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手机管控的三种观点

2019-09-27 06:40徐强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改革课堂

徐强

本文为重庆邮电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重庆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编号:XJG18226)阶段性成果

【摘 要】 在课堂手机管控方面形成了三种观点,保守派主张“手机禁入课堂”,温和派认为手机在课堂使用既有弊也有利,改革派则大力推进手机在移动课堂中的应用。人们越来越趋同于改革派的观点,认为课堂手机管控不是该不该使用手机的问题,而是如何使用手机的问题。

【关键词】 课堂;手机管控;三种观点;保守;温和;改革

当今社会正变得越来越数字化,其重要的代表就是日新月异通信技术。手机不仅是通信技术的终端,也是通信技术成果的集大成者。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不到二十年间,我们就已见证了手机从键盘机到触屏机,再到智能手机的更替。同时,手机的品牌与其市场竞争也从最开始诺基亚的独孤求败到苹果的崛起与垄断,到三星的辉煌,再到国产手机与国外品牌的三足鼎立。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有关智能手机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关系的反思也逐渐从不同角度得到了关注。比如,在电影界中,很早就出现了电影《手机》,它深刻的反思了手机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困扰。

手机及其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白热化诸现象背后说明了人类生活方式正被剧烈地改变着。与此同时,技术与人文也展开着激烈的较量。智能手机的弊端正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在高等教育界中,有关课堂中手机使用与管控主题研究正变得越发显著,其本质就是一场有关课堂手机管控与手机应用开发之争。

作为一员高等教育一线青年教师,本文作者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深感手机在课堂中的广泛使用以及课堂手机管控的必要性。本文以人文社科教育者的身份,基于文献,对近十五年有关主题的研究做初步系统评述。目的在于让高校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和师生更全面地看到课堂手机管控的不同观点,从而让各方理性地看待此问题。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课堂手机管控文献量的统计与分析;第二到第四部分罗列了有关课堂手机管控的三种视角;第五部分是结语。

一、课堂手机管控文献量的统计与分析

在CNKI数据库中,以“手机课堂”为主题搜索,目前共有540条研究文献。[1]

首先,从历时角度,有关课堂中手机使用为主题的研究最早始于2003年。有关研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零星研究(2003-2009)。这期间只有少数学者关注到了手机在课堂中使用的问题,一共五篇文献;缓慢发展:(2009-2013),有关文献在十五篇以内。在此期间在,逐渐有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了课堂教学中的手机管控问题;井喷式发展(2013-),具体包括2014年45篇、2015年70篇、2016年125篇、2018年超过了130篇。(请参见图1)

课堂教育中的手机管控问题自2003年以,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学界的关注。从手机通信技术和手机人均持有率有关统计可以发现,手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均手机持有率的高速上升大致都发生在2003年以后。早在2017年6月,我国网民就有7.51亿人,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到了7.24亿。(王海洪等,159)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跟手机普及存在关联,而手机普及跟课堂教育中的手机管控问题的关注度的变化也存在关联。正因为手机的普及,广大学生手机持有量也随之攀升,手机在课堂上被使用的几率也越来越频繁。

其次,从研究领域来说,上述文献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社科基礎研究230篇(46.84%)、行业指导95篇(19.35%)、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60篇(12.22%)、高等教育36篇(7.33%)以及工程技术21篇(4.28%)等。我们在此不关注CNKI对有关研究领域分类的具体标准。根据本文的理解,所谓“行业指导”应该就是指有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手机。换句话说,它是指教育部门如何规范学生课堂使用手机。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发现:(1)有关课堂中手机管控问题绝大多数是社会科学研究者所关心的,自然科学研究者并没有关注到这点。这或许是因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性质所决定。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自然科学研究者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手机自身功能、手机质量、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等方面;社会科学研究者则是从手机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他们关注的是手机作为通信手段,它对使用者(指学生)有何积极和消极作用、手机对人们生活有何影响、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等;(2)课堂手机管控问题在教育界中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包括中小学生、高职学生和大学生群体。(参见图2)

