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渗入艺术类学生课堂教学的路径

2019-10-07 12:28周丽莎
艺海 2019年7期
关键词:武则天文化自信历史

周丽莎

〔摘 要〕通过中职基础教育教学的多种途径,将中华传统文化巧妙地渗透到艺术类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并增强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习、乐学习且学有所得,增强艺术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 艺术类中职; 历史; 武则天

一、中华传统文化释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通俗地说,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老祖宗在生活生产、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总结和传承下来的智慧,包括思想、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民俗习惯等等,中华传统文化还包括长期积累形成的古文诗词、乐曲歌赋、民族戏剧、文化曲艺、国画书法、對联灯谜、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各种民俗活动等等。这些文化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中职艺术类学生学习基础文化的现状

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中学教育,除了基础的理论学习之外,更侧重某一行业领域的技能培养。而其中艺术类中职专业招生多为舞蹈表演或戏曲表演方向等需要练习童子功的专业,所以艺术类中职学生有其显著的特点:年龄偏小,心智单纯,天性活泼,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表演欲望;但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文化知识的动力不强、时间不足,学习精力不能完全集中,学习效果相对较差。从备考艺术类专业到被录入艺术类学校学习,对文化基础的掌握一直以来不被他们的老师、家长重视,更不被他们重视。就拿我所教的历史学科来说,全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多数停留在对于影视剧、游戏人物的了解,而对真实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仅在小学三四年级。

三、艺术类中职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西南联大时期的教授皮名举曾说“如果不读中国的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大”,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之镜,可以知兴替”,开国领袖毛泽东曾说:“历史是最让人清醒的教科书”,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教会我们如何明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丰富了思想深度,拓展了思维宽度;学习历史,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演员、教师,比如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当看到《国家宝藏》时,学生们一阵阵惊叹;当看到大明宫和圆明园废墟时,学生们低头惋惜;当说到唐人街和孔子学院时,学生们脸上写满了小骄傲;当看到阅兵式时,学生们举起了坚强的拳头;当看到《红海行动》时,学生们脸上洋溢着自豪。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坚定信仰,传承文明,展望未来。

四、有效地激发并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课堂悬念法、设问法

我当学生的时候,最喜欢看CCTV10的《百家讲坛》,其间涌现出的不少名嘴学者,对历史人物事件虽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得到老百姓的普遍理解,其收视率大大提高。如今我已是一名艺术类中职学校的历史老师,我更钟爱这类栏目,因为它有很多值得我们年轻历史老师学习的地方。《百家讲坛》的学者们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法或设问法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究欲。如“女皇帝武则天”一节中,我开场白提了三个问题,一是武则天有影视剧里的美吗?二是武则天是怎么坐上皇位的,如影视作品里所说吗?三是武则天还有别称吗?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然后我提示他们要认真地听课,答案就在其中。

(二)利用影视资源,场景再现,吸引目光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繁荣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文教昌盛,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也发生了许多千百年来依然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也成为现今许多电视剧、电影的素材来源。一代女皇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成为众多女性文艺工作者行业道路上的一座高峰。据不完全统计,以武则天为主要角色的电视剧近30部,对于“70”“80”后的老师们来说,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冯宝宝和刘晓庆饰演的武则天形象,而学生们最熟悉的当属2014年出品的《武媚娘传奇》。

在这堂课的开篇,我首先播放了网友制作的“武则天角色合辑”,以大家最熟悉的武则天屏幕形象开场。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十二三岁的孩子更不例外。学生们观看得非常认真,不仅仅关注演员本身,还关注颜色丰富、款式多样的唐装和唐妆。当视频播放到熟悉的片段时,教室里响起了欢呼声。开胃头菜已经调足了胃口,同学们都非常期待老师接下来会讲述的内容。

当然,一定要让学生们明白历史剧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第一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我和同学们讨论学习历史的途径时,其中有一个方式就是观看历史剧,从视觉上感受一个立体的历史时期。但同时也再三强调,“历史剧≠100%历史”这一永恒的话题,即历史剧是基于一定的史实进行的合理虚构,并不全是史实。观看历史剧作为学习历史的一种途径,能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环境背景、风土人情、衣着谈吐等,但一定要学会辨别其内容的虚实。

在课堂上,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三段视频,通过这三段视频:武则天角色合辑,《国家宝藏》万岁通天帖前世传奇,《国家宝藏》绢衣彩绘木俑今生故事“观唐——古代服饰艺术再现”。希望同学们能把文字的历史转化成形象的历史人物和丰满的历史故事,同时能够找出不符合真实历史的剧情BUG。

