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为堂金作马

2019-09-27 06:36莫友
中国铁路文艺 2019年8期
关键词:贾府黛玉宝玉

莫友

夸张,是为了强调或突出事物、事件和人物的某些特征,有意的、自然的、言过其实而合乎情理的表达。夸张可以直指事物的本质,或把人的外貌、内心世界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自然景物、人类社会活动大放异彩。

文学创作中,通过把写作对象的特点、特征或动作,进行夸大和渲染,赋予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阅读兴趣,增添作品的审美趣味,称之为夸张艺术。

夸张这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作品中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放大或缩小,重在表达人的主观情感。夸张艺术的运用,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情绪,以及或褒或贬的色彩意义。

《红楼梦》第四回写道,门子送给贾雨村一张应天府官员中流传的“护官符”。上面写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是一种极度夸张的说法和表达。它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富贵权势和腐朽本质。白玉砌厅堂、黄金做马,可见贾府是多么的富有,豪华成就了奢靡。老百姓的口头创作,当然是夸张的,但表达了民众讥讽富贵与权势的一种情绪,是对旧制度官官相护、横行不法的批判。这种情绪和批判,正是曹雪芹情感的源头,也是读者理解作品的一把总钥匙。

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极度夸张的小说。它夸大了美,夸大了丑,夸大了纯净,夸大了污秽,夸大了排场,夸大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总之,它夸大了人物,夸大了事物,夸大了事件。

《红楼梦》中夸张修辞俯拾皆,具有自然贴切、新颖别致、变化多样等特征。曹雪芹正是借助夸张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揭示和深化主旨,刻画各色人物,表达爱憎感情,赋予了作品瑰丽的色彩,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据统计,《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中,所用夸张手法达200例以上。小说中的重大主题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夸张艺术表现得到升华,呈现出激荡与舒缓并进的生活画面。或悲愤,或喜悦,或沉默,或激昂,像一股股汹涌的激流,酣畅淋漓地奔腾在大观园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里。

夸张的场景描写,把情感、身份和愿望注入被描写的环境对象之中,追求意味深长的动感美

场景即小说中的场面,是小说创作的重要载体。营造美好的、有特色小说场景,有利于表达小说主题,烘托小说气氛,拓展小说空间。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情感、身份和愿望注入被描写的环境对象之中,突出地、不雷同地表现各个场景的特点,故意言过其实,却又情理之中,就能给读者特别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作品的动感美。

(1)贾府场景的夸张

在皇城根下,贾府的权势是不足挂齿的。贾赦世袭爵位,受封大将军。皇上因恤先臣,遂额外赐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升了工部员外郎,相当如今的一个副厅级官位。然而,曹雪芹对贾府场景的描写,可谓气派非凡。

第五十三回写道,“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至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一个国公之家的府邸竟有九座门庭,这无疑是一种夸张。“君门九重”,只有最高权力的清皇宫才拥有独享九重门的权利。国家官员家的大门是绝对不允许有九重门的,这是明显的“逾制”,是要被杀头的。显然,从小说的背景来看,宁国府的九座门庭隱写的是清皇宫的九重门。这是一种“貌似夸张的写实”。

在这一章回中,宁国府祭祖活动更是气势恢宏。以汉族形式祭祖,是清朝皇帝进行的国祭。以满族形式祭祖,则是清皇族的家祭。曹雪芹把清皇族特有的祭祖形式,原封不动地拿来套用在宁国府的祭祖活动上,实在是超出了常情,也是一种夸张的展示。

第五十一回,晴雯病了,宝玉命把煎药的银吊子找出来,就命在火盆上煎。晴雯嫌屋子弄得都是药气,宝玉道:“药气比一切花香果子香都雅。神仙采药烧药,再者高人逸士采药治药,最妙的一件东西。我正想这屋里各色都齐了,就只少了药香,如今恰好全了。”

