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结膜瓣移植术中不同位置取瓣与瓣是否游离的效果观察

2019-10-01 14:44冯丽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3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

冯丽华

【摘要】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自身结膜瓣移植术中取瓣位置不同与瓣是否游离对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60例翼状胬肉静止期患者, 根据术中取结膜瓣的位置不同与瓣是否游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胬肉切除术+自身颞下方球游离结膜瓣移植术, 观察组患者采用胬肉切除术+自身鼻下方带蒂球结膜瓣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结膜瓣充血、水肿、缺血、脱落、干眼情况, 角膜恢复时间, 术后畏光、流泪及复发、巩膜溶解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畏光、流泪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结膜瓣水肿发生率为10.0%, 低于对照组的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结膜瓣水肿均为轻度, 对照组患者均为中度。观察组患者结膜瓣缺血、脱落发生率为0, 低于对照组的1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角膜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内, 两组患者复发、巩膜溶解、干眼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翼状胬肉患者, 应依据患者的眼球、胬肉位置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手术时应避免上述两种术式容易出现的游离移植瓣正反颠倒、移植瓣与巩膜不够服帖、结膜瓣缺血、脱落的情况以及选择带蒂结膜瓣时会出现张力过大、缝合伤口容易裂开的情况, 以达到最佳的手术愈后效果,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恢复时间, 有效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 翼状胬肉;自身结膜瓣移植;游离结膜瓣;带蒂;术后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3.038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且常见的疾病[1]。它是一种纤维状血管样组织, 与结膜相连并生长入角膜表面[2]。该疾病的确切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但它通常被认为是双眼受外部刺激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因为其形状类似于昆虫的翅膀, 故名为翼状胬肉。其发病可能与环境有关, 如紫外线照射、气候干燥。因此, 在户外劳动者中更为常见, 渔民和农民的发病率最高, 這可能与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如阳光、风尘和烟雾。翼状胬肉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双眼及鼻侧[5]。它通常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异物感, 当病变靠近角膜的瞳孔时, 易引起角膜散光或覆盖瞳孔区域并影响视力。翼状胬肉肥厚隆起, 呈三角形, 尖端伸向角膜, 尖端为头部, 角膜缘处为颈部, 球结膜上是体部。进展期胬肉充血肥厚, 静止期胬肉灰白, 膜状, 较薄。本文观察翼状胬肉切除结膜瓣移植术中不同位置取瓣与瓣是否游离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

60例翼状胬肉静止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60~70岁。对所有患者进行经眼部视力检查、眼球检查、眼位检查、眼底检查、屈光间质等相关检查, 符合中国医学协会分支制定的《翼状胬肉眼科诊断分类标准》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假性胬肉、睑球粘连患者, 均选择在静止期进行手术, 患者胬肉组织均生长在鼻侧。将患者根据术中取结膜瓣的位置不同与瓣是否游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胬肉切除术+自身颞下方球游离结膜瓣移植术, 观察组患者采用胬肉切除术+自身鼻下方带蒂球结膜瓣移植术。手术方法:翼状胬肉头部前的角膜上皮开始分离出胬肉头和胬肉体, 深度可达到前弹力层, 予完整分离增生组织以使角膜和巩膜的病变组织完全剥离, 使透明的角膜暴露出来, 然后对巩膜暴露区血管相对扩张、肥大稍微点状烧灼止血, 留3~4 mm的巩膜裸露区。术前均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3 d, q.i.d., 术中10-0尼龙缝线缝合结膜瓣, 深度达浅层巩膜, 手术当天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并加压包扎1 d, 术后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术眼, 术后第7~10天拆线。随访3个月。

