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与孕酮联合检测对先兆流产的监测意义

2019-10-01 14:44张慧蓉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3期
关键词:先兆流产孕酮二聚体

张慧蓉

【摘要】 目的 观察先兆流产孕妇及正常早孕孕妇静脉血中D-二聚体及孕酮的水平, 并依此探讨二者联合检测在先兆流产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80例正常早孕孕妇作为正常组, 另选取80例临床诊断为先兆流产的孕妇作为先兆流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D-二聚体及孕酮水平, 分析D-二聚体与孕酮的关系。结果 正常组D-二聚体水平(407.14±157.52)ng/ml明显低于先兆流产组的(1178.85±377.42)ng/ml, 孕酮水平(94.73±22.16)ng/ml明显高于先兆流产组的(33.52±13.14)ng/m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酮可以解释D-二聚体变化的43.9%, 剩余56.1%的信息需通过孕酮以外的其他因素来解释(调整R2=0.439)。D-二聚体与孕酮的线性关系显著(P<0.05)。结论 D-二聚体与孕酮的变化与先兆流产具有一定关联, 并且D-二聚体与孕酮在孕妇体内可能会相互影响。联合检测D-二聚体与孕酮水平对于临床监测先兆流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D-二聚体;孕酮;先兆流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3.007

Significanc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D-dimer and progesterone in monitoring threatened abortion   ZHANG Hui-rong. Zibo Wanjie Tumor Hospital, Zibo 25521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levels of D-dimer and progesterone in venous blood of threatened abortion pregnant women and normal early pregnant women, and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D-dimer and progesterone in the monitoring of threatened abortion. Methods   There were 80 normal early pregnant women as normal group, and 80 threatened abortion pregnant women as threatened abortion group. The levels of D-dimer and progesteron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dimer and progesterone was analyzed. Results   Normal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D-dimer as (407.14±157.52) ng/ml than (1178.85±377.42) ng/ml in threatened abortion group and obviously higher progesterone as (94.73±22.16) ng/ml than (33.52±13.14) ng/ml in threatened abortion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Progesterone can explain 43.9% of the D-dimer changes, and the remaining 56.1% information needs to be explained by factors other than progesterone (adjusted R2=0.439).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D-dimer and progesterone was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changes of D-dimer and progesterone are related to threatened abortion, and D-dimer and progesterone may interact in pregnant women.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D-dimer and progesterone levels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detection of threatened abortion, and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study.

【Key words】 D-dimer; Progesterone; Threatened abortion

先兆流產、自然流产的早期通常会有少量阴道出血。有相关研究发现, 凝血体系的变化会导致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 并且血液凝块可能造成胎盘血管病变以及胎盘形成受阻, 造成胚胎发育异常或缺氧, 出现不良妊娠[1]。D-二聚体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 属于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种降解产物, 临床中通常使用D-二聚体含量来判断人体内是否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孕酮又称黄体酮, 是支持妊娠必备的一种激素, 所以妊娠期孕妇进行孕酮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临床中常用孕酮含量检测来帮助预防习惯性流产和先兆流产。本文将通过对先兆流产孕妇和正常早孕孕妇体内D-二聚体及孕酮含量的检测, 分析二者的关系, 探讨其联合检测在先兆流产监测中的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本院孕前检查临床诊断为先兆流产的80孕妇作为先兆流产组, 另选同期80例正常早孕孕妇作为正常组。排除诊断为遗传病、凝血系统疾病及妊娠期综合征的孕妇。先兆流产组年龄20~34岁, 平均年龄(26.1±7.3)歲。正常组年龄21~34岁, 平均年龄(25.5±7.8)岁。两组孕妇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标本的采集

1. 2. 1. 1 D-二聚体检测标本采集 要求受试者未接受过肝素治疗, 采集静脉血液2.7 ml, 将血液采集到含有抗凝剂(109 mmol/L的枸橼酸钠, 血液与枸橼酸钠的比例为9︰1)的蓝色帽真空采血管内, 并立即颠倒混匀>8次, 避免血液凝集, 检测需在2 h内完成。

1. 2. 1. 2 孕酮检测标本采集 采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液

3 ml, 置于无菌促凝真空管内, 严重溶血或脂血的标本均会影响判定, 使结果不稳定, 试剂中出现颗粒和团块也会干扰结果分析, 有严重溶血和脂血的样本应剔除。

1. 2. 2 检测方法 D-二聚体的检测采用美国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公司出产的ACL 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 通过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孕酮的检测采用美国贝克曼化学发光仪DXI800及其原装进口配套试剂, 严格按照科室标准作业程序, 通过化学发光法进行测定。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D-二聚体及孕酮水平, 并分析D-二聚体与孕酮的关系。正常孕早期D-二聚体水平为 260~1040 ng/ml, 孕酮水平为32.6~139.9 ng/ml[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进行分析, 通过观察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及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值P判定关系。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D-二聚体及孕酮水平比较 正常组D-二聚体水平(407.14±157.52)ng/ml明显低于先兆流产组的(1178.85±377.42)ng/ml, 孕酮水平(94.73±22.16)ng/ml明显高于先兆流产组的(33.52±13.14)ng/m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D-二聚体与孕酮关系分析

