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

2019-09-27 17:53李保强
人民论坛 2019年25期
关键词:政治立场政治认同大学生

李保强

【摘要】一些大学生对政治关注的宽度、高度、深度和频度不够;对政治教育、政治学习、政治活动存在抵触心理;易在不良思潮的影响下引发政治认同和政治立场的缺失和偏差。对于一些政治认同不高的大学生体现出的种种表征,我们一方面不能忽视和搁置,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敏感和焦虑。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认同 政治立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对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发展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并掌握大学生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的现实状况,具有迫切而紧要的价值。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紧密衔接、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归属。对当下大学生而言,政治认同主要包括对国家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党和政府的社会治理认同,等等。

政治立场指认识和处理政治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立场强调的是方位、眼光和选择,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要求一心向党、一心爱国、一心为民,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自觉担当公民责任和义务;严于律己、发奋学习,甘于奉献青春和才华。

政治认同乃大学生坚守政治立场的基础。从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出发,政治认同是政治立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强调政治思想的认知、政治感情的培育、政治意识的建构,通过政治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强化。政治立场是政治认同的结晶和成果,关注政治地位的确立、政治方向的选择、政治态度的规正。与此同时,青年的政治立场形成后反过来又能影响其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可进一步推动政治立场的完善和优化。两者紧密衔接、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部分大学生政治关注度低、参与性弱,政治情感冷漠、政治信仰松动

政治认同和政治立场关涉人的政治认知心理和个性特征。分析大学生政治态度、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政治行动的现实情况,可以发现不少现实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部分大学生政治关注度低,漠视时政新闻,且伴有性别上的程度差异。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学习和研究乃大学生的根本任务,在此过程中,必然涉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资讯。然而有关大学生时事政治关注度的调查显示,不少学生认为政治与自身关系不大,对政治不感兴趣。对于时政新闻,部分大学生只是偶尔关注,甚至还有一些大学生完全不关注,而经常关注的大学生只占少数。部分大学生表示,相较于政治性强的时政新闻,他们更乐于关注轻松的娱乐新闻。可见,部分大学生对政治关注的宽度、高度、深度和频度远远不够。此外,大学生的政治关注度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性别差异。

一些大学生政治认知浅薄,主动参与性弱,而学生干部则相对积极。毛泽东同志在制定入党条件时,第一条就强调政治自觉,即自觉地学习理论和自觉地参与实践。政治认知为政治自觉的最基本要求,相较于政治情感、政治参与、政治信任、政治效能感等指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较低。

一些大学生往往把自身考试成绩、奖学金、升学、就业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参与政治活动的目的。一些大学生对政治教育、政治学习、政治活动存在抵触心理,表现为参与人数少、时间短、程度浅等。而部分学生干部对学校的非正式政治活动,如干部选举、换届等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

部分大学生政治情感冷漠,并伴随着一定的专业差异性。公民认知、国民责任是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关键影响因素,折射出国民责任与政治情感的关联。个别大学生对西方政治制度顶礼膜拜,狭隘地理解国民责任与个体责任之间的关系,缺乏家国情怀,忽略社会责任。相较于其他专业,一些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比较缺乏政治素养,他们对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不透彻,易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及消极情绪;政治、哲学、历史相关专业学生的政治情感问题在程度上则相对稍轻。

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松动,意志不够坚定,疏离主流价值指导方向。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今天,一些大学生以張扬个性、追求实用价值作为自身发展的主要评价标准。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尚未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部分大学生虽已形成政治信仰,却不够稳定,更有少数大学生仍处于迷茫和困惑状态,甚或难以与主流价值保持步调一致,极易在不良价值导向的潜移默化中引发政治认同和政治立场的缺失或偏差。

一些大学生政治行动迟缓,精气神不饱满,缺乏青年朝气和干劲。就个体政治思想发展规律而言,政治行动是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集中体现,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动共同作用于政治认同和政治立场的形成过程。大学生经历高考的洗礼后,又面对大学中的各种竞争挑战和就业考验,少数学生在多重压力之下不知所措,陷入浑浑噩噩的状态甚而逃避现实,缺乏青年应有的朝气和干劲,不仅难以胜任学业任务,更难以抽出精力和时间顾及政治生活,表现为政治觉悟低下、状态低迷;政治参与被动、频率减少;政治行动迟缓、获得感丧失,形成不良循环。

从媒体社会学、组织文化学、高等教育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入手,多视角立体透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问题

大学生政治认同和政治立场问题受国内外环境、文化思潮、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影响,体现了由客观到主观、由外化到内化、由形式到内容、由现实到理想的作用机理和逻辑推演规律。就此,可以从媒体社会学、组织文化学、高等教育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多视角予以立体透视。

