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需要的笔墨和意境

2019-09-28 03:41李昌
艺术大观 2019年12期
关键词:黄宾虹笔法时代性

摘要:人物画在中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其中技法上的破墨和泼墨得以在宋代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梁楷”等人最为代表,在过去的朝代中,多以描绘客观物质为本,而将用线的基础上以“墨”的黑白元素加入,扩大了线造型的张力,强调以“意”作为画面的立体,自由和随机的表达,靠着用笔的轻重转向,缓急舒张,墨的焦浓重淡,来展现不同的情感。

关键词:意;五笔七墨;时代性

一、什么是笔墨

中国画的“笔墨”理论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在传统的绘画上“立意”则是将思想层面上的“意”显现出来,唐代的张彦远提出了绘画不是为了单纯的表述事物本身,而是描绘心中所想,并与之客观相结合“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是指画中的气节和客观所描绘的事物皆源于“意”。“意”与“法”的审美意识与情感表述聚于“意”,立于意,思于心,得其真,是强调意思的主导作用“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则都是指画家的主观情思。其实,意的本源是自然;现实,但意的产生则是靠生活,客观物象对情感的刺激和心对客观物象的感受,以致情景相撞,情景交融来完成的。

中国写意人物画抛弃了一定的造型、明暗调子、色彩因素等等,而直接选取对象的本质特征,这就是写其意,形象的本质特征就是其特殊的结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属性,结构特征是形象固有的,它不会随光线条件,色彩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写意人物画是在追求一种丰富,是笔墨自身的审美价值的丰富,中国写意人物画是在用笔墨造型的同时又在追求用笔用墨的主观能动性,使笔墨本身能成为情绪的载体,与画面内容反映的情感追求并重,画面不仅反映内容的美,还要又反应方式的笔墨美,笔墨是写意人物画的灵魂。

二、笔墨变化的产生

笔墨是关于点、线、面元素的集合,是中国画表达的语言承载着,也是中国画精神所体现的核心,在黄宾虹画学中,画品自下而上分三个等级,分别是:“有虚有实”,“将变未变”;“实而能虚”,“虚而能实”,“变有未极”;“无实而非虚,无虚而非实”,“虚空粉碎,极尽变化之事”。莫不是以笔墨分优劣的。他的笔墨观主要体现在众所周知的“五笔七墨”中。所谓“五笔”,即“平、留、圆、重、变”五法;所谓“七墨”,即‘浓、淡、破、泼、焦、宿、溃七法。在黄宾虹笔墨观中,“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笔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笔”中的前四法纯系从传统书法学拈来加以阐发的。中国画中关于点、线、面的学问全部囊括在里面了。黄宾虹在《画学臆谈》中说:“中锋之说,不必纯取把笔端正,要使笔尖锋芒八面生出,有藏有露,藏者为中,露者为侧,皆是用笔,则落笔圆浑自然,不为板滞。”主张用笔不可有弱笔,贵乎有力。在著作与书信中,黄宾虹一再强调笔力的重要性:“气关笔力,韵由墨生;笔有力而后能用墨,墨可有韵,有气韵而后生动;有笔力然后可观水墨之干湿浓淡,以笔法之强,能使墨法变化从心;青绿用笔亦贵乎有力。诸如一点之中有锋、有腰、有根,一点墨中有干湿互用之笔;有分明而融洽,含刚劲而婀娜;从火车远观似缓近观急速悟用笔:静字诀;用笔似刀的‘辣字诀;悟自行车泥淖的转笔法;不工者,工之极;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都呈现一派造化在手的恢弘气象。

“七墨所归纳的墨法,如同笔法探索一样,阐述充满了新的立意。从“浓、干、黑、淡、湿、白”到“七墨”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七种墨法的归结给技法带来了更多样的变化。如溃墨法——黄宾虹晚期的作品中使用得得心应手,便不在《画法要旨》“七墨”之列。诸如对“七墨”中“有青绿色之宝光”效果的宿墨法,浓淡墨之间运以渴笔产生“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效果的焦墨法的阐发,都突破了前贤之说。然而,“墨法贵在淋漓而不臃肿”却是他最重大的收获。墨法所贵的“淋漓”在水。水墨神化,其妙在水。用笔用墨的阐发构筑成黄宾虹画学思想最精彩最显眼的组成部分。这对当代的写意人物画现代理念的“笔墨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笔墨画的发展

现代写意人物画的发展从“徐蔣”体系开始,这一时间虽短,但对后面的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笔墨造型的创新、语言、意境、情感、时代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新的转变下的中国,西方的绘画大大传入,以及旧社会制度的腐朽,使中国传统艺术遭受严重挑战。

而当下的中国画发展中,画感是更佳需要贴近时代性,如何让中国画的笔墨紧密地和时代融合联系在一起,这一问题还需要种种不停的探索。笔墨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要素,其发展成为时代性的重要趋势,而这种时代性的展现并非是无条件的,需要进入在一定的条件、基础和个人情感之上。中国人物画笔墨不仅仅是传统的,它还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艺术,融会贯通丰富和拓展笔墨时代的意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画的语言》.中国精品文库网.

[2]《浅析中国人物画的现代语言》.文库网.

[3]杨亚男.中国画的笔墨与笔墨精神[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0):105-107.

作者简介:李昌,西安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黄宾虹笔法时代性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品读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论笔法势的作用
一锤子凿不出一口井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黄宾虹的佳作
黄宾虹的佳作
中国共产党党员质量标准演进研究
《左传》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