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问难”的有效运用

2019-09-27 06:35董晓菁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质疑问难自学学案

董晓菁

一、背景分析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校也积极参与其中。校领导派教师到教育改革的前沿地区去学习、取经,分别尝试着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身处教学一线的我们,自然成为了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者。在教学改革的这几年里,课堂悄然发生着改变:学案教学的实施,让学生依托学案自学,培养了他们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小组合作式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探究问题,从而使课堂活了起来。而“质疑”即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则是提高自主学习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一项就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新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提高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

二、案例描述

《满井游记》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在教改前通常是由老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学生记好笔记,然后在课下去背笔记的内容。这让学生感到文言文学习完全就是死记硬背,是枯燥、乏味的,因此他们都不爱学习文言文。

这篇课文我按照“三六”模式进行教学。在第一课时,依照学案,学生完成了重点字词读音的学习。熟读课文之后,下一步是对内容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自学课文。然后,我问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来。”只见学生们个个低着头,无人响应。我又重复了一遍问题,还是没人回答。于是我说:“难道没有问题吗?看来你们都学会了呀!那么谁来讲一下文章的意思呢?”话音刚落,只见有些学生在摇头,意思是在告诉我自己是有问题的。我叫了一个摇头的同学A,对他说:“看来你有问题,请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他便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是什么意思?”问题刚一提出,同学B立刻不屑地说道:“书下注释不是有吗?还问!”我就让同学B来帮助同学A回答,同学B很流利地念了一下书下有关这句话的注释。为了给同学A个台阶下,我说道:“同学A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在课堂上提出来,就是让我们更好地记住这句话的意思。”我接着又问:“那么其他同学还有别的问题吗?”仍然没有同学主动举手发言。

这时,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这样僵持下去,一定会冷场,直到下课铃响起。毕竟学生已经养成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还没有养成“质疑”的习惯。难道要回到老路—教师问、学生答吗?不!不能就此善罢甘休。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当初可能是因为从全文入手范围太大,于是我缩小范围,重整旗鼓。

“请同学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我让一位学习不错的同学流利地读了第一段,然后请同学C翻译这一段(同学C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下),同学C翻译到“未百步辄返”时遇到了困难,他不会解释“辄”这个字,书下也没有这个字的注释。这时,我顺势说:“你看,这个字你不会解释就应该大胆提出来呀,不要害怕,也许别的同学也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接着,我问:“还有哪些同学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请举手。”结果有十三位同学都举起了手。我并没有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同学:“有谁知道‘辄字的准确解释?”这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學E回答道:“‘辄是‘于是、就的意思,我们在学习《五柳先生传》时学到过这个字,原文是‘造饮辄尽,就是‘去那里喝酒就要喝完的意思,所以‘辄是‘就的意思。”听了他的回答,同学们恍然大悟,有的急忙翻看前面学过的内容,并纷纷向E同学投去佩服的目光。我心中暗自叫好,本想自己引出前文所学的内容,没想到,学生也能够联想到以前学到的知识。我对E同学的回答给予了肯定,表扬了他懂得运用知识的迁移来解决问题,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此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自学第二自然段,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小组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交由全班解决。这下学生们来了兴致,纷纷抛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这节课在热闹的“质疑—解疑”中顺利而圆满地结束了。

三、案例反思

通过以上案例的描述,我们发现,学生最初不会提问题。教师让学生“质疑”,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冷场,无人响应;二是喧哗无度,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意义不大,偏离了教学目标。而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长期以来,教师进行的是“听讲教学”,老师讲,学生听,有时要求学生将笔记背下来。这种教育反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学生听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视教师所讲的内容为唯一正确的观点,过度依赖教师,而完全没有问题意识。这根本起不到提升阅读能力的作用。

其次,教参、教辅成为学生的宝典,使他们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和惰性,自然丧失了提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老师预想不到的。如果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没有准备或准备不充分,就会感到很尴尬。正是由于这种“好面子”的思想,使教师不愿意让学生提问题,于是干脆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有这样几种方法:

1.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最开始,学生的“质疑”可能会脱离文本,甚至脱离主题,但教师仍要加以鼓励,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则应大加赞赏,以示鼓励,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2.掌握一些质疑的方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1)课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主要内容的缩影。抓住题眼,从课题入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读书,在书中寻找答案。

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根据题目,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闻一多”是何许人?他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便开始读文章,找答案。再如《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学生会问:悲剧为什么是伟大的?发生了什么样的悲剧呢?

(2)中心句质疑

很多经典文章,都有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中心句,抓住中心句进行质疑,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会尽收眼底,文章的脉络也会清晰可见。

四、结论

在课改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具备“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以学生的“质疑”代替教师的问题设计,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情为出发点,把“教什么”放在首位,同时也明确了应该“怎么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判和质疑。由此,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质疑行为走进课堂,成为习惯。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也让教师成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课堂因此而有了深度,也变得高效。

目前来说,“质疑问难”的方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但这将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猜你喜欢
质疑问难自学学案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乡愁导学案
让数学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