2. 2. 1 判定系数解释 孕酮可以解释D-二聚体变化的43.9%, 剩余56.1%的信息需通过孕酮以外的其他因素来解释(调整R2=0.439)。见表2。

2. 2. 2 直线回归方差分析 D-二聚体与孕酮的线性关系显著(P<0.05), 可建立线性方程。见表3。

2. 2. 3 系数表分析 得到线性方程:Y=1398.722-9.347X+ei。变量正确, 该模型可用(P<0.05)。见表4。

3 讨论

3. 1 先兆流产的发病原因 先兆流产一般为妊娠28周前(多数在12周前, 处于早孕期)的孕妇先后出现小量阴道流血等流产迹象, 临床在盆腔检查中宫口闭合, 胎膜完整, 无孕囊排出, 子宫大小无异常。致使先兆流产的可能有以下几点:①胚胎方面:胚胎本质的异样可能是先兆流产的重要原由, 主要包括染色体数量及结构的异常等遗传要素;②母体方面:a.母体自身性疾病:如因感染、贫血等引起的慢性疾病及严重营养不良等症状;b.内分泌异常:如神经中枢、各种内分泌腺及生殖系统的功能失调引发的机体代谢失调等生理因素;c.免疫功能异常: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多是由于自身抗原、抗体所致);③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以及过量饮用咖啡、吸毒、药物滥用;④环境因素:接触有化学物质(甲醛、苯、铅)及长期工作于各种电离辐射环境等;⑤子宫缺陷:如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形态异常、子宫内膜受损等因素;⑥创伤:如外伤、手术创伤感染、性交过度等;⑦情绪创伤:包括过度恐惧、悲伤、愤怒等情绪波动和心理因素。

3. 2 D-二聚体监测先兆流产的机制 D-二聚体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所形成的一种可溶性的物质, 当在各种血栓疾病发生时和人体生理性高凝状态形成时其含量有显著增加[3]。而妊娠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 胎盘的正常稳定是妊娠完成的基础, 在胎盘形成的早期, 即早期妊娠时期, 在滋养层的侵入和纤维蛋白在蜕膜血管壁上的沉积中, D-二聚体对胎盘的形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胚胎的生长发育, 母体的凝血体系将会在胎盘激素和母体的神经内分泌体系的联合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转变[4]。还有研究认为, 人体内所具有的自身免疫抗体能刺激血液形成高凝状态从而使得先兆流产发生, 在临床上, 常通过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使胎盘中的血液抗凝, 从而改变了子宫内血管高凝状态, 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 此法安全可靠, 不被胎盘吸收, 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5]。此应用更加证实了血凝状态影响先兆流产的

机制。

3. 3 孕酮引发先兆流产的机制 血清中孕酮值过低与先兆流产紧密相关, 在临床上补充孕酮一直以来都是治疗先兆流产最常规的方法。有研究证明[6]孕酮不仅属于胎盘类固醇激素, 且属于内源性神经甾体, 除了对生殖系统起作用外, 还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发挥多种生理作用。大量科研研究显示孕酮能很好的保护神经系统[7, 8]。其主要是通过神经胶质细胞对脊髓的修复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发作和改善细胞损伤等发生作用[2]。作者在此大胆猜测早期孕妇可能会因为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异常等原因而导致孕酮消耗过多, 含量降低而引发先兆流产。当妊娠早期检测到孕妇体内孕酮下降时适当的外源性补充孕酮可达到保胎的作用。