宝玉所追求的这种室内场景,借口很是夸张。药是有香味,但不是宝玉所贪恋的。身处女儿香中的宝玉,夸大了药的香味,意在表达对晴雯的一腔深情。

第六十回,赵姨娘打了芳官,惹怒了芳官唱戏时的同伴,葵官、豆官、藕官、蕊官一齐跑入怡红院中:豆官先便一头,几乎不曾将赵姨娘撞了一跌。那三个也便拥上来,放声大哭,手撕头撞,把个赵姨娘裹住……蕊官藕官两个一边一个,抱住左右手;葵官豆官前后头顶住。四个只说:“你只打死我们四个就罢!”芳官直挺挺躺在地下,哭得死过去。

这种混乱场景很是夸张。赵姨娘尽管是姨娘,可也是贾政的妾,贾府里的半个主子,几个丫头敢如此无礼?夸张的画面表达,充满着动感和美感,十分传神有趣。

(2)室内摆设的夸张

《红楼梦》表现的是大家族,室内摆设的描写,是重头戏。通过夸张的室内摆设,衬托富有环境,表达人物身份,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和转承。

第五回,贾宝玉陪贾母宁国府赏花,欲小睡,秦可卿主动向贾母提出由她来安排。贾宝玉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服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

这段文字的描写,无疑是《红楼梦》中最得意的场景夸张。秦可卿卧室如此奢侈的场景,可以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里有“武则天宝镜”“赵飞燕金盘”“杨贵妃木瓜”“寿昌公主榻”“同昌公主帐”“西施衾”……集诸多珍贵文物于一室,上下几百年,分明就是一个古代珍品博物馆。这些东西不仅真实存在,且又都流入无所不能的曹氏家族府邸,显然是夸张至极。至于说“红娘的鸳鸯枕”更是夸张的表达。

一个国公之家重孙媳妇的卧室,竟然豪华奢侈到如此地步,无疑是一种艺术的夸张,一种夸张的调侃。红学专家认为,曹雪芹对秦可卿卧房陈设的夸张描写,意在衬托秦可卿的淫荡。曹雪芹通过室内摆设的铺垫,自然引出了贾宝玉着迷情色场景呈现出的幻觉和性状。写出了小说人物的灵魂,可谓是入木三分。

(3)出行场景的夸张

《红楼梦》中描写过许多出行场景,如丧葬礼仪、和尚祈福、道士打醮,贾府都会有奢侈、宏大的出行场面。这些场面都有着很明显的夸张表达。

第十三回:秦可卿葬仪的出行场景,“一直到了宁国府前,只见府门洞开,两边灯笼,照如白昼,乱哄哄人来人往,里面哭声,摇山振岳。”“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孽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外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做好事。”“只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

第十四回:“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一时只见宁肯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此而至。”

这些场面都很夸张,充满了动感。这哪里是国公之家重孙媳妇的葬礼呀,分明是皇后、皇太后的国葬。显然,曹雪芹试图借助这种夸张的场景描写,道出贾府败落前的气势与威严,与败落后的贾府形成反差。

第二十九回,初一这一日,清虚观打醮,求福禳灾。贾母亲去拈香,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少时,贾母等出来。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然后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林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春纤,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迎春的丫头司棋、绣桔,探春的丫头待书、翠墨、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李氏的丫头素云、碧月,凤姐儿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还有两个丫头,一共又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并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

如此场景,写出了贾府的出行阵势。主子与仆人,轿的规格、坐车人的等级,一一列出,详细无比。意在用“乌压压地占了一街的车”的夸张,表达贾府的人多势众,出行的显摆与奢华。

(4)人物处境的夸张

人物处境,也是一种小说场景。对人物处境的夸张,暗指所忌,推进情节,烘托和深化主题。

第十八回: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将皇宫形容为“不得见人的去处”,显然是一种处境的夸张表达。暗示了贾元春进宫后生存环境的恶劣,在显赫声势、华贵仪态的背后,是空虚精神、寂寞内心。皇宫给了元春的金碧辉煌,也隔绝了她人世间的天伦之乐。这“不得见人的去处”,是一个孤寂灵魂深处的苦楚与控诉。皇宫里的險恶处境,只有元春亲历了才能说出,留给读者多层次的思考。

