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山歌传承与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9-10-07 12:28陈晓东
艺海 2019年7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实践探索

陈晓东

〔摘 要〕阳江山歌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用地方语言演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它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寓教于樂, 是珍贵的“文化特产”。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多样性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阳江山歌受到极大的冲击,存在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特产,本文以阳江市在传承和发展阳江山歌的实践为例,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阳江山歌;传承发展;实践探索

阳江市位于广东省粤西地区,处西南沿海,山海兼优。阳江的各类音乐文化繁荣,2006年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授予阳江市“广东省音乐之乡”的荣誉称号。千百年来流传于阳江的各类音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乐曲,阳江山歌属于其中的一个精品种类。它从隋唐时期流传至今,从民间说唱艺术到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它是阳江地区多个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结晶。它深刻、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意志,反映民俗民情,形成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方言化、口语化突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语言质朴、平易、不加雕饰、讲求押韵、唱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阳江山歌的内容大体可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和儿歌六种。调式可分为花笺调、吟诗调、驶牛调、斗歌调等,根据内容和场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调式。

阳江山歌的创作和修饰方式,大量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最常使用“双关、比喻、夸张”等修饰方式。

一般的曲调中都使用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声律显得婉转曲折,情深意切,悠扬动听。它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表演场地不限,平时也可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随时随地即兴独唱或对唱。

阳江山歌在生产劳动、婚姻爱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被广泛运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学观、审美理想,蕴藏着对大自然、对人生社会的审美评价,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它对活跃本土文化,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音乐文化多样性和历史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还有自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传统的阳江山歌受到极大冲击,阳江山歌存在着如何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如人才青黄不接,爱好山歌者年龄偏大,很多青少年对阳江山歌不懂不识,其次还存在着曲目剧本内容要推陈出新,欣赏性、娱乐性及艺术水平要提高,原有的表演形式如何融入现代表现手法等问题。

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这一宝贵文化特产,让这一具浓厚地方特色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民间音乐,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使之焕发青春,发挥更大的文化效应。下面笔者拟就阳江市在传承和发展阳江山歌的实践为例,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阳江市各级地方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十分重视传承和弘扬阳江山歌,自1987年至今,阳江市本级共举办山歌擂台赛32届,同时充分发挥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各地文化站的积极性,宣传文化部门大力扶持这一民间艺术,经常组织各种山歌比赛,为推动当地文化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

以阳江市阳西县为例。阳西县山歌历史悠久,素有唱山歌的习俗,逢年过节,亲朋做喜事、阳西人惯唱山歌庆贺,歌手与歌手走在一起,也喜欢互斗山歌,一决雌雄。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山歌这种富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特色文化,制订了山歌的研究、整理、传承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并选定了阳西“山歌王”谭闰瑜为带头人,并在人、财、物各方面给予支持。阳西县山歌在谭闰瑜和县文化馆的带领下,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阳江山歌的传承发展中独树一帜,让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了山歌。

谭闰瑜是阳西县阳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阳西县山歌协会会长。他和县文化馆一起常年开设山歌培训班,免费教群众唱山歌,培养了一批山歌爱好者作为骨干队伍,经常组织队伍下乡演唱山歌。他还整理撰写了《山歌创作大纲》《山歌韵律》等培训材料,他个人创作的山歌及小品达三十多个。阳西县在2007年被授予“广东山歌之乡”的称号。由于谭闰瑜对阳江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6年被评为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

阳江市高新区阳江山歌学会会长林解放也是当地一位著名的山歌王。他经常带领山歌学会会员到高新区各村落演唱,自创、自唱、自演了很多反映时势的文艺节目。如勤劳致富、和谐社会、禁赌禁毒等,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如自创山歌《赞阳江》、山歌对唱小品《耕田仔》等,很多节目还获得省、市和区的奖励。林解放说唱山歌在高新区人人皆知,对高新区阳江山歌的推广和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二、着力培养山歌爱好者,组建山歌骨干队伍,举办山歌擂台赛,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推介阳江山歌,扩大山歌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年青人喜欢山歌,学山歌、唱山歌。

任何民间艺术都离不开艺术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离不开普通群众的喜爱和支持。阳西县传承山歌的实践值得推广和借鉴:

1.为了扩大山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年青人爱山歌、学山歌,阳西县每年举办各种山歌擂台赛,山歌演出超过一百场,参演人员近700人,观众达10余万人次。2013年阳西山歌擂台赛荣获广东省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品牌。

2.阳西县文化馆和山歌协会每年都开设山歌爱好者培训班,免费培训山歌爱好者。山歌协会谭闰瑜会长现场授课,并组建山歌队伍,经常组织山歌爱好者到乡村、进学校、下厂矿唱山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唱山歌。

3.为了储备山歌的后备力量,阳西县宣传文化部门还开展了山歌进校园活动。由山歌手进校园教学生唱山歌,很受学生欢迎。

三、对原有的山歌唱本进行收集整理,择优选用,并推陈出新,使唱本更具现代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阳江山歌由于历史悠久,加上创作人的艺术水平及时代的局限性,良莠不全,在山歌的重编重版中,须推陈出新,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对一些具有教育性、实用、健康的唱本应给予保留和传承、创新,使之更符合年青一代的欣赏口味,更符合现代审美观、价值观。

阳江市各地的文化馆(站)会定期征集优秀山歌,出版山歌专栏、鼓励唱本创新,并选择好唱本加以推荐和传唱。改革开放后,地方领导和群众对阳江山歌的收集、整理、传承、推广做了很多工作,成效显著。如阳西县文联和阳江市作协编著,冯峥和吴邦忠集注了《阳江民谭》三册及《阳江山歌选》;吴邦忠编《阳西山歌故事与传说》;还有中共江城区委宣传部编著,关超选注《阳江传统民歌选注》;由中共阳江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市山歌学会出版,林锐熙主编的《阳江民歌民谣集》。这批山歌集的整理和出版,标志着阳江山歌在曲目收集整理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

四、着力推动阳江山歌向规范化、现代化发展,在观赏性和娱乐性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融入现代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化品位,在创新中传承。

传统的民间艺术,必须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近年来,阳江山歌还在现代化规范化方面、音乐、灯光、舞美等方面创新,融入现代的表现手法。

2010年为了纪念冼夫人诞辰1500周年,阳江市创作了大型山歌剧《岭南圣母之恋》,首次将阳江山歌以大型戏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将阳江山歌的歌调谱成正规的曲谱,将音乐节拍规范化,这是阳江山歌创作史上一次重大创新和突破。让阳江山歌适应现代青年的欣赏品味,让外地人认识和接受阳江山歌作出的有益尝试。

又如2007年陈慎光创作,韩东海等人表演的阳江山歌花笺调《关键时刻》,在演唱、音乐设计方面对花笺调进行改革,使调子更富于现代特色,在配乐方面配以阳江的竹胡、喉管,使作品洋溢着浓浓的民乐气氛。该作品在广东省第五届艺术花会演出中获得金奖,受到一致好评。

阳江山歌的这些改革和创新实践,对阳江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十分有益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阳江市文联编著.文化阳江系列之《文化现象》P81-98,中国文联出版社

[2]林锐熙主编 .阳江民歌民谣集[M]中共阳江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市山歌学会出版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实践探索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集中抄表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实践探析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