微时代的社会媒体传播新趋势,容易引发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困惑。当今社会,网络无处不在,“小微”全面普及,自媒体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边缘走向中心,其流动化、迷你化、瞬时化、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特征日益凸显,官方信息的主流地位和传播权威性被削弱。而新媒体管控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行业自律意识尚未形成,网络主播和草根明星为获取流量纷纷“标新立异”“夺人眼球”,盲目追求信息及其形式的冲击与震撼效果。这给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带来诸多影响。一方面,信息发布和接收比以往更自由开放,传播内容和渠道的多样化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其政治主体行动力和政治权威影响力与之前迥然不同,更具不确定性。政治认同和立场尚未确定的大学生,面对诸多信息来源,很容易陷入政治价值选择的困境,加之政治理论认知和学习不够深入,立场更说不上坚定,难免产生误解和疑虑。

当前,各高校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不断加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众多高校把学科专业发展与办学水平提升作为首要任务,将“专业性”和“学术性”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然而,个别高校顾此失彼,对专业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工作等予以优先安排,却将政治教育和政治活动置于次要地位,甚至挤占了其应有的时间和空间。与此相应,较少有人热衷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评价的科学设计。具体表现一是内容相对陈旧,与当下政治愿景、政治导向和政治策略脱离。重道德教化和理论传播,轻政治情感和参与能力培养;重历史重大事件分析,轻现实法规政策落实。二是方法相对单一,与学校政治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落实脱离。重课堂讲授方法,轻讨论和实践历练;重记诵巩固方式,轻教育教学改革。三是评价相对机械,与学生个体的政治需求和政治生活体验脱离。重教材知识掌握考核,轻实践应用和转化能力考察;重时事政治理论考试,轻认识内化和生活实践反省。个别高校的政治教育始终不能挣脱保守化、形式化的桎梏,导致学生学习热情和效率低下,难以达致“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渗透,容易诱使大学生政治价值选择的迷失。当下,西方社会的各种政治和文化思潮此消彼长,特别是近年来民粹主义、极端主义、新自由主义、种族主义等思潮粉墨登场,人们的政治价值信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不断走向冲突、交流与融合。一方面,大学生正在不知不覺接受西方文化渗透和生活方式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有一定提升空间,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方式相对落后,文化选择与政治体验的指导机制匮乏,很难满足学生的政治与文化需求。如此,大学生的政治生活常面临多选择考验,当他们政治信仰不够稳定、分辨能力不够强大时,极易失落和苦恼,其政治认同和政治立场可能走向迷茫甚至混乱。

大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政治影响绩效未彰,导致政治素养难以提升。学生发展历程的推进,特别需要借助社会政治学习完成人格建构,以彰显其政治认知和政治能力,然而现实是,业务学习有余而社会政治学习不足,且效果偏低。原因在于,其一,大学生曾接受的政治教育与其需要、兴趣和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不符合“顺应”和“同化”的认知规律,致使个别学生对政治持消极心态和排斥情绪。其二,新一代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时间推迟,政治成熟期相对滞后,过于看重现实的政治利益,忽视未来的政治理想。加之教师指导匮乏,榜样引领缺失,反思能力薄弱,容易形成小自我、小圈子、小格局,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习惯尚未养成。其三,教育主体各自为战。一方面,“智育中心化”“德育边缘化”观念深潜于头脑,政治影响力度不大;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政治态度各异甚至对立,常常出现“5+2=0”的情况,造成政治认知矛盾。同时,强制性、短期化和运动式的政治学习活动远远多于主动性、日常化和持久式的政治素质养成,忽视了学生的政治主体地位和政治权利维护,导致大学生政治理论的内化过程不顺畅。

辩证地看待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需将其置于历史维度加以认识。在国家命运经受严峻考验和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大学生会特别关注政治信仰、政治价值和政治选择,义无反顾地站在党、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认同。而在和平年代,特别是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热情、政治认同则相对淡化。大学生现实问题的种种表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政治环境的特点,及个体的生活心态和安定程度。面对大学生当前的情况,一方面我们不容小觑和搁置,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敏感和焦虑,重点在沟通和理解,重心在指导和引正。要采取真诚而务实的举措,倡导多主体协同、多资源共享、多机制联动的综合性引导策略。

(作者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武昌工学院副教授关荆晶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5月3日。

【总书记的话】

要加强对青年政治引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要在广大青年中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引导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追求。要广泛动员青年建功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配合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动员广大青年把报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8年7月2日,习近平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

猜你喜欢
政治立场政治认同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论政工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