第九十五回,元春之死,终于揭晓了这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的谜底。身处宫闱之争、权势之斗的险恶环境,导致了元春的必然悲剧。写乐景中的哀音、盛世中的衰亡,正是《红楼梦》的主旨所在。

第六十六回,柳湘莲听宝玉说,尤三姐是东府珍大嫂子的继母带来的小姨,跌足道:“这事不好,但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王八。”

柳湘莲这番话,自然是对尤三姐处境的夸张,直接将人的德性与生存处境联系起来。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更何况人?这既是一种暗示,也是正直人的直觉,更是对封建社会贵族生存环境的批判。

(5)乐悲意境的夸张

小说中欢乐、悲愤的意境,是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其夸张表达的意义在于,渲染气氛,激化情绪,活跃场景。

第二十六回,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林黛玉十分伤心。曹雪芹写道: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不期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黛玉悲伤的哭泣,引得落花满地鸟惊飞,不忍再听,无疑是一个很悲愤、夸张的场景。花鸟动情,与黛玉同悲同泣,这种拟人化夸张,气氛深沉,触景生情。对人物心理的剧烈震荡,动人心弦。同时,也似乎是对林黛玉为恋情所迷的委屈不平。

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是个欢快的场景。“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捕了来玩要,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用团扇形容蝴蝶之大,显然是夸张表达。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北京故宫收藏的团扇扇面,直径都在17厘米左右。用如此大的“团扇”比喻蝴蝶,意在突出“蝴蝶”,强化欢快的场景。让人物活动与翩翩飞舞的蝴蝶融合,构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场景。

夸张的人物表达,通过动作、语言、习性和性格,呈现人物多样性,追求开阔通畅的意境美

小说人物的夸张,是作者建立在对生活丰富体验和高度概括基础上的。主要通过夸张人物行为、语言、习性和性格,来展示和突出人物的多样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人性和社会的真实本质。

(1)人物动作的夸张

人物动作的夸张,服务于人物形象,以增强人物个性,提升人物看点。

第八回中:宝玉忽然想到要去看宝钗,害怕遇见父亲,宁可绕远路。“偏顶头遇见了门下清客相公詹光、单聘仁二人走来,一见了宝玉,便都笑着赶上来,一个抱住腰,一个携着手,都道:‘我的菩萨哥儿,我说作了好梦呢,好容易得遇见了你。说着,请了安,又问好,唠叨半日,方才去了。”

一个抱着腰,一个携着手。两清客的夸张动作,俗不可耐,令人作呕。但真实地反映了清客们寄人篱下的现状,为了生活不惜低三下四,讨好贾府,讨好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叫“菩萨哥儿”,令人十分心酸。这些清客、男仆不是小说里的主角,可是他们代表了封建文化里非常有趣的生态。吃别人的嘴软,竭尽阿谀奉承之能。

第三回写道,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着行李的车辆久候了。黛玉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挽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待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用“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形容从来没相见的外孙女与外祖母,看似夸张,但很真实。从人物的情感、此时的处境来看,贾母的表现应该是真情流露。嫁到异乡的女儿早早因病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一种伤痛,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切实体会的到的。见到外孙女黛玉,贾母夸张的动作表达,既是对失去女儿的悲痛,又是对这个清灵脱俗的小女孩的怜惜和疼爱。

第七十五回,抄检大觀园后,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这是一个比喻兼回环式的夸张,用“乌眼鸡”“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来夸张地揭露贾府内的家族矛盾。主子、奴才们,为了争权夺势,欺上瞒下、尔虞我诈、剑拔弩张。这正是贾家走向衰败的催化剂。探春聪明能干,又争强好胜,她试图以自己的努力改变家族的现状,但残酷的现实却让她失望。大观园的抄检,金钏儿的自杀,鸳鸯遭逼婚,晴雯的夭折,让她意识到家族的衰亡已经近在咫尺。

