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19-09-28 03:11韦佳
求学·文科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引力波清华大学成员

韦佳

2018年10月29日,中國首颗由大学生设计的专门探测引力波的人造试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卫星设计团队创始人、清华大学2017级工物系-中物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温家星,还因此获得了“2018年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的称号。

2017年8月,两颗寿命将尽的中子星并合所产生的引力波首次被人类捕捉,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的温家星了解到这个信息后兴奋不已。在一场与导师的饭局上,温家星燃起了向太空发射卫星捕捉引力波的梦想火苗,这个大胆的想法得到了导师的支持和指点。而这些都成为他组建卫星设计团队的契机。

温家星将这个“造星”计划命名为“天格”计划,寓意为“天道酬勤,格物致知”。

温家星的“造星”之路是坎坷的,虽然当时的科学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制造试验卫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他首先在校内召集了一批和他一样胸怀宇宙的天文爱好者组成团队,并且根据各位成员所属的不同专业,将团队细分成科学组、载荷组和卫星组。接着,他又联合其他高校的团队,打算共同合作制造卫星。温家星的智慧在于自知与自信,他知道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天格”计划的,只有联合志同道合之友,才能将这条路走下去。

原本只是大学生科创项目的“天格”计划,引起了我国首家微小卫星服务商天仪研究院的注意,他们迅速与清华大学达成了合作关系,改变了以往由科研单位包揽卫星设计、制作、发射一条龙的程序,由清华大学单独承担科研任务,天仪研究院负责余下项目,这样就省下了大量人力与资金成本。“天格”计划就这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高校科研项目。

制造卫星所运用到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团队成员在大二、大三学到的物理知识。由于“天格”计划团队的成员们白天要上课,只能挤出晚上的时间来进行卫星的设计和组装。有时,尽管设计图绘制得非常完美,但因实际使用的材料限制和实际测试存在误差而不得不废弃。他们就这样不停地学习实践,相信科学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天道酬勤”的格言。

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不止有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还有来自旁人施加的压力。“发射卫星是国家的事儿,大学生一边歇着去吧。”某位评委的这一句话一直刻在温家星的心里。

即使这些嘲笑的话语不绝于耳,“天格”计划团队的成员们在面对质疑和轻视时,仍然鼓起勇气,在探索宇宙的路上扬帆起航,打破固有偏见,敢为天下先。

或许很多老前辈都不相信现在的年轻人能吃苦、沉得下心来做科研,而“天格”计划的成员们凭着深厚的学识功底、对天文的热情和对民族的责任感,硬是将“科研”这张板凳坐稳了。

在不舍昼夜的努力下,他们攻坚克难,终于赶在合同期内制作出了卫星——这不仅是中国大学生梦想的结晶,也是商业航空推进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这颗卫星的发射,只是“天格”计划的第一步,这些青年们迈向宇宙的路程仍然十分漫长。为了能够减少大气层、地球遮挡对探测的干扰,“天格”计划团队预计将发射二十四颗卫星,构建一个卫星网,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五年到十年的时间。

虽然前路漫漫,但是他们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猜你喜欢
引力波清华大学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发现引力波
新春“引力波”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