最后,有关研究又被分为了37个主题。其中,占比例最高的13个主题分别为:智能手机151篇(16.74%)、课堂教学112篇(12.42%)、班级授课制70篇(7.76%)、教学方式70篇(7.76%)、翻转课堂49篇(5.43%)、大学生34篇(3.77%)、手机依赖33篇(3.66%)、大学课堂33篇(3.66%)、手机使用31篇(3.44%)、移动学习28篇(3.1%)、APP27篇(2.99%)、高校课堂26篇(2.88%)以及手机上网20篇(2.22%)。学者们是从不同角度来考察课堂手机管控问题。这些主题大致可以归为:智能手机使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研究;在课堂教育中,智能手机对教学质量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研究;在课堂教育中,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研究;如何开发合适的手机APP,以此来让手机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有关研究。(参见图3)

我们分别从研究历史、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课堂手机管控文献进行了初步统计和分析。上述部分主要是从量的方面进行考察。在下一节中,我们质的方面考察,包括其主要内容和论点,梳理出今年来课堂手机管控研究的代表性观点。

二、手机课堂管控的保守派:“手机禁入课堂”

从医学角度,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会对他们身心造成诸多危害,例如手机成瘾病症(师建国,22)。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不仅普遍存在,同时也认为这样会对课堂授课效果造成负面影响;对于课堂手机管控,研究者普遍体现出三种态度:保守派:严格控制手机在课堂中的使用、温和派:对手机在课堂中的使用态度暧昧;改革派:支持手机在课堂中的合理运用。

对于保守派而言,他们所得出的观点目前绝大多数是基于他们所制定的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学方法手机数据、并整理分析得出来的。为了探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动机,多数研究者同样采取了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代表性研究及其发现包括:从统计学和心理学角度考察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 (唐文轻等,1048)唐文轻等人认为,大学生使用手机体现出他们内心的孤独感,他们内心的孤独感跟他们所处的人际关系情况存在关联。有研究者基于某高校学生作为受试者,分别考察了对于手机日常使用对课堂以及学习成绩的影响问题。他们发现手机日常使用已经影响到正常课堂的进行,甚至影响学生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在于课堂过于枯燥无聊。对于手机课堂管控问题,其观点是:教师提高课堂质量,完善教学方法;手机教学尚未常态化,融入课堂仍需研究。(汪时冲等,327)类似的研究还包括王海洪等人的。(王海洪等,159-161)王海洪等人通过他们设计的问卷调查,发现年级与手机重要性显著相关,年级越高的手机的重要性越凸显;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课堂使用手机弊大于利;半数学生课堂听课时间仅为20分钟,其余时间在玩手机;学生对手机管控台服:大部分学生反对禁止手机带入课堂;教师:课堂上使用手机教师是基本默认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部分源于学校有关政策的缺失;手机融入课堂,并没有明显减少或者影响课堂教学,可以作为教学辅助的有效手段。

在一些初步调查中,有学者也得出了类似结果。尹程等人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使用手机有如下特征:学生使用手机查阅内容与学习相关度不大。原因主要有:学生盲目从众,自律能力差;课程内容吸引力远低于手机内容;教师课堂管理缺位,管理方法僵硬。他们提出对策包括:完善管理制度;关心管理手段,打造手机管控、学习一体化平台;改革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概念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性。(尹程等,76)有的学者还做了访谈,考察了高校学生手机使用现状。Yeong等人发现:高校学生使用手机分为较少使用型、正常使用型、过度沉迷型;手机使用对学生是一把“双刃剑”。(130-133)

课堂手机管控问题牵涉到多方面,有学者从社会、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等方面进行反思。例如,倪万英指出当前大学生手机痴迷主要有三点原因。其论据为:我国大学环境整体宽松;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里需求和人际交往的需求;手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她提出了两点对策:改革“满堂灌”教学方法、利用手机进行辅助教学;推进多媒体教学,加强教学互动。(倪万英,212-215)魏宁认为当前手机课堂管控问题的主要现象为游戏成瘾、手机依赖、网络沉迷和过度监控(魏宁,22)他指出当前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一个现实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社会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基于这些考虑,他提出了“信息教育红线”观念:“凡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得到纠正。这是未来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条红线”(魏宁,22)基于这个观点,他认为手机在课堂使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技术的安全使用环境。

