裂变。樊登读书会在这方面的做法很有启发,樊登读书会的快速扩张,一方面基于樊登本人的名人效应,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其在内容付费领域里,首创了“二级分销”的扩张模式,其让自身体验好、忠实度高、人脉广的老会员加盟为城市会员,推荐新成员加入,就会有一定的提成,当然提成不一定是钱,也可以是社群内的服务。通过这种模式,樊登读书会很快速地达到了近千家地区分会。

保持社群粘性是最重要的任务。保持社群粘性,激发社群活跃度才能真正创造出更多的共享机制,才能实现由“社群共享”向“共享社群”的兑变。不能忘记的是,类似传销的获客模式仅仅是营销手段,内容和价值的提供才是保持社群活跃和社群发展的根基。保持社群粘性和激发社群的活跃度也是有系统性方法的。其实早期各种论坛都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原理,每个论坛被分成了不同板块,不同板块有群主,精彩的帖子会被置顶,违规的帖子会被删除,不合群的人会被踢出论坛。群内的发烧友们通过集体的碰撞和创作,会不断产生出好的想法创意,如果可行的话,会有人牵头组织实施。这些方法都可以引入创业社群的共享机制建设之中。

当然,在创新社群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壮大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格外关注的问题是,伴随着社群开放度提高和规模的壮大,会对共享机制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实现共享和管理共享会变得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提供一些机制去解决这些问题,如细化一些原有的规则并建立教育体系,以老成员为核心划分出相对固定的小团队去管理某一类共享等等。

综上所述,创业社群是新生事物,但未来社会就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共享模式也是最具创新力的模式。通过创业社群共享机制的建立和不断演进,会激发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行为。使创业社群的生命力越来越旺盛。可以预见的是,创业社群的共享肯定会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惊喜。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把自己的创业热情投入到社群的建设事业上来,通过这个平台更好的让创业者的创业热情能够尽情释放。

【参考文献】

[1] 社群经济中的创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

[2] 陈剑, 刘梅生. 基于实践社群的员工创业对产业集群的影响[J]. 贵州社会科学, 2012(7)101-104.

[3] 亢樱青. 创业黑马:社群让创业者不再孤独[J]. 商学院, 2016(6)46-48.

[4] 李强. 社群经济中的创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5] 何方. 新型社群与共享经济的持续发展[J]. 浙江学刊, 2016(6).

[6] 周至敏. 共享与社群:文创产业引擎[J].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17(3)17-18.

[7] 吴双. 探究新型社群与共享经济的持续发展[J]. 全国流通经济, 2017(34).

[8] 尹文. 如何打造社群共享生态圈[J]. 中国商论, 2017(4)2-4.

【作者简介】

白 静(1981.7—)女,陕西西安人,汉族,大学本科学历,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刘 瑛(1989.3—)男,吉林乾安人,汉族,大学本科学历,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创业与就业管理.

张 舜(1981.9—)男,天津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数学、供应链管理、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共享机制
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机制研究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探讨与实践
开放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及其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基于互联网技术下实现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机制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亚欧博览会绿地后续利用与共享机制研究
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