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字当头,真意自现

2019-09-28 02:46朱思彤
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将书博览群书错失

朱思彤

“博览”还是“熟读”?这是一个问题。在争论不休中,我纠结良久,最终站到了“熟读”的阵营。

“为什么啊?”肯定会有人这样问。原本“博览”和“熟读”各有优势,孰优孰劣,极难评判。以“博览”来讲,古人常言“博览群书”,意思是要广泛地阅读书籍——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还可以拓展眼界,提升自身境界;而“熟读”,要用心反复研读,“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反复的阅读和细细咀嚼下如挖掘宝藏般去深入挖掘书中精髓,与作者的灵魂面对面交谈,自然而然得以领略文章精髓。既如此,我为何坚持在读书中应选“熟读”而非“博览”呢?

好的书籍如同沙砾中的金子,深藏于密林的宝藏,美味的菜肴,非经反复磨洗,细细咀嚼而不能得其三昧。初读时,可能没什么发现或偶然间窥得一个小角——这自然并非它的精髓。当你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去阅读,你才能一点点地去发掘它的美好,玩味它的核心所在。以我个人阅读经历而言,初读《追风筝的人》,只觉得剧情不错,异域风俗奇异,为哈桑惋惜,仅此而已。之后,一次偶然,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我不再只沉迷于剧情,却深深地感受到了饱经战乱,被旧的社会习俗迫害的阿富汗人民的伤痛,内心为书中人物的灵魂而悲鸣,尤其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令我落下了久违的眼泪,滴落在满是墨香的书页上。若非再次阅读,我或许只会觉得这是一本情节不错的书,然后将其置之脑后。我一时兴起,发掘了这书中所藏的更深刻的情感。生活中,若我们只是狼吞虎咽般将书一口吞下去,读一遍又换一本读,极可能会错失一本好书。这就好比牛嚼牡丹,白白糟蹋了上好的花却食之无味!在阅读中,好的书籍值得我们去反复揣摩字句,细细咀嚼,“熟读”会是更正确的阅读方式。

当下社会,人心多浮躁。沉不下心去读书,“快餐式”的书籍,“快餐式”的阅读大行其道。通常人们总是因种种外在原因去读书,只是看个大概,便急不可耐地去寻找下一本热门书。可以不夸张地说,当下所谓的“博览”,其实多半是披着“博览”外衣而在阅读的表面做些功夫罢了。这里只有“博”和“览”,并非“博览群书”。这种泛读造就了对什么都好似能说上一两句,可惜只是皮毛,深入一些便“可以问度娘”,一副高深莫测样。还有人打着陶渊明的旗号,“好读书,不求甚解”,何必一字一句去揣摩?可惜他忘了陶渊明肚中的书,那是熟读了多少年的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讲的是一种理想的读书境界,既要有“万卷”,还需要卷卷读“破”,这需要下何等的功夫!“博览”需要熟读为基础,只是泛读而不深入,那是竹篮打水,得不偿失。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书籍出现在人类历史长河,织成一条泛着点点星光的绸带;而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吃透一门已属不易,有些人穷尽一生也只窥得冰山一角罢了。

在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拿起书时,请牢记——贪多反而嚼不烂,不如专攻一门。

老师点评

议论阅读,大家总倾向于融“博览”与“熟读”于一体,既有高度,又不失偏颇,这自然是极为聪明的一种论说选择。但本文却剑走偏锋,“我纠结良久,最终站到了‘熟读的阵营”,颇出人意料之外,也极具风险。幸好,作者能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若我们只是狼吞虎咽般将书一口吞下去,讀一遍又换一本读,极可能会错失一本好书。”这种熟读相较于“快餐式”的博览,自然更具意义。更难得的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陶渊明肚里不知深藏多年的积累,把阅读的真意分析得很是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指导老师:朱 伟)

猜你喜欢
将书博览群书错失
无题
“错失恐惧”那些事儿
我不能欺骗自己的良心
骑虎难下
寻找400位400字美文高手
寻找400位400字美文高手
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欠一杯不醉
好词聚焦
留给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