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州市人才引进的对策建议

2019-09-27 06:38吴洁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德州市人才引进对策建议

吴洁

【摘 要】 德州市在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过程中,人才的作用更加突显。为了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各方面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德州市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做到三点:要丰富人才引进方式,开创人才引进新途径;完善人才引进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创新性平台建设,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载体。

【关键词】 人才引进;对策建议;德州市

2015年德州市推出重磅人才政策“黄金30条”,针对不同人才类型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和优惠待遇。2018年,紧扣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任务,对“黄金30条”进行全面梳理评估和修订完善,政策精准度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加强区域内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德州市人才引进和培养,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建成“一区四基地”,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化。针对人才引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充分地做好人才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丰富人才引进方式,开创人才引进新途径

为加强引才力度,德州市可以开展重点人才项目引进、招才引智活动,实施柔性引才战略。

1、重点人才项目

产业转移必然伴随着人才的流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需要引进相应的高层次、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这是德州协同发展的关健。在总体扩大引才规模的同时,一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支柱型产业的急需人才可以重点引进,开展重点人才项目。特别抓好德州市现代产业首席专家和创新创业团队两项市级重点人才工程。[1]德州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10+6”重点产业的人才着重引进,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车船零部件、石油装备、食品制造、新型纺织、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新型化学材料、农业机械、空调设备、体育用品、电动乘用车、节能环保等行业实施协同发展人才支撑计划,全力打造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

2、柔性引才战略

突破传统引才模式,多形式柔性引才。鼓励企事业单位聘请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客座教授、技术顾问等形式,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进行合作研发,落实《德州市“假日专家”工程实施办法》,实现人力资源高效利用。

利用校地合作,实现柔性引才。开展“招研引学”活动,促成大院大所与德州市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德州是教育部确立的“蓝火计划”试点城市,[2]抓住这个契机吸引博士生来创业实践。在校地合作中推动人才需求与教育培训对接、高校专业人才与科研项目对接、学科成果与产业结构对接、高校与相关工作部门对接,促进校地合作一体化、机制化。开展“百企校园行”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到高校院所和人才密集地区,举办人才政策推介会,开展巡回招聘。

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打造德州“1小时人才圈”。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合作机制,通过对口衔接、双地联动、高层互访、部门协调、企业落实等具体措施,促进人力资源合作共享、双赢发展。发挥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积极利用北京人才资源外溢辐射,以京津冀“1小时交通距离”为重点区域,外扩到长三角、珠三角,大力实施柔性引才。吸引京津冀地区的专家学者来德州交流合作,促进双向交流,加大挂职力度,建議上级领导来挂职,指导工作。建立吸引外出务工劳动者返乡创业的工作机制,利用外出务工劳动者在外形成的新观念、掌握的技术技能、管理经验和积累的资本优势,转化为德州协同发展的资源优势。

二、完善人才引进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竞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才环境的竞争,我们应健全人才引进服务体系,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打造人才竞争软实力。

1、优化生活居住环境

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参考他市做法,大学生入住人才公寓,享受房租减免的优惠,省级以上“泰山学者”及以上层次的国内外人才,提供100—160平方米的专家公寓,自购房的给予20—50万元购房补贴,切实解除居住方面的后顾之忧。

解决好配偶安置与子女入学问题。公务员事业编制的随迁配偶,对口安排工作,对暂未就业的随迁配偶,每月给予不低于本市社会平均工资标准的生活补贴。高层次人才随迁子女在高中阶段或者义务教育阶段的,优先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3]

2、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物质激励。增加市级人才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该比重从2012年的0.33%提高到2015年的14.46%,增长44倍,并连续3年保持在5%以上,继续保持增加市级人才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继续增加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精神激励。在原有物质激励的基础上,注重精神激励,二者并重。加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满足人才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事业成功、实现职业理想、赢得社会尊重,也是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动力源泉。通过精神激励使人才更有干劲、更有创造力。

3、营造社会良好氛围

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全社会树立尊重人才、理解人才、爱护人才、帮助人才的正确导向,营造“四个尊重”的浓厚氛围。广泛动员全社会来关心人才、关注人才、关爱人才,形成爱才敬才的社会舆论环境。

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全市千分制综合考核中,借助人才工作权重由2012年的25分逐年提高到2015年的100分、连续3年成为“第一指标”的做法,继续提高人才工作权重。全面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让市、县336名党员干部每人联系1名高层次人才,为人才发放服务“绿卡”,并免费健康体检,组织专家休假疗养,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4]

三、加强创新性平台建设,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载体

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平台载体,突出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作用,打造德州人才聚集地。

1、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深入开展“招研引学”活动,深化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推动产业研用协同创新,争取教育部高校联合研究院、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清华大学化工研究院等相继落户德州;山东大学生物工程、晶体材料、石墨烯材料三大应用技术研究院建成使用。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大力发展创客经济,切实利用好建成的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家、省级15家、市级20家,孵化面积200余万平方米。

2、科技创业平台

加大财政资金对创业平台的支持。优化整合技术创新引导专项,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创业平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大型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参股方式与地方或行业龙头企业增加相关基金合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平台发展。[5]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科研人才创业平台。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以体制机制为突破点,用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业创新。大力实施“一县一所大学科技创业园”工程,每个县市区优选1所重点高校院所,吸引人才带课题入园,科技成果在园转化。大力推广“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模式,实现科技人才走出校园之后无障碍走向市场,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3、公共服务平台

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专业化服务。完善专利审査快速通道,对小微企业或须获得投权的核心专利申请予以优先审查,降低小微企业知識产权申请或维护费用。加强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6]防止大企业通过市场支配地位妨碍中小企业创新。加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等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络,促进各类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协同合作,为创新创业和初创期小微企业提供高水平综合性服务。

【参考文献】

[1] 鞠炜,刘宁.京沪浙粤苏人才政策比较研究[j].中国人才资源开发,2013(06).

[2] 应建勇.夏宝龙在贯彻习近平人才工作重要谎话精神座谈会上强调—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n].浙江日报,2016(10).

[3] 王通讯.人才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0).

[4] 桂昭明,王耀辉.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0).

[5] 余兴安,李志更.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激励政策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0).

[6] 徐坚成.提升上海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7(10).

【作者简介】

吴 洁,就职于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德州市人才引进对策建议
德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组织线上教学专项培训会议
少年闰土 教学设计
鸟屎运
学生写话(4)
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沧州科技人才流动问题研究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后发展地区人才引进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