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剧“三生”的表演形式

2019-10-06 02:18张辉
戏剧之家 2019年25期
关键词:表演形式汉剧三生

张辉

【摘 要】汉剧有着四百年的悠久历史,是湖北的一张光鲜的文化名片,不仅在湖北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还流传于陕西、湖南、广东等多个省市与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时值当下,汉剧的传承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文化自信,返本开新,还戏于民。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汉剧的本体有多么重要,越来越深信汉剧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剧;表演形式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09-02

漢剧发展至今,曾先后产生了余洪元、吴天保、陈伯华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汉剧表现艺术大师,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规范的表演程式及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等十大行当,积累和保存了八百余出汉剧传统剧目,这一切为汉剧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一出戏成功与否,剧本是重要因素,同时,演员在舞台表演中二度创作和演出现场发挥,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一、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塑造出各种不同的人物角色

我认为,一个好的演员,既要在各自不同的行当中有着中规中矩的表现和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又要敢于突破行当的局限性进行表现艺术上的创新。汉剧的“十大行”都有一定的程式,而且极其规范。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十分讲究。所以,我们只能在精通各行当表演程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忽略了行当固有程式和表现特色的所谓创新,那必然是失败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没有这个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同时,作为一个戏曲演员要明白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除了要掌握熟练的表演技术之外,首先应领会到戏里去,深入到角色中去,把一出戏的历史、冲突、矛盾及主题人物的性格及性格的形成,人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应作详尽了解。不仅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演员唯妙唯肖地创造出各种角色。我们可以依靠这些素材的提供,经过智慧的熔炉,使它和表演程式结合起来,然后塑造出较正确而成熟的人物形象,以及急、刚、顺、柔、忠、奸、馋、逆等不同的人物性格。这样,表演不会为服饰扮相等相同的概念化的印象所笼罩,也不会以服装分类的框框去硬套,从而跳出“大致不差”一般化的圈子。所以说,演员有了一套纯熟技巧,并不等于能演好一出戏,一个角色应该从剧本,人物性格出手。但人物的性格随着剧情的发展也会产生演变。如《未央宫》的韩信,在前截的“云梦接驾”后截“谪贬遭斩”,在性格上就不完全相同了。假如我们不理解这些,而单纯从一招一势去硬套,那么,势必会造成表演上的“平”与“淡”,人物就无法“活”起来了。因此,演员创造角色的第一道工序,就在于深入了解。所以在创造角色时必须心中有底,尽可能把一切宜于运用的东西组织起来,再加以提炼,相宜的可以发展,不需要的可以舍去,步步有安排,招招不落空,使动作程式服从于角色,而不是单纯地先去忙于一招一式,拘限于动作的技巧中,这样才能正确地在舞台上扮演一个角色,感染观众。

二、苦练唱腔基本功是塑造戏曲人物的关键所在

戏曲表演的方法被前人总结为“四功”“五法”,而唱被列为“四功”之首,可见它是戏曲演员诸多表演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汉剧三生行当,多扮演慷慨激昂、肃穆忠贞的正面人物。如汉剧经典剧目《上天台》中的刘秀;《哭祖庙》中的刘谌;《文昭关》中的伍子胥;《未央宫》中的韩信;《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等等,所扮人物,大体上是文的。虽有武的,却仍以文唱为主。其念、做在其行当中仍占很重要的地位。由于重唱,故称之为“铁扁担”行。过去有一种说法,人们看戏不叫看戏,叫听戏,可见一出戏唱得好不好,是最为重要的。所谓无曲不成戏,汉剧的一些经典唱段之所以流传至今而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美感,不仅戏文好,作曲作得好,那些名角也确实唱得好,听起来令人陶醉。许多剧目的经典唱段至今还在观众中传唱。例如,汉剧《辕门斩子》中的“九腔十八板”的节奏顿挫有致,腔调跌宕多姿,唱来铿锵有力,听来催人振奋,广为流传。而一些主要角色的核心唱段,已成为决定一场演出成败与否的关键,同时也是检验一个戏曲演员艺技优劣的重要标淮。唱是戏曲艺术中塑造人物形象极其重要的手段,在汉剧中,各种艺术流派的形成,是以先辈汉剧艺术大师留下来的各种经典唱段作为分野的。这些先辈们除了在音色、音准,小腔的运用等诸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外,并且对唱腔节奏、韵味的把握也极有讲究。为此,演员必须从刻画剧情角色的实际需要出发,用最富有美感、最富有行当特色的演唱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例如,我在汉剧《四郎探母》一剧中扮演杨延辉这一角色时,就运用了汉剧板腔(西皮一字)的演唱方式,伴以激烈的感情,优美的节奏,轻、重、缓、急,逐渐加快,较为贴切有力地表现杨延辉失落番邦十五年思母的心情,使得《四郎控母》中杨延辉这一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真实,有血有肉。

三、人物“道白”在刻画人物角色时的重要作用

戏曲同仁们常说“千斤道白,四两唱”,尽管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它也说明了道白在其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代替的表现形式。道白既是叙事和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介质,同时也是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重要手段,往往能在剧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在时下汉剧舞台表演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分注重唱和做,而忽略了道白的重要性,忽略了道白在戏曲表演中不可取代的功能作用。特别是在某些情节中,用唱来表现,略嫌拖沓,用做来表现又说不清楚或不能完全到位,常常会用道白来解决节奏和情节上的难题。如汉剧《四进士》,著名汉剧艺术表演家吴天保先生扮演毛朋,在公堂上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道白,流传至今,堪称经典。尤其他在表演风格上,吐字清晰,情绪跌宕起伏,语气铿锵有力,听起来韵味十足,荡气回肠,把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成为汉剧艺术上的又一座高峰。这里,我认为,有时练好一段道白甚至比练好一段唱腔更难,因为唱腔有章可循,有着固定的节奏和旋律,而道白却无章可循,没有固定的样式和范本,它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根据人物心理活动而自行理解和把握。比如,汉剧《未央宫》中韩信在收场结尾时,利用大段道白将自己内心复杂过程作了一个简略概括,其内容是感叹自己悲凉命运结局。

韩信(白):

“韩信生来智无双,文韬武略腹内藏。

霸王勇来乌江丧,韩信强来丧未央。

当初不听蒯彻语,咬牙切齿恨穹苍。

血战功劳今何在,为国忠良无下场!”

从前四句里,不难看出韩信对这场事件的分析,始终认为由于自已才智过人,才遭到汉王的忌恶。后四句的诗白,活生生地表露了他内心的苦闷。除了宣示自己的功劳外,更后悔他在那关键时刻错失良机,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在情绪和语气上显得沉痛和激动。在表演道白上着重于后面四句,这样才能显示韩信陷于绝望境地中的沉重心情和无限感慨。此外,还要注意眼神,这时的眼神是“直的”,除了道白表达其激动复杂的情绪之外,对外界的任何事物可以“视而不见”,这样就使人物的神态更为饱满和严肃了。

总之,多年的舞台实践和教学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在当今的戏曲舞台上,每一个人物的塑造,离不开文化知识的修养,离不开戏曲基本功的坚持,更离不开历史赋予戏曲工作者的使命。演员要有自知之明,知道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善于创新塑造,善于扬长避短,关键在于悟性。只有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和纯熟的表演技巧,以及对人物角色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塑造好一个个生动、丰满并令人们耳目一新的艺术形象。

猜你喜欢
表演形式汉剧三生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
武汉市汉剧剧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