(2)人物语言的夸张

人物语言彰显个性。人物语言的夸张表达,可以丰满人物形象,活跃气氛,深化主题。

第三十四回,宝钗受了薛蟠的气,满心委屈气岔,到房里整哭了一夜。次日早晨起来,也无心梳洗,出来瞧母亲,巧遇林黛玉。黛玉见他无精打采的去了,又见眼上有哭泣之状,大非往日可比,便在后面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两缸眼泪来”是很夸张的比喻,显示了黛玉机智的个性语言,当然包含着一种酸劲。她以为,宝钗是为宝玉挨打哭肿了双眼。

第四十回,刘姥姥大观园吃鸽子蛋,更是夸张。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攘一个。”来自乡村的刘姥姥难道不认识鸽子蛋?显然是夸张之说,意在讨好贾母。

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吧,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哪里夹得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鸽子蛋真的有这么贵?显然是艺术夸张。据说,一对鸽子每个月只产一次蛋,每次最多产两枚。加之贾府烹饪精细、用料讲究,成本可能会很高。但是,一个鸽子蛋决不会贵到一两银子。如此夸大鸽子蛋的价格,一是显示了贾府达官显贵的地位,二是用贵重的食物捉弄人,让刘姥姥搞笑取乐。

刘姥姥的夸张语言,诙谐机智,形象生动,显示了一个乡下老人的智慧。

第五十四回,丫头紫鹃对黛玉说: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意思是,黄金虽贵,万两也容易得到。而人世间的友谊比黄金更可贵,真正的知心好友一个也难以寻求。这里以夸张手法,用黄金作比喻,说明了知音的难得和真挚友谊的珍贵。

第十七回中,赵嬷嬷对凤姐回忆王家当年的辉煌。“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花银子似海水流淌,那该是何等场面啊?第四十五回中,赖嬷嬷以奴才炫耀之话,形容她的孙子“花的银子也照样打出你这么个银人儿来了”。打造银人,那该要花多少银子啊?这些人物语言切合题旨的夸张,强调、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旁证了贾家的权势和富贵,让读者对封建社会的罪恶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人物习性的夸张

习性是人们在长期的某种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特征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立体化人物形象。

贾宝玉爱吃姑娘们的胭脂,甚至爱吃“人嘴上擦的胭脂”。这是一种很夸张的怪异习性。早在宝玉“抓周”时,抓的全是钗环胭脂,让贾政很生气。也正是这个吃胭脂的怪毛病,让宝玉没有少挨打。贾宝玉这个夸张了习性,成就了他与大观园里的姑娘们不弃不离的缠绵形象,十分鲜明生动。

第九回中,宝玉要去家塾上学,忙至黛玉房中来作辞。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宝玉道:“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

第十九回,元春省亲后的第二天中午,宝玉跑到黛玉房里。黛玉因看到宝玉左边腮上有纽扣大小的一块血渍,便欠身凑近前来,以手抚之细看,又道:“这又是谁的指甲划破了?”宝玉侧身,一面躲,一面笑道:“不是刮的,只怕是才刚替他们淘瀌胭脂膏子,蹭上了一点儿。”说着,便找手帕要揩拭。黛玉便用自己的帕子替他揩拭,口内说道:“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

同样在第十九回,袭人与宝玉约法三章。袭人道:“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宝玉道:“都改,都改。再有什么,快说。”

第二十三回,贾政传宝玉去见面。贾政在王夫人房中商议事情,金钏儿、彩云、彩霞、绣鸾、绣凤等众丫鬟都在廊檐底下站着呢,一见宝玉来,都抿着嘴笑。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地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彩云一把推开金钏,笑道:“人家正心里不自在,你还奚落他。趁这会子喜欢,快进去罢。”

