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投对机构养老服务的优化分析

2019-09-27 06:40杨一帆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机构养老服务能力优化对策

本文为西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9063)

【摘 要】 针对目前机构养老存在的困境,应结合“公益创投”慈善理念,从个人层面创建新融资性互助养老机构,从机构层面破除基金会资助壁垒,减轻机构养老资金负担,从政府层面创新公益创投模式,完善相应规制。

【关键词】 公益创投;机构养老;服务能力;困境;优化对策

一、社会背景分析

1、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需求不断丰富

1999年末中国老年人口(60周岁及以上)达到总人口比重的10.3%,标志着我国进入到老龄化时代,2018年末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已达到18.5%,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进入老年期的人群不仅在生理上产生一系列身体变化,心理上的角色适应与社会契合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服务于老年群体的养老机构在构思和调整老年人服务等方面还需要极大的扩展与优化。而现实中养老机构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例如在xx市的养老机构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地大多数养老机构在服务中对于老年人的需求产生了一定偏差,仅以单一角度关注老人基本物质的养老需求,如吃饭、行厕,对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如陪伴、文化服务等予以忽视。并且在调查中养老机构普遍反映存在资金不足,政策优惠落实难等问题,导致养老机构对于老年人需求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2、国内基金会发展稳定,资产总额不断上升

慈善捐赠方面,《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量预估约为1558亿元,加上全国志愿服务贡献价值及彩票公益金,我国全社会公益总价值预估为3249.23亿元。2016年末全国基金会净资产总量达1378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14.45%,资产总量近年来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据《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8)》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底中国大陆基金会数量已达到6899家,其中个人基金会与企业基金会发展迅速,超过总数量的50%,[1]随着慈善事业不断向专业化、规范化推进,稳步增长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基金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考虑到基金会数量的增长更为迅速,每家基金會的平均净资产略有下降。而基金会类型方面,环保类基金会虽起步晚,但截至2017年底,环保领域环保基金会共有397家,增长率达到77%。此外地区间的基金会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城市。

3、公益创投等公益性投资进入中国市场

公益创投指的是一种将经济领域中“风险投资”理念应用到公益领域,对公益事业和提供影响力较大社会服务的组织在资金上的支持,提升其社会影响力的新型公益资助方式。投资主体的回报并不局限于经济,还包括文化,环境等多元层面。针对全球呈现的政府支出缩紧与慈善增长缓慢的情况,萨拉蒙所探讨的第三种可以撬动有限的慈善力量的资源:释放出存留在银行、养老基金、基金会中的大量资产,将金融工具引到慈善投资、影响投资之中去,从而有效解决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发展的资金难题。[2]简单来说是将私人投资放入目标社会组织进行一种保值增值的活动,在将社会资本引入市场的同时解决慈善组织资金难题。美国克拉克基金会、意大利CRT基金会等,已经开始实践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慈善基金会依靠拨款的形式进行支持,而是通过寻找具有正面影响力的社会事业进行效益最大化投资并将其收益用于新一轮的慈善投资行为,利用更为广泛的金融工具为慈善事业撬动更多资金发挥一种杠杆作用。在中国,阿里巴巴集团、腾讯集团的基金会也已开始相关公益实践,例如向基金会捐赠股票、蚂蚁森林等,这种慈善投资在未来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二、我国机构养老模式存在的困境分析

1、个人层面:多重因素致使的中国“被动式”养老矛盾

据统计,中国在1949-1957年与1962-1970年经历了两次人口生育高峰期,与全球所统计的1946-1963年大致相同。因此全球在21世纪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的老龄人口巨量增长的现实下,老龄化(65周岁及以上)比例达到11.9%的中国亦是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和在人口政策等多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家庭式”养老在现实与思想中受到巨大冲击,“4-2-1式”的家庭结构使得当代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扩大,空间上、代际间的距离使得子女不得不将老人送往养老院进行养老。从老年人自身角度出发,老龄化过程伴随的是来自生理、心理、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变化,在中国飞速变迁的社会现实下,老年人难免产生新型思想的冲击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不适感与自我价值消逝的落寞感。其次养老院可能作为老人“终点站”的存在,同期群老人之间存在的“死亡焦虑”、“子女疏离”等不良情绪的传递无疑是老年人对于养老院抵触的重要原因。多重因素致使的矛盾所带来的就是大多不愿进入养老院的老人被迫接受第三方“被动式”养老的社会现实。

