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发展贵在守正出新

2019-09-27 11:09黄新炎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外国文学外语教学

王守仁,男,1955年1月生,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2007—)、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2011—2015)、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副组长(2002—2006)、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06—2017)。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后考取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英语界著名学者范存忠先生。1984年赴英国留学, 198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在南京大学任教至今。出版Theatre of the Mind(Macmillan)、《性别·种族·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国文学批评史》(南京大学出版社)、《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译林出版社)等著作,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并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科学研究项目。主持的教改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和二等奖(1997,2005),是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有功个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2014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

黄新炎:王老师好!您从1991起担任南京大学外文系英文教研室主任,历任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外国语学院院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担任过两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最近十多年来,无论是指导全国大学外语教学,还是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您都有着丰硕的成果。首先请您谈谈这两项工作在您的人生中的地位和影响。

王守仁:1983年我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1984年赴英国读书,读硕士和博士,都是从事文学研究,这奠定了我的学术基础,应该说比较厚实。因为在大学里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必然要关注学科发展,关心中国英语教育,我也写了一些宏观性的文章,引起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重视。我对英语专业教学比较熟悉,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指委英语组担任过副组长。对于大学外语教学,我一开始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太多,因为担任了主任委员的工作,我看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其间遇到很多问题,逼着我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写出文章,提出建议,提供咨询。

我担任大学外语教指委主任委员的工作有十多年时间,于我更多是一种奉献一种服务,这项工作占去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因为每年都要作报告、写文章,写文章必须考虑周全,提出的观点要站得住脚,经得起推敲,这样就促使我多读书多思考,也挤占了我本来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的时间。2018年我已经卸下主任委员一职。回头看,我认为这十多年的奉献非常值得。通过这项有意义的工作,我认识了很多从事大学外语教学和研究的老师及领导,带领教指委专家研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另外我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的工作也没有放松,我坚持研究和写作,每年都会有这方面的成果发表。2011年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获批正式立项。这个项目以战后现实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全球化视域下的当代外国文学、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为框架结构,从历史和审美的角度梳理不同时期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在观照历史的基础上,解读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将具体的作家和作品放到历史语境去考察,分析和描述文学的产生、流通、变化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复杂关系,综合立体地展示战后外国文学演变的历程,全面深入地探讨当代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共四卷,于2019年正式出版,這是我在外国文学研究道路上的新成果。

无论是做大学外语教学研究,还是做外国文学研究,我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立意在中国,价值在中国,研究成果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服务,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做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工作,以提高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总体水平为目标;研究外国文学,以促进我国文化建设为目标,所以两者是相通的。就个人的规划而言,我接下来将会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力争多出好的成果,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多做贡献。同时关注高校教师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外语教师发展。

黄新炎:外国文学研究和大学外语教学,应该是分属于两个领域,兼顾两头需要加倍付出。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和外国语学院分列两个系部。您认为大外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发展定位有没有差异?

王守仁:目前我国高校机构设置中,大学外语部和外国语学院有的分开,有的外国语学院包含了大学外语部。分有分的好处,合有合的便利。这要看各个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内部管理机制。对每一个个体而言,我认为不管是在大学外语部教书,还是在英语系教书,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方向,形成自己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聚焦。

我现在在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教师发展涉及到专业发展、教学发展、个人发展、组织发展等几个维度,其中专业发展是关键。而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有6大领域:语言、文学、文化、翻译、国情、教育等。不管是在英语专业还是在大学外语部,你一定要在这些领域里选择一个作为你的专业方向,找到归属,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支撑你的教学生涯。在哪个部门工作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你有没有在这个领域里学以致用,研以致用。譬如你在大学外语部教书,可以研究二语习得,研究应用语言学,把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口语怎么教更好?听力怎么教更受学生欢迎?怎么样提高教学效率?再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各种课程都遇到了“互联网+”这个时代命题。怎么加?什么时候加?加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文学研究也很重要,因为文学、文化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必定会得到应用。所以大外和英语专业不是泾渭分明的关系,关键是教师要有发展意识,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路径。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有的老师科研做得非常好,在国外期刊发表学术文章,而英语系有些老师发展一般,有些职称也上不去,关键在于教师个人。

