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司他丁对危重症患儿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9-09-28 13:49李岳谦孙慧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5期
关键词:乌司他丁凝血功能

李岳谦 孙慧

【摘要】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对达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标准的危重症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165例DIC的危重症患儿, 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治疗组(83例)与对照组(82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乌司他丁静脉滴注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疗效。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儿PLT、PT、APTT、TT、D-D、FIB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儿PLT、D-D、PT、APTT、TT、FIB均优于本组治疗前, 且治疗组患儿PLT、D-D、FIB、PT、APTT、TT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痊愈46例, 好转20例, 无效17例, 总有效率为79.5%;对照组治疗痊愈36例, 好转16例, 无效30例, 总有效率为63.4%;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的使用可改善发生DIC的危重症患儿的凝血功能,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乌司他丁可对内源性凝血途径产生影响有关。

【关键词】 乌司他丁;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症患儿;凝血功能;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5.052

凝血功能异常是PICU患儿多种常见危重疾病的严重并发症, DIC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机体凝血与抗凝血过程平衡的复杂病理过程, 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和预后。本研究就乌司他丁调节发生DIC的危重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讨论,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本科收治的165例PICU内诊断为DIC的危重症患儿, 所有患儿年龄29 d~12岁, 平均年龄(1.2±3.6)岁;均符合2007年6月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制定的DIC诊断及治疗标准指南中DIC诊断与治疗评分≥5分的标准, 可确诊为DIC[1]。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治疗组(2017年1~12月收治, 83例)与对照组(2016年3~12月收治, 82例)。治疗组男40例, 女43例;年龄29 d~1岁25例, 2~5岁30例, >5岁28例;原发病:重症肺炎31例, 脓毒症22例, 病毒性脑炎16例, 农药中毒2例, 烧伤5例, 感染性腹泻7例。对照组男38例, 女44例;年龄29 d~1岁30例, 2~5岁33例, >5岁19例;原发病:重症肺炎33例, 脓毒症25例, 病毒性脑炎12例, 烧伤6例, 蜂蛰伤2例, 感染性腹泻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 针对患儿原发病给予治疗, 常规使用抗生素, 补充新鲜冰冻血浆, 同时给予改善微循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静脉滴注, 10000~20000 U/(kg·d)。两组患儿均治疗7 d。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凝血指标(PLT、PT、APTT、TT、D-D、FIB)水平及療效。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休克脏器功能不全等症状缓解;低血压等症状与体征好转;PLT、FIB含量以及其他凝血功能恢复正常;②好转:满足3项痊愈标准中1~2项;③无效:经治疗, DIC症状及实验室化验结果无好转, 病情恶化, 甚至患儿死亡。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儿PLT、PT、APTT、TT、D-D、FIB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儿PLT、D-D、PT、APTT、TT、FIB均优于本组治疗前, 且治疗组患儿PLT、D-D、PT、APTT、TT、FIB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痊愈46例, 好转20例, 无效17例, 总有效率为79.5%;对照组治疗痊愈36例, 好转16例, 无效30例, 总有效率为63.4%;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DIC是一种获得性凝血紊乱综合征, 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动态病理过程。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病因复杂多样, 其中主要因素是凝血酶、凝血因子的减少以及纤溶亢进等[2]。当人体受到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时, 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 血液的凝血活性增高, 在微循环内发生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沉积, 形成播散性微血栓。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化, 血循环内出现了促动和激活凝血的过程, 凝血酶分泌过多, 血小板对凝血因子反应的活化, 促进凝血反应, 破坏了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患儿PLT、PT、APTT、TT、D-D、FIB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儿PLT、D-D、PT、APTT、TT、FIB均优于本组治疗前, 且治疗组患儿PLT、D-D、FIB、PT、APTT、TT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乌司他丁可改善各项指标水平, 并缓解FIB的恶化情况, 同时说明乌司他丁是通过对内源性凝血途径产生影响而起效, 肯定了乌司他丁对发生DIC的危重症患儿改善凝血紊乱的治疗作用。另外, 相关研究发现, 乌司他丁还有可能通过抑制血浆中的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 进而改善凝血功能[3]。在肯定乌司他丁对DIC患儿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的同时, 相关临床结果提示, 乌司他丁的使用偶可见白细胞减少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且偶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随着乌司他丁在国内的广泛使用, 其副作用的产生原理及其作用机制将会进一步明确。

综上所述, 乌司他丁的使用可改善发生DIC的危重症患儿的凝血功能,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乌司他丁可对内源性凝血途径产生影响有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2, 33(11):978-979.

[2] Tanaka K, Takao M, Yada I, et al. Alterations in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 during open heart surgery.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Anesthesia, 1989, 3(2):181-188.

[3] Spiess BD . Treating Heparin Resistance With Antithrombin or Fresh Frozen Plasma.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2008, 85(6):2153-2160.

猜你喜欢
乌司他丁凝血功能
乌司他丁对急腹症患者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乌司他丁与血必净联用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效果观察
乌司他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乌司他丁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术中应用乌司他丁治疗对食管癌患者的影响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