应该指出,无论是从实证研究的视角还是从社会的大背景出发而来的相关反思,这些研究者主要还是反对手机在课堂中的使用。这些观点可以被称之为手机课堂管控的传统保守:课堂构成元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以及多媒体,手机不应该参与其中。保守派研究者所做的重要贡献在于他们通過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方式,论证了课堂手机使用的普遍性和学生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的现象。为了对课堂手机管控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他们通常是基于研究数据,然后分析,最后从学校制度和教学教学法的提升等方面泛泛而谈。他们虽然有时候承认手机跟课堂结合使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们根本上是抵制手机在课堂中的使用,手机应“禁入课堂”。

三、手机课堂管控的温和派:手机在课堂使用既有弊也有利

与传统保守派相区别的观点是温和派:他们不仅意识到了学生过渡使用手机的危害,同时也发现了手机在课堂中合理使用能够带来的积极效果。刘晓军首先承认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所具有的负面效果,但是他也建议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合理使用手机。从学生和教师角度来说,高校课堂合理使用手机的具体策略包括:借助拍照录像功能学习;借助手机软件进行学习;教师借助手机软件授课与课堂管理。(刘晓军,135-134)类似观点还有王兵。他认为手机上网对课堂教学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正面意义在于为学生课堂学习查缺补漏、便于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负面意义在于手机上网隐蔽性,从而增加高校大课堂教学管理难度;手机上网依赖性,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思维训练;手机上网空间性,使得高校大课堂教学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王兵,7-9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王兵指出我们应正确引导上网态度、制定规则、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艺术。

有部分学者还引入了国外具体措施和观点。罗朝猛把国外校园手机管控的具体措施归纳为三点:通过国家或者地方立法做好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的顶层制度设计;制定易操作、易检验的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刚性校规;通过学校与家长的正确引导,在自由和秩序之间保持平衡,允许学生在学校有条件地使用手机。(罗朝猛,29)手机课堂管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借鉴国外经验能够为国内研究者提供帮助。

有研究者引入了其他学科的理论来为课堂手机管控提供新的洞见。李莉等人认为,课堂手机管控效果不理想,是因为管理思路上缺乏必要的“机制”。他们以企业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制度关不了一盏灯”为出发点,运用管理学的“防错法”为理论基础,指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差错是可以避免的、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李莉等,70;85-88)基于上述理论,他们分别对手机课堂管控两个观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利用“防呆机制”管理模式,限制甚至禁止手机在课堂中的使用。利用技术手段管理手机,学生一旦进入教室,手机就处于屏蔽状态;利用“纠错机制”管理模式,禁止手机在课堂中使用。通过设置提示标志,学生在课堂上一旦使用手机,教师或其他提示标志会马上出现,阻止学生使用手机。然而,上述模式和机制的有效性是以学生具有主观学习意愿为前期。

四、手机课堂管控的改革派:大力推进手机在移动课堂中的应用

鉴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召唤,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的现实,部分研究者转而拥抱先进科学技术,他们逐渐成为了手机课堂管控的改革派。他们承认手机已渗透到了社会各个方面,人类生活几乎离不开手机的现实,主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学习。这些改革派的工作中心在于利用手机打造“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模式。

“互联网+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攻坚课题之一,很多改革派尝试利用手机打造移动课堂。有学者从翻转课堂视角关注到了开发手机软件在课堂中的应用课题。王明珠认为,移动课堂具有诸多优点,比如学生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课堂内容学习。“现代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法,使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将手机应用程序效益最大化,力用学生闲散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对教师也是一种解放。”(王明珠,147-148)他观赞同手机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同时要开发出相应的手机学习软件。陈宏持有类似观点,他指出,在打造“互联网+教育”环境的过程中,手机管控主要包括:“设计手机管理活动包括技术、制度层面;推进教学改革,把学习观教育纳入其中,顺应移动学习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陈宏, 93)朱荣通过实验论证了用智能手机创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新型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机”课堂)不仅可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學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朱荣, 330-332)

