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视野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

2019-09-27 13:35黄浩
中国市场 2019年27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互动

黄浩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最终解决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既表现为城市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互动,也表现为用人单位和城市社区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互动。

[关键词]互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7.029 互动是社会成员间通过交往而导致彼此在行为上促进或促退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强调成员间直接交往的相互性和积极反应的主动性,既离不开人际交往,又不限于信息的交往过程,而是通过交往达到彼此心理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促动,它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1]

社会系统强调系统之间或系统内各部门之间的互动性。双方在互动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对方。所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除了自身努力,还需要城市社会的努力,它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积极互动的结果。如果城市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持限制和排斥的态度,仍然把新生代农民工看作“外来人口”或“民工”,那么,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仍将处于疏离状态,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也就不可能实现。因而,必须消除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接纳这一新兴城市群体,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1 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互动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由于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差异,导致他们在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彼此间交流与沟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所以,为他们的接触、交流与理解创造更多的机会显得非常必要。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频繁,彼此间的信任程度相对会更高,情感的联结也会更紧密。城市社会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频繁互动,将有助于彼此更好地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进而积累和传达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及相互认同的情感,避免社会冲突的发生,从而保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互动也体现了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尊重和关怀,只要不夹杂着偏见和歧视,一方面会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城市作为参照群体,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调节自己的言行。美国早期著名的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个体的自我认知是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所以城市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客观评价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正确认识自己,进而调整自己的言行,与城市社会实现同构;另一方面会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产生喜爱、依恋之情,增强城市意识。尤其是目前我国的户籍成为一种异化力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障碍时,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两者互动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凸显出来。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认为农民与城市接触的经验“也许能成为促进现代化的学校”。[2]这种接触的经验也会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用人单位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互动

个体一旦进入职场,其交往范围将随之扩大,而以职业为核心形成的社群是职场人最基本的生存空间,由此形成的种种人际关系也成为职场人最普遍最活跃的关系。在职场中,个体通过与同事和领导的交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获取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明确职业规范和提升职业道德,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价值和扩展其生存意义。

在我国的城市社会,“单位”是员工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新生代农民工一旦进入单位,与同事和领导的交往行为就会产生,所以,用人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发展最必需的受教育权利,支持并方便本单位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营造文化氛围,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教育中心”“新生代农民工学校”等,活跃其文化生活,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格,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宿感,进而增强企业凝聚力。

3 城市社区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互动

随着我国城市社区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城市社区发展的日益完善,民众对社区的依存性越来越强。城市社区具有良好的社区文化和精神风貌,所以,城市社区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吸纳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兴市民”群体,利用城市的公共文体设施,如图书馆、公共报栏等,甚至专门开设一些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图书馆、资料室,提高其文化素养;举办一些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讲座,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城市,更快地适应城市和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组织一些社区范围内的联谊活动、聚会等,增进新生代农民工与社区的情感联结,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居住社区的归宿感。通过这一活动,还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扩展人际交往圈子,增加其社会资本存量。通过各种文化、娱乐和教育活动,活跃其业余生活,使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市民”在休息娱乐中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在健康的精神享受中接受教育。城市社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开放所体现的城市的文化包容和人文关怀,使互助、互爱的社区服务精神渗透到新生代农民工心中,有助于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区群体、城市社区环境的良性互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大大缩短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民到市民的心理转化过程。

结构功能主义大师T.帕森斯把社会分化看成是社会系统适应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如果说分化就是要产生一种均衡的、进化程度更高的系统,那么每一个新近分化出来的子结构……在实施自己基本功能的适应性能力方面,就必然已经是有所增强”。[3]即分化能够促使系统的整合水平提高,而分化出来的社会各个单元由于其自给自足的程度降低,所以,他们必须相互交换,通过相互交换并且提升能力,外群体逐渐获取社会成员的资格。在此基础上,社会承认和肯定新分化出来的单元,并使其在价值存在方面获得合法性。根据帕森斯的观点,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增强其包容性,使外群体成员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才能促使一个社会系统达至整合、进化程度更高的状态。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其城市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城市社会对他们的“容纳”。容纳的当务之急是给新生代农民工“正名”,给他们一个符合其职业角色的身份及相应的权利。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社会制度改革和观念转变。制度改革就是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會受到的先天性排斥制度进行改革,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跟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城市资源和条件,获得城市居民身份,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这些制度改革包括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培训制度改革、公正开放的市场竞争规则、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以及完善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的制定,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可以跟城市居民获取同样的身份和发展机会,可以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社会歧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和行为,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环境,使新生代农民工解除心理芥蒂。在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弘扬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贡献和积极作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地位和存在价值,增强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人际互动,进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标签的揭落及其内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41.

[2][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顾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15.

[3] PARSONS T.Evolutionary university is in societ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4(29):339-357.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互动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与第一代的比较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