曹雪芹不惜笔墨,反复演绎宝玉的这种怪异习性,意在夸张表达。或许只有林黛玉才会懂得,贾宝玉这样的习性,是充满着青春活力的表现,是对生命的大爱以及积极向上的态度,因此不会过于在意,更不会像别人那样当成很严重的事情对待。

(4)人物性格的夸张

单一的人物性格,会让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

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必须赋予独特的人物性格,张扬个性,增强艺术感染力。夸张的手法,可以凸现人物性格,鲜明人物特点。

第三回,黛玉弃舟登岸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黛玉一登场,其性格、谨慎和处境,通过对偶的夸张句,形象生动的刻画出来,给人以很深刻的印象。其夸张手法的字行里,流淌着对美者、弱者的同情和热爱。

第二十一回,宝玉求湘玉帮他梳头。湘云道:“这可不能了。”玉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怎么替我梳了呢?”湘云道:“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带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萬妹妹地央告。

“千妹妹万妹妹”这一量词上的夸张,立刻让贾宝玉在姐妹中撒娇厮缠的憨态性格跃然纸上。

第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美人灯一吹就坏”“一问摇头三不知”这种夸张比喻,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林黛玉的多病体弱和薛宝钗的不爱管闲事。也写出了王熙凤的快人快语、目下无人的性格特点。这也是曹雪芹借王熙凤之口,对自己笔下人物林黛玉、薛宝钗性格的夸张和调侃,体现了作者的语言艺术特色。

(5)人物容貌、才智的夸张

人物的容貌气质,是人物的外形感觉,给人以初步、具体的印象。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人物容貌和气质,意在化一般为典型,凸现人物形象。

第三回,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于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玲珑七窍”是对聪明人的夸张与赞誉,而宝玉眼中的黛玉却比七窍之比干还多一窍,岂不是有了“八孔玲珑”之心了,真乃聪明绝顶了。“西子”是众所周知的美女,黛玉竟然比美貌的西子还“胜三分”,其美貌是如此的突出。

同样在第三回,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意思是,面容娇美动人,看不出泼辣之色,红唇美艳还没有开启,就先听到了她的笑声。这是一种超前夸张手法,即用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

第六回中,周瑞家的听了道:“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

“一万个心眼”“十个会说话的男人”,都在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和比喻凤姐的口齿伶俐与聪明才干。早在第二回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曾评点王熙凤“男人万不及一”,也是在用夸张的手法赞赏王熙凤。

诗赋中的夸张手法,想象力与拟人化并用,实现幻想境界的爱憎表达,追求激昂舒缓的韵律美

《红楼梦》里有着大量的诗歌辞赋,可谓佳句叠出,美不胜收。这些诗赋大胆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力与拟人化并用,增强了诗歌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数量之大,形式之多,艺术性之高,成为《红楼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是浓缩了的精华。

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这个章回里,诗词曲赋占了大量的篇幅。曹雪芹通过仙境、梦境、神话故事的相互交织,人间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时光交错,以及以诗词曲赋来暗示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虚虚实实,亦幻亦真,充满了梦幻般的夸张艺术色彩,呈现出神秘的朦胧美和韵律美。

(1)扩大夸张与缩小夸张

小说创作中,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夸张描述,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和人物。

扩大夸张与缩小夸张,是两种夸张手法。扩大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对事物形状、性质等进行夸大表达。宿小夸张,则与其相反,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以小见大,以弱示强,从而实现夸张表达,引伸出深刻的意义。

第二十七回,《葬花吟》中的诗句“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意思是,贾府并不是理想中的净土,倒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捧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葬花吟》表面写花,实则写人。“一抔净土”,即一捧之土。这里表达的何止是一捧之土?分明是广袤大地。曹雪芹用数字“一”,表达缩小夸张,蕴藏着巨大的张力。然而,“一”字也可以表达扩大夸张,如《葬花吟》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等词句,“一”字覆盖了全年。生活在贾府里的林黛玉,天天“风刀霜剑”?这种夸张表达,显然是一种寄人篱下的阴影心态。