目前为止,改革派中最主要的代表学者是王竹立等人。首先,他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的误区:“过度强调将信息技术及产品引入课堂,却偏偏把互联网拒于学校与课堂的门外;过去强调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却忽视了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已经发生质的变化这一事实。”(王竹立等,15)先前很多研究者虽然口口声声在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但是他们往往实际上是把互联网排除在外的,而目前互联网重要终端之一就是手机。他们指出“手机对教师和传统课堂的挑战,就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王竹立等,15)以手机为媒介的学生方式是一种碎片式学习方式,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普及;其次,基于他们自己的研究,他们指出了“互联网+”教育所具有的强大冲击力:“它将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质就是碎片与重构;互联网将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场所。”(王竹立等,17)最后,他们列举了手机在课堂中的运用,包括10个方面:阅读、记录与储存、通讯与交流、完成学习活动、APP应用、定位与导航、搜索与查询、放松与调节以及创新与创造。针对网络时代学习模式所存在的两种问题,他们分别运用了两种理论去解决:有关信息超载问题,可以通过关联主义理论解决;有关知识碎片化问题课题通过新建构主义理论解决。

五、结语

手机在课堂中被频繁使用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凡是都有两面。保守派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题性。他们虽然也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唯独将互联网和互联网的集大成者-手机排除了;温和派看到了课堂手机管控的积极和消极方面,但是如何平衡这两个方面,他们缺乏创建。他们不是对上述方面泛泛而谈,就是寻求于其他学科有关理论。

课堂手机管控的改革派提出了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深刻的洞见。与保守派与温和派重要的区别在于,改革派承认了手机被普遍使用的现实。改革派的一个重要特质就在于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既然人类已经离不开手机、技术已经渗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手机就应该被当作课堂教育的因素来对待。逃避现实是没有意义的。一个问题在某个视角中是个问题,而在另外的视角中有可能不是问题。对于手机课堂管控问题,改革派很巧妙地将这些争论消解掉了。改革派的终极目的在于打造“互联网+”教育模式,其代表性产品就是移动课堂。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中,手机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终端,它肯定是不能被忽视和禁止的,相反,手机应该被广泛运用。这样一来。在移动课堂的建设视角中,手机课堂管控不是该不该使用手机的问题,而是如何使用手机的问题。

【注 释】

[1] 搜索时间为2019年3月11日晚九点五十分.

【参考文献】

[1] 陈宏. 关于“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提升高职学生管控手机的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92-93.

[2] Jhony Choon Yeong Ng 著,汪浩淼 谭清美 李秀芳译. 高校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及对学生绩效影响研究[J].新西部,2018(27)130-133.

[3] 罗朝猛. 国外管控中小学生校园使用手机的策略[J].教书育人,2015(35)29-30.

[4] 李莉, 罗佳 .“制度关不掉一盏灯”对课堂手机管理的启示[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4)69-71.

[5] 李莉. “制度关不掉一盏灯”对课堂手机管理的启示[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5)85-88.

[6] 刘晓军. 高校课堂上大学时手机的管理[J].科教文汇,2018(12)134-135.

[7] 倪万英. 对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的反思与对策[J].东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9)212-215.

[8] 师建国 .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2)138-139.

[9] 唐文请 ,黄献, 王恩界.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和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12)1045-1049.

[10] 汪时冲, 张鸽 .大学生手机日常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以某市属高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53)324-327.

[11] 王兵. 论手机上网对高校大课堂教学的影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7-9.

[12] 王海洪, 曹阳. 高校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教文汇,2018(6)159-161.

[13] 王明珠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Android手机程序应用技术”课程建设[J].无限互联科技,2018(23)147-148.

[14] 王竹立, 李小玉, 林津.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15] 魏宁 .再谈关于“手机禁入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9)22.

[16] 尹程, 吴强, 陶家俊. 高职课堂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对策——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8(9)76-77.

[17] 朱荣萍. 运用智能手机创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50)330-332.

【作者简介】

徐 强(1985—)男,四川彭山人,博士,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语言、音乐及艺术哲学.

猜你喜欢
改革课堂
欢乐的课堂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