看完视频,同学们从众多饰演过武则天的人物形象中总结出武则天大致的特点:肤白貌美,体态丰满,妩媚中带点娇羞,威严时气场全开。武则天第一次入宫时14岁,第二次入宫时26岁,而称帝时66岁,已入花甲之年。书本上有一幅武则天像——头戴宝珠凤冠,体态丰满,衣着华贵,神情端庄。在这里将引导学生将心中的武则天和真实的武则天进行对比,一是对比容貌,二是对比衣着,三是对比年龄,四是对比气质。《国家宝藏》前世传奇上演时进行了标注说明,是“基于史实合理虚构”,而视频中所看到的众多饰演武则天的女演员,是否较大程度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武则天。同时通过看到的唐朝的化妆、服装,再次对比以唐朝为背景的电视剧,是否符合其朝代特点。

第一次看视频,看到的是纯视觉上的感受,女演员是不是漂亮,男演员是不是帅气,服装色彩是不是艳丽,宫廷风格是不是华贵等。这一次再看,同学们带着历史的眼镜,拥有了不同视角,研究的是剧情、人物、环境、道具是不是合乎史实,角色的人物形象是不是立体全面。这也给了学生们艺术启发,在未来的艺术创作和表演道路上,要立足时代、立足环境、立足人物,针对特定的背景做出特色的表演。正如习近平同志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所说“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三)历史知识故事化,引人入胜

学生们对历史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历史老师把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化、刻板化,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记得,小学时学习的很多成语都来源于一个故事,老师每次要我们记住这个成语,就会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听完故事,也就记住了这个成语,一举两得呀。《百家讲坛》的学者们也借用了这一法宝“知识故事化”,把那么复杂的历史人物事件讲述的那么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也是这档节目深受大众喜爱的主要原因吧。而新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和网络综艺节目《王者历史课》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改编,并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如配上音画等场景,我想这样的历史教学方式一定会受到学生们青睐的,并由此喜欢上历史等文化基础课。

(四)知识延伸拓展,增加知识储备

在介绍武则天是如何成为一代女皇的成长轨迹时,对武则天的称呼出现了很多的叫法,比如“武如意”“武媚娘”“武曌”“武则天”“五品才人”“二品昭仪”,这其中哪些是真实的名字,哪些又是尊号、封号,学生容易摸不清头脑。

因此,我在讲到武则天生平时,必须要向同学们介绍唐朝前期的后宫妃嫔等级制度及古代皇帝皇后称号的由来,这样学生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一代女皇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武则天”名字的由来,同时也可以举一反三,更方便学生对其他宫廷历史人物的认知和记忆。

(五)即兴改编创作,赢得满堂喝彩

中央电视台近两年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收获了全民赞誉。在国宝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中,有许多打动人心、直击心灵的信仰和故事,其中一首《如果没有李白》让我新奇不已。在课堂设计时,为了更好地回顾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如果没有武则天》,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

如果没有武则天

如果没有武则天,

唐朝历史也许就会缺少一位女政治家的英姿,

中国历史也许就不会出现一位女皇帝。

如果没有武则天,

窦太后、孝庄太后、慈禧太后,

也许已达到封建社会女性权力的巅峰。

如果没有武则天,

狄仁杰也许成不了一代神探,

上官婉儿也许能找个如意郎君白头到老。

如果没有武则天,

七岁成诗的天才少年骆宾王也许不用撰写讨武檄文,

也不会因此而下落不明。

如果没有武则天,

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状元、榜眼、探花,

《新女驸马》和过桥米线也许都不会存在。

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武则天,

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唐明皇李隆基,

也许就不会有唐朝鼎盛的开元盛世。

幸甚至哉!

唐朝的武则天,

名扬前世今生。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以教育为先,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仁爱共济、修身立德、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不管是《中华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还是《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王者历史课》,都为中国观众乃至全世界观众上演了中华文化的视觉盛宴,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也展现了她年轻的风采,传统文化的传播也迎來了“互联网+”的新时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知识的真伪;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运用现代化的新媒体和创造性的新形式,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厚重和温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美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更好地浸润到艺术类专业学习与艺术创作中去,为学生们成为未来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文化传承人、文化传播者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应该与世界文化相结合,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能更全面地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才是真正的优秀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百科——中华传统文化,https://baike.so.com/doc/5329478-5564651.html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3].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6月6日

[4].陈文.浅谈中职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6-67.

猜你喜欢
武则天文化自信历史
MYTH AND MECHAS
武则天的遗嘱
新历史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武则天陵墓前“无字碑”解读
武则天与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