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北京经济的新特性

2019-09-27 17:53文魁
人民论坛 2019年25期
关键词:北京经济文化

文魁

【摘要】北京的经济发展不宜再以首都冠名,对首都经济进行再认识,建议采取“北京经济的新特性”的提法。而从北京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北京的特有优势。应对北京文化经济具备的服务文化、蓝图文化、菜心文化、辐射带动文化和红线文化等主要特性投入关注。

【关键词】文化经济 北京经济 北京文化经济 首都经济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对首都经济的再认识

北京作为一座城市,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不发展经济;但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经济的发展需要服从和服务其“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那么,北京要发展什么样的经济?在长期的历史纠结中,首都经济的概念,历史性地促进了北京经济的大发展。虽然,在理论上把首都经济定位于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但在实际把控方面,却在某种程度上过度发挥了首都位势对经济发展的优势,而在经济发展中对首都功能的保证和提升关注不够,引发了影响首都功能、不得不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治理的大城市病。

首都经济的提出,对北京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对于其性质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把控,还必须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实践证明,首都经济和首都功能确实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搞得好,可以相互促进;搞不好,就会顾此失彼。过去侧重于首都位势对首都经济发展的优势发掘;今天我们则需要更多关注北京经济发展对提升和优化首都功能的促进作用。在首都发展要义这一新的核心概念的导引下,承担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经济与文化北京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的研究团队认为,北京的经济发展不宜再以首都冠名,首都经济的概念已经完成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任务,所以建议终止首都经济概念的继续使用。

党中央在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提出以“首都發展要义”作为北京所有工作的统领。因此,对首都经济的再认识,建议采取“北京经济的新特性”的提法。把北京的经济发展置于首都发展要义之下。根据中央对北京“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我们认为,首都发展要义下的北京经济的新特性可以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经济、国际交往经济和科学技术经济,并且将它们纳入北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中。

北京文化经济的基本内涵

文化经济是带有强烈文化特征、彰显文化品质的经济,文化已经渗透到经济之中,文化已成为经济的内在品性,是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从北京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北京的特有优势。从老字号对品牌文化的传承、企业风生水起的文化建设到各产业行业的文化发展,北京已经积淀了深厚的经济文化。从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出发,北京文化经济主要考察文化对北京经济的影响。

对于北京经济整体的经济文化,人们虽然知其客观存在,但却处于隐形状态,尚缺少应有的关注和理论概括,更缺乏主动的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开展,北京经济发展正孕育着新的整体上的经济文化,同时也在纠正一些不适宜的过时文化。这种经济文化正在由隐形转化为显形,我们希望文化经济新特性的提出,能够引起政府、社会和理论界对北京经济整体上的经济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发现和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城市发展系列论述背后深刻的文化意蕴,进而促进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文化对经济的引领,并对全国文化中心起到经济基础的支撑作用。

北京文化经济的主要特征

从经济与文化的本质来看,北京文化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服务文化。在首都经济提出之初,我们曾经论证过首都经济的本质是服务经济。今天看来,北京经济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着手于、并落实于有效实现“四个服务”的基本功能。因此,服务文化是北京区别于其它任何城市的特有经济文化。

蓝图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有“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理念,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北京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是有差距的。北京城市发展的“西瓜皮”文化我们必须摒弃。如今,蓝图已经绘就,北京经济是城市总体规划下的经济,经济发展必须符合总体规划,所以,蓝图文化是北京文化经济重要的特性。

菜心文化。“北京不提经济中心定位,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而是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对这一战略思考,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形象地比喻为“要做菜心、不做白菜帮子”。因此,菜心是高精尖的代名词,菜心文化是北京经济的又一个鲜明的文化特征。

辐射带动文化。与菜心文化相匹配的是辐射带动文化。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原来的“一亩三分地”文化、“肥水不流外人田”文化已经变得陈旧,难以适应北京经济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北京必须在更大的视野中谋划经济布局,与周边形成经济圈、城市群。所以,北京文化经济必然生成辐射带动文化。

红线文化。所谓红线,就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边界和底线。在整体上,中央对北京已经划定了人口总量上线、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在产业发展上,市政府出于环境生态的制约出台了禁限目录;在企业层面,也提出系列的行为规范。这些必然会形成北京经济鲜明的红线文化,红线文化是北京经济发展确保终极目标实现的底线。

活力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活力是北京经济的显著特征。开展疏解整治工作以来,活力似乎有所下降。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随着营商环境的优化、城市运行秩序的改进,更高层次的活力必将出现。活乱并存是低级的活力;活而不乱才是高级的活力。北京经济的活力文化也面临着升级。北京经济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彰显活力文化的魅力,才能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首善文化。首善之区一直是北京引以为豪的,并取得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百姓的广泛认同。首善是一个综合评价,但最核心的是形成了首善文化。而诚信是首善文化的灵魂,北京经济应该成为一种品牌。提到北京经济就意味着高质量,没有假冒伪劣、没有坑蒙拐骗、没有价格欺诈。这种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有严格的外在管理,又要有积极的内在自觉。首善文化的形成是北京文化经济的软标志。

人本文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面开始关注人的需要、处处彰显人的尺度,这是一个极大的历史进步。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北京经济走在了前头,人本文化是北京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

安全文化。经济发展是动态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风险都可能不期而遇。因此,一个健全的经济体系必须有可靠的化解风险的能力。而在各种防范风险的制度安排和技术措施中,就形成了人们都认同的安全文化。北京经济的安全文化,有着不同于企业、行业和产业的内容,既要考虑内部各方面的协调和均衡,还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保障文化。“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毛泽东主席在解放区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方针。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其作为一种文化始终深深地铭刻于政府各级干部心中。北京市委和北京人民政府的各经济主管部门,一直把保障供给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保障文化在北京的文化经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者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3JGA11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北京经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谁远谁近?
北京,北京
经济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