2、机构层面:慈善基金使用与养老机构间的资金矛盾

中国养老机构的性质多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带有公益性质的单位,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往往由个人或合伙投资以及政府的相关项目扶持贷款,而基金会对于此类机构的支持力度更是微乎其微。且传统慈善的不断衰落在加剧资本筹集的难度,基金会作为“供给侧”在信息交换方面同样存在偏离,我国的基金会大多具有指向性,各领域间壁垒坚固,跨领域之间的资金流动性不足,或是说战略合作缺失。我国的慈善资本对于当前社会需求环境还未尽然适应,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的平均投资比例不超过15%,[3]基金的使用还未到达一个成熟有效的状态。除此之外诸如养老机构的此类单位具有初期投资大,但回报过程极为漫长的特征,机构的管理者不得不在其公益性和经济理性之间进行选择和平衡,高昂支出与当代社会的经济人趋利思想影响下常常造成养老机构的公益服务性不足,机构的管理层更为关注养老事业所带来的商机而不是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短效性和低效性成为中国机构养老服务的重要缺陷。

3、制度层面:制度发展不足与机构养老事业发展的矛盾

中国为了解决养老需求解决不足问题,2018年12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取消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是政府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是对“放管服”的具体落实,但养老机构准入门槛降低后,大量养老机构将借势诞生,相关规制措施、法律却尚未随之出台,这对于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优劣无疑带来了监管难题。除准入制度外,我国对于如养老机构的公益类组织的筹款机制也尚无具体法律规制,因此公益类组织在资本筹集方面往往出于各种限制而无法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政府对于慈善组织的相关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已有法规出台,但对于社会资本投资慈善事业的相关事务还未有明确法律法规进行规制,对于养老机构来说在资金链方面的保障存在空白,并且国内对于公益创投的政策落实和社会组织的资金帮扶,存在发展不均的问题,地方政府在支持力度上存在较大差异。

三、公益创投背景下机构养老困境的优化对策

1、个人层面:创建新融资性互助养老机构

解决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抵触感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与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同质性群体所具有的优势进行互助性养老机构的建立,在此的创新之处是借以公益创投的背景,机构的建立和相关服务人员的确定是由机构内的老人自愿出资、合伙的形式,如此可以让有剩余存款的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能够有所收益,单纯进入养老机构的老人在养老中生活与精神上有更为坚实的保障。通过资本联合的形式将老年人集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有效地维持个人资产的稳定,增加社会中的流动资本,同时在养老方面老年人群体互助的同理心更强,精神上的接纳程度更高。

2、机构层面:破除基金会资助壁垒减轻机构养老资金负担

传统的基金会依赖拨款作为主要或唯一的资金援助形式,并且有自身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具有较强局限性。“社会影响力”投资等公益创投同样适用于當下我国养老问题,养老机构服务的需求过剩但供给不足的最大原因是资金问题,因此积极开发国内基金会的投资意识,加强与国际接轨,破除基金会之间的壁垒,放开对项目类型的限制,针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社会养老事业进行相关“慈善投资”,解决基金会的资金利用率低下问题,缓解养老机构资金不足的窘境。

3、政府层面:政府创新公益创投模式并完善相应规制

传统慈善与进行“慈善投资”的基金会构成了社会资本的重要部分,但随着经济的变化与思想的变迁,二者的影响力正逐渐受到遏制,因此,近年来“慈善空间”内出现的公益创投作为一种为养老机构等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的新手段,有效连接了供方与需方。政府应给予养老等社会组织资金使用的自治性,加强账目公开,注重公益创投的资金流向和监管。除过履行监管职能以外,地方政府应结合实际养老情况,推行“政府资助+组织自筹”的资金支持模式,合理调整比例,通过政府主动推动社会主动,强化“公益创投”的“金融工具”概念,避免其淡化为“传统慈善”,推动养老机构服务能力的实质性增长。

【注 释】

[1] 杨团.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35-37.

[2] [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叶托译.撬动公益:慈善和社会投资新前沿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4-15.

[3] 朝黎明.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财务状况之比较[J].财会月刊,2016(34)117-120.

【作者简介】

杨一帆(1998—)女,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机构养老服务能力优化对策
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探讨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综合服务能力探究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简析
关于加强党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系统论视角下对各种不同养老机构类型的比较研究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