3. 4 D-二聚体联合孕酮检测先兆流产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分析D-二聚体与孕酮分别在先兆流产孕妇体内的变化及其变化机制, 联想D-二聚体与孕酮的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其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据研究显示, 产妇的凝血体系将会在母体内胎盘激素及其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作用下发生明显的变化, 孕酮是维持早期妊娠稳定的唯一必需的甾体激素[9, 10], 血清孕酮水平随着孕周的增加逐渐增加。且孕酮又是神经调节类的内源性神经甾体激素[11], 其与凝血系统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内分泌失调时, 孕酮的降低可以刺激母体凝血系统的变化。孕酮在各种脑损伤疾病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神经系统性疾病亦是息息相关,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D-二聚体的增加与急性脑病变面积存在有很大关系[10]。在神经性调节过程中, 孕酮发挥着保护及营养的作用[12], 孕妇在早孕期时极度敏感, 其情绪及心理波动变化较大, 当母体因情绪或心理而导致神经过度紧张, 可能会激活母体凝血系统发生变化从而使得D-二聚体升高[13, 14]。与此同时, 孕酮作为神经甾体类激素激活神经元, 保护脑组织, 从而消耗过多, 其水平不断下降, 使得母体胎盘供血供氧不足, 而导致不良妊娠结局[15]。

本文通过对正常早孕孕妇及先兆流产孕妇体内D-二聚体及孕酮的检测结果的分析, 得出正常组D-二聚体水平(407.14±157.52)ng/ml明显低于先兆流产组的(1178.85±377.42)ng/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能是先兆流产妇因为某些原因而使其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 使得其对胎儿供血供氧不足, 而导致先兆流产的迹象;本次检测结果显示, 孕酮水平(94.73±22.16)ng/ml明显高于先兆流产组的(33.52±13.14)ng/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先兆流产妇女在妊娠孕早期时因为某些因素导致体内孕酮降低, 而使得胎盘激素紊乱, 胎盘发育不完全, 亦可能是由于孕酮作为神经甾体调节孕妇神经系统而导致。本文通过对D-二聚体与孕酮含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孕酮可以解释D-二聚体变化的43.9%, 剩余56.1%的信息需通过孕酮以外的其他因素来解释(调整R2=0.439), D-二聚体与孕酮的线性关系显著(P<0.05)。但是在临床研究中, 关于D-二聚体与孕酮对于先兆流产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有过明确研究。作者通过查阅文献, 猜想可能是由于孕酮同时作为胎盘类固醇激素与神经甾体对神经系统等内分泌系统进行调节, 使得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刺激D-二聚体升高, 母体呈现高凝血状态而导致先兆流产。具体还需临床进一步证实。

总之, D-二聚体与孕酮的变化与先兆流产具有一定关联, 并且D-二聚体与孕酮在孕妇体内可能会相互影响。联合检测D-二聚体与孕酮水平对于临床监测先兆流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谭玲玲, 冯立红, 万波. 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测定在先兆流产中的意义.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8):1250-1251.

[2] 汤荣华, 杨淳, 何莲芝. 正常妊娠期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值的临床价值. 血栓与止血学, 2012(3):138-139.

[3] 王慧. 孕妇分娩前凝血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6):793-794.

[4] 马芳芳, 王厚照. D-二聚体和抗心磷脂抗体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研究.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6(3):77-78.

[5] 林茹. 低分子肝素联合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疗效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6):578-579.

[6] 官清, 岳建宏. 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92例疗效观察. 陕西医学杂志, 2013(9):1266.

[7] 郑婷萍, 薛薇, 孙爱军. 孕酮用于早孕保胎治療相关研究进展.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9):709-712.

[8] 蒋小平, 陆晓兰, 姚文颖, 等. CA125、β-HCG、孕酮对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预测. 中国临床医学, 2013(2):189-190.

[9] Duan L, Yan D, Zeng W, et al. Effect of progesterone treatmentdue to threatened abortion in early pregnancy for obstetric and perinatal outcomes. Early Hum Dev, 2010, 86(1):41-43.

[10] 马登红. 血浆D-二聚体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预后分析. 青海大学, 2016.

[11] 秦亚彬. 孕酮对Aβ所致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 2015.

[12] 靳子娟 , 李婵 , 陶柏妮 , 等. 脊髓损伤后孕酮保护作用研究.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 12(5):415-417.

[13] 李建立, 侯艳宁. 神经甾体17β雌二醇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 37(3):761-764.

[14] 肖韩艳, 冯莹, 徐甜颖, 等. 孕酮对β淀粉样蛋白致伤神经干细胞存活及其Caspase-3表达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 37(22):5553.

[15] 田涛 . 孕酮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华北理工大学, 2017.

[收稿日期:2019-03-07]

猜你喜欢
先兆流产孕酮二聚体
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价值
妇宁胶囊联合地屈孕酮对月经不调患者的治疗效果
补充黄体酮 对保胎无益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你被“孕酮低”套路了吗?
先兆流产妊娠结局与凝血纤溶指标的关系
间苯三酚联合黄体酮治疗对先兆流产患者血清孕酮水平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助孕3号方联合黄体酮对50例先兆流产的疗效及对PIBF和β-HCG的影响
求“好孕”要重视孕酮值
房颤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