《红楼梦》中,有些诗本身是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的,但由于运用了夸张手法,读诗见人,突出了人物形象。第二十八回中,薛蟠生日时与贾宝玉等人行酒令,薛蟠的“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的妙句,令人绝倒。用“一个”“两个”类式的缩小夸张,在形象地表达薛蟠无知的同时,也活跃了场景和气氛。

(2)幻想中的夸张表达

诗赋贵在酿造幻想的境界。

借助幻想和想象,与奇特的夸张结合起来,加深对某些特征的认识,写出强烈的心理感受和心情激荡,组合成意境高远的美丽画卷,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一种诗人品质的表达,读者要善于理解、品味。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中,《石头记》的缘起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便是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和苦衷,奠定了小说的悲剧基调,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五回的《警幻仙子赋》:“其文若何,龙游曲招。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这是在夸张地歌颂警幻仙子:她写的字好像在水中流动的龙,她的神态好像月光照射下清冷的江面。纵使是西施和王嫱见了她也会感到惭愧。

这也是贾宝玉眼中的警幻仙姑形象。曹雪芹采取夸张手法,幻想化地描绘了警幻仙姑的美貌。反反复复地铺陈,不厌其烦地比喻,没完没了地赞叹,一大篇文字也只说了一个字,那就是“美”。

第七十回,大观园里建“桃花社”,众姐妹填柳絮词。同样是柳絮,黛玉看它是“漂泊亦如人命薄”,寶钗眼里的它却是“白玉堂前春解舞”。尽管都是幻想中的夸张,但也正是两个人的性格差异造成想象差异。都在借物咏杯,表露心声,展示了个性特征,留下了诗的韵味,给人以非常清晰的印象。

(3)比喻中的夸张表达

新奇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是《红楼梦》诗赋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考宝玉和姑娘们作诗。黛玉题毕,见宝玉构思堪苦,便代题《杏帘在望》一首,其中就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一畦春韭,竟然夸张地比喻出“十里稻花”。以“绿”和“香”点化,神采顿生,意境高远。

在《红楼梦》的诗赋里,这种夸张与比喻连用手法比比皆是。《葬花吟》全诗血泪怨怒凝聚,盛开而衰败的花草,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曹雪芹借助多方面的比喻,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矛盾的痛苦,以及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撒向空枝见血痕”等诗句,在夸张表达的同时,展示了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处境,是自身焦虑不安的生活体验和生命迷茫情感的表达。

类式比喻夸张手法,还有表现在宝玉哀悼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中。第七十八回,晴雯死后,宝玉写下的诔文,毫不隐讳地抒发和倾注了对一个丫环的深沉的情感,并竭尽赞誉和溢美之词:忆女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这段诔文的大意是,黄金、美玉难以比喻其高贵;晶冰、白雪难以比喻其纯洁;明星、朗日难以比喻其光华;春花、秋月难以比喻其娇美。诔文感情强烈,表达夸张。如“闺帏恨比长沙”“巾帼惨于羽野”等,用“恨比长沙”“惨于羽野”,夸大晴雯遭遇的不幸,意在激起读者强烈的悲愤之情。这种强烈的悲剧感和幻灭感,既是宝玉对晴雯命运的悲悼,也是曹雪芹宝玉之口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诔文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夸张,用形象具体的黄金白玉、晶莹冰雪、日月星辰、和春花秋月,来比喻晴雯品质的高贵、品性的纯洁和容貌的美丽。同时,对晴雯的反抗精神也进行了正义的讴歌。

毫无疑问,《红楼梦》夸张艺术的运用,总是与主旨及特定的语境和谐一致。适应语境,揭示主旨,这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陈望道先生曾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诚然,夸张艺术的运用,应该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至于过度和离奇。其情节要合情合理,其细节要真实可信,这样的夸张,就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反之,就不是夸张,是吹牛,其后果是没人相信,谈不上什么艺术,更无所谓效果。

猜你喜欢
贾府黛玉宝玉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宝玉之泪
宝玉受笞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宝玉问路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