黄新炎:王老师外语专业和大外教学研究硕果累累,又有一个非常和睦幸福的家庭,特别关爱下一代。作为青年外语教师如何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王守仁:我觉得家庭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古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自己要修身,其次要把家庭建设好。青年教师应如何处理家庭、事业的关系?我认为两者不是对立关系,事业做好了,家庭肯定受影响?不是这样的。家庭和事业可以双丰收。高校外语学科的一个特点是年轻女教师多,她们有家庭、有家务、要养育孩子,女教师承担了多种社会角色,也有很多的社会期待——中国传统女性的角色期待,我觉得都是可以理解的。关键一点,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前面提到教师发展有四个维度:专业发展、教学发展、个人发展、组织发展。一定要树立个人发展的意识。读书、成家、进修、教学、科研一定要有自觉意识,要善于分析各种各样的形势,然后确定好自己各个阶段的目标定位:在某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轻重缓急要排序。青年女教师有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可能是生孩子和养孩子,应该是以家庭和孩子为主,但也不意味着一定把其他都放弃,我觉得两者可以兼顾。当然有一种女性完全是以事业为重的,如北外的文秋芳教授。文老师以前在南大工作,我是外国语学院院长,她是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我们在一起工作好几年。她完全是事业型的,她也许比我更加一心扑在工作上,成果丰硕。也有老师对我说,我要享受生活,过舒服的日子,把全部时间精力用于工作和研究太苦,我做不到。其实,真正投入到工作和研究,进入到一种状态后就不会觉得苦,而是发现乐在其中,有很多回报,有很多快乐。我们是可以做到以工作为乐的,这是一种发展路子。还有一种路子,看一下周边有很多老师,生活和家庭非常好,学问也做得很好。我曾经有一个博士生,读博没多久就怀孕了。我认为这种情况下学位可以先放一放,孩子是最重要的,赶快回去保胎,把孩子健康地生下来,孩子健康太重要了。生下孩子后,我的这位博士生休息了两个月就开始写论文,三年把博士论文写出来了,孩子也健康成长。所以说两者之间并不对立。根据人生不同阶段做好规划,最主要的是要有个人发展意识。

黄新炎:当前,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成为时代的主题。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时代的特征发展自己?

王守仁:关于技术和教学的关系,有一点必须明确,技术永远是辅助手段。在新世纪头10年,教育部倡导建立网络环境下基于课堂和基于计算机的教学模式,当时有一些老师误解为以后计算机要替代教师。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教师要使用技术,善用技术,但是主体是教师,不是技术。当然,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很多科技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应该拥抱新技术,你不拥抱这些新技术,有可能比学生还落后。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时代的前列,这样才能称职。现在有的学校没收学生的手机,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学生用手机,教师要因势利导,把手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比如南京大学开发的“课立方”教学支持系统设计了通过手机在课堂上和学生充分进行互动的功能,如抢答题就可以让学生在手机上操作。但是技术肯定不是目的,技术是支撑,技术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我们也发现,有时候使用了新技术手段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如传统课堂的好。比如说翻转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什么呢?因为课前教师和学生投入的时间过多,学生和教师都有抱怨。一门课程有多少内容要“翻”,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另外,翻转课堂哪些在课外完成,哪些在课堂操作,是很有讲究的,它不是简单的预习。在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上,理想的状况是信息技术提升教师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借助科技手段,使学生的课外学习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最终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现在技术已经泛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青年教师一定要有这个意识,用好现代技术

手段。

黄新炎:社会和学校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对教学有为的青年老师进行奖励和引导?

王守仁:高校评价体系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原因比较复杂。现在有所改观,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政府和学校设立各种教学奖项,体现了政府和学校对我们在教学方面投入的重视。作为个体,我们肯定不是为了得奖才去工作。我们从事的工作是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站在这个高度去做,你做好了,就能获得回报。就像出版社,如果只追求经济效益,只想着赚钱,这个出版社不一定能够办得好。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出版社就会慢慢地获得良好的社会声望,好的声誉会带来很好的经济回报。教学也是这样。首先你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工作,让学生满意,学校满意,多做出成绩,让学校和他人认可你,形成自己的口碑和声望,那么各种奖励和荣誉也会不期而至。总体而言,我觉得年轻老师还是要多投入,多奉献,坚信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高效率的社会,付出总有回报。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按照习总书记“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肯定也会更多向教师倾斜,教师待遇也会不断改善和提高,使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黄新炎:今天,中国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青年外语教师如何奠定自己的学术基准点?