1. 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于术后第2天拆除加压纱布后裂隙灯下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结膜瓣充血、水肿、缺血、脱落、干眼情况, 角膜恢复时间, 术后畏光、流泪及复发、巩膜溶解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3 d内均出现流泪、畏光等不适症状, 但逐渐减轻, 两组患者术后畏光、流泪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结膜移植瓣出现了充血、水肿, 且术后7~10 d充血、水肿逐渐消失;观察组患者结膜瓣水肿发生率为10.0%, 低于对照组的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结膜瓣水肿均为轻度, 对照组患者均为中度。观察组患者结膜瓣缺血、脱落发生率为0, 低于对照组的1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均于术后第5天发现结膜瓣缺血, 呈苍白色, 最后结膜瓣脱落, 观察组患者未见结膜瓣缺血和脱落情况, 考虑带蒂结膜瓣血运较游离结膜瓣好。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恢复时间均为3~5 d, 两组患者角膜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均未出现角膜炎。术后3个月内, 两组患者复发、巩膜溶解、干眼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 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 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并随着胬肉组织增大, 反复出现眼睛发红、干燥、异物感等不适来就诊[3]。进展期充血肥厚, 临床上主要局部滴眼药水去除充血, 缓解眼红、异物感不适, 但风沙刺激后充血反复, 该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在静止期通过手术切除翼状胬肉[4]。如果只去除翼状胬肉, 会有30%左右的患者出现复发现象, 复发率较高[5]。

目前临床上根据翼状胬肉的类型(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分期、程度、部位及角膜缘状态的不同选择不同手术方式, 各有利弊, 具体如下:①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适合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大, 或接近瞳孔边缘威胁视功能, 或影响白内障时角膜切口或手术后刺激翼状胬肉[6], 影响患者的美观。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 手术时间较短, 但术后容易复发。②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适用于翼状胬肉较大、肥厚、生長较快, 或结膜切除术较多的结膜丢失。该手术相对复杂, 存在一定难度, 但手术效果较好, 复发率较低[7]。在手术过程中, 应防止结膜瓣反转, 结膜瓣应贴紧在巩膜表面, 以尽量减少结膜缺血和水肿。③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适用于胬肉较肥厚充血、生长较快患者。由于结膜的弹性和良好的顺应性, 该特征可用于分离与翼状胬肉切除区域相邻的球结膜, 并进行适当的解剖和转位以修复暴露的巩膜区域。这种方法不会导致结膜皮瓣反转, 血液供应良好。移植的结膜生长得更快, 水肿很轻, 缺血可能很少。此法不会出现结膜瓣被反转, 且血液供应好, 被移植的结膜生长愈合较快, 水肿轻, 缺血可能低。方法相对复杂, 缺点是游离结膜瓣分离不够充分, 结膜被牵拉移位时可能有一定张力, 容易撕裂, 并要求缝合伤口时应良好对位以免结膜伤口裂开。

综上所述, 对于翼状胬肉患者, 应依据患者的眼球、胬肉位置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手术时应避免上述两种术式容易出现的游离移植瓣正反颠倒、移植瓣与巩膜不够服帖、结膜瓣缺血、脱落的情况以及选择带蒂结膜瓣时会出现张力过大、缝合伤口容易裂开的情况, 以达到最佳的手术愈后效果,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缩短恢复时间, 有效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赖永绿. 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疗效观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23):46-47.

[2] 卢文娟, 傅瑶, 范先群. 角膜干细胞研究进展.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5):458-461.

[3] 王金华, 伍志琴, 苏凡凡, 等. 带角膜缘的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合并结膜囊肿. 国际眼科杂志, 2017, 17(6):1143-1146.

[4] 陶丽惠, 宋峰伟.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中两种缝合方式对术后角膜愈合及疼痛分析. 国际眼科杂志, 2017, 17(10):1960-1962.

[5] 许正华, 张小玲, 刘毅, 等. 绷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后的应用. 国际眼科杂志, 2017, 17(9):1786-1789.

[6] 许诺, 崔乙, 吴文捷, 等.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结膜瓣的宽与窄对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比较. 国际眼科杂志, 2017, 17(1):11-15.

[7] 沈秋, 杨卫华. 角膜绷带镜对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及疼痛的影响. 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15):131-134.

[收稿日期:2019-03-18]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
自体血联合热凝切口运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的临床观察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比较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等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角膜干细胞移植与单纯切除治疗翼状胬肉临床效果对照
翼状胬肉手术探讨
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宣教
三种不同术式切除翼状胬肉的临床对比观察
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联合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22例临床观察
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26例临床观察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