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视角,丰富内容

2019-09-27 17:55黄琬雅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玩火讲义梨花

黄琬雅

我们的文章从落笔的那一刻起,就自带作者的视角,所以,多数文章都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或说理的主角,哪怕主人公不是“我”。近年来,网络发帖成了家常便饭,不管是谁,无论怎样的文字,只要不触及“高压线”,基本都可以发表;只要是热门话题,触动多数人的神经,就会有极高的点击率。写作技巧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再加上人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导致以“我”为视角的文章充斥网络。这种现象也影响了学生,学生的作文里满篇皆是“我”之观点、“我”之看法,口无遮拦、直白无味,令人不忍卒读。

真正的文学作品是讲究写作技巧的,就叙述方式来说,远远不止“我”这一个角度。借用“我”以外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件事情,一是可以跳出单一的思维局限,展现多层面的思想;二是能弥补线索的单一,把事情推向另一个方向,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三是能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层层深入,主题鲜明。

不同角度,制造矛盾与冲突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往往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而这常常是误会的开始,矛盾冲突的前奏。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所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拣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来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鲁迅)

修改讲义这件事,从藤野先生和鲁迅的角度看,是老师对学生的悉心辅导与真情关爱,在学业上给予了极大帮助,在感情上更是温暖了鲁迅这个“游学之子”的心,令人感动,值得颂扬。可是在鲁迅的日本同学看来,老师与学生过分亲近的行为,尤其是在学生的讲义上做记号,这就有作弊、漏题的嫌疑,是有失公平的做法。就看法上很难分对错,毕竟每个学生,包括本国和外国的学生,都有要求老师公平对待的权利。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件事,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特别关照本身就包含了不平等,甚至不公正。日本学生利用此事大做文章,制造了与鲁迅的矛盾,成为鲁迅最后离开的原因之一,对事情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借助他人,解开疑惑与悬念

不同的视角,有时候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能帮助你看到之前没有看到的东西,从而解开你心中的疑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時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彭荆风)

这位老猎人用他的自身经历、他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了“我”和老余这间茅屋的“主人”、它的来历与作用,从而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窦,也为后文“我们”自愿修葺茅屋、感谢哈尼小姑娘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发展。

利用不同的视角,一层一层解开茅屋主人身份之谜,从而让主题一点一点清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民风。

跳出自我,丰富内容与主题

当我们以第一人称叙述完一段经历后,忽然跳出“我”的角色,用“他人”的眼睛看待这件事情,会让读者耳目一新,带来不一样的思考与感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承天寺夜游》苏轼)

苏轼的这篇文章很短小,内涵却极其丰富。东坡把月色描写得极美,是因为他全身心投入。结尾忽然跳出“闲人”一词,不仅巧妙而且大有深意。所谓“闲人”是以他人的角度来看“吾两人”。这就需要了解东坡被贬官而“闲居”黄州的经历,由此而知东坡复杂而微妙的心理:一是被逼离开官场的失意自嘲;二是寄情山水的豁达;三是暂得闲暇的淡淡喜悦;四是对依然蝇营狗苟盲目忙碌之辈的同情与嘲讽。总之是庆幸宽慰中又有点儿酸溜溜的。

跳出狭小的“自我”,同时审视自己与他人,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内涵竟如此丰富,让人不得不佩服苏东坡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

变换身份,增加体验与趣味

一般散文都会写得比较“自我”,自我的经历、自我所观所感、抒发自我的情感,许多散文就是自我的心灵独白。但是,散文也可以在叙述或抒情中变换身份,代入另一类角色中,用不同的身份去体验同一件事,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灯笼》吴伯箫)

这篇文章先以孩子好奇的眼睛去看火、玩火,让“火”变得生动而富有吸引力。若以“我”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去玩火玩灯笼,就显得幼稚可笑了,也会大大降低文章的吸引力。

文章自然都是“我”的情感表达,但实在不必从头到尾言必称“我”。有些话,有些事,借助他人之口,说出来效果会更好。同学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猜你喜欢
玩火讲义梨花
梨花美
梨花艳清明
以道致君:程俱“经筵讲义”研究
梨花之歌
玩火的雪人娃娃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梨花里的白》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