王守仁:我的导师是范存忠先生,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中国文化对启蒙时期的英国的影响。在20个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处于积贫积弱的历史阶段,范先生就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以此提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民族自信心。20世紀30年代他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中国。那时候博士是非常罕见的。我了解到整个民国期间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自己培养的博士。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校才开始培养博士。所以,在那个时代范存忠先生的学术地位非常高。他的博士论文《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主要论证中国的园林、中国的戏剧和小说、中国的思想在英国、在欧洲、在整个西方世界的接受和影响力。他的这种意识不仅在当时领先,今天依然散发着光芒。外语教师相当多的时间都是学习外语,学习国外的科技和文化。实际上应该通过语言文字的桥梁推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升中国对外影响力。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这个时期了。潘文国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正处于“两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须调整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格局。过去强调学习西方,现在应该是把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传播出去。在“走出去”方面,外语教学和研究尤其要先行一步。中国学者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都是从学习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理论起步的。但是现在不能满足于光是学习已经不够了,我们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才能真正做出一些有影响的成绩出来。我前面提到外语教师的6个专业领域,即语言、文学、文化、翻译、国情、教育,这6个领域均可以与中国发生关联。我们对中国要素,如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中国资源、中国智慧等要有自觉。总体而言是要有中国视野,是在中国视域下进行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这是广大外语教师的学术和事业基准点。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建第二个哈佛,第二个牛津,我们要建第一个清华,建第一个北大,建第一个南大,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青年外语教师要尽可能结合中国的国情做研究,充分利用中国资源,坚定文化自信。这样把东西方结合起来做研究,就可以做出不同凡响、具有原创性的成果。

黄新炎:您继承了前辈的教学和科研理念,您现在也是桃李满天下,青年外语教师在师道上应该如何传承与创新?

王守仁: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纪念许国璋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作了一个发言提出了四个字:守正出新。外语教育中我们一些好的传统要坚守。有的人把我们的传统,把我们过去的都否定了,始终觉得今是昨非,用今天否定昨天,这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尊重好传统,善于发现师辈的优秀传统并继承下来,但是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老先生那一代人的学术成果上,他们那个时代毕竟有局限性。不要轻易地否定过去,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要创新,守正出新。我在南京大学工作几十年了,南京大学是百年老校,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有深厚的传统。优秀的传统要坚持,但今天我们走进了新时代,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要敏感于新时代新变化,主动适合新时代的发展,不然可能就会落伍。

黄新炎:现在您出任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这是国家级的教师发展中心,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聚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发挥区域辐射作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对教师的发展提出很多建议和规划。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建设教师发展中心,青年教师如何从中获益?

王守仁:2018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时代高教40条”。第17条“提升教学能力”提出:“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培训、交流、工作坊等各种方式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是立足南大,就像我们做研究立足中国一样,主要为南大教学服务、为南大教师服务,从南大的实际出发,结合“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倡导研究型教学,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研究现实中制约教师发展的因素对症施策,为青年外语教师提供发展路径,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因为负责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我对外语教师的发展也特别关注,并进行思考,撰写了《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促进方式与途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2期)、《关于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若干思考》(《外语界》2018年第4期)等文章,提出要培养高素质外语教师队伍的观点,即这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在课程建设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中提升教师的外语教育技术能力。新時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很多青年教师压力很大,焦虑很多,大家既要面对校内各学科之间的竞争,还要面对校际之间外语学科的竞争。外语教师要自觉努力,采取实际行动,促进专业发展、教学发展、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外语教师创建组织发展的有利环境,切实为老师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题中应有之义。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活动,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效的组织发展能为教师个体发展搭建坚实的平台,而教师良好的个体发展作为构成要素反过来又促进组织环境建设,从而实现教师个体发展与外语学科发展的协调统一。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外语教学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omosexual Marriage Legislation in China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ThePatriarchalSocietyofChinatowninEataBowlofTea
ContrapuntalReadingofJaneEyreandWildSargassoSea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南昌大学章程引发“南大”简称之争
Triple Personality Theory from Freud:An Analysis of Jude Fawley in Jude the Obsc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