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

2019-10-07 12:28刘竹青
艺海 2019年7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非遗传承

刘竹青

〔摘 要〕数字媒体艺术的优势已经打破了传统介质对它的局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足够的技术支持。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弘扬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遺产;数字媒体艺术;传承

我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而我国政府也出台了多种政策法规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到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是现阶段乃至未来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发展方向。人们尝试采用多种高科技技术手段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有现代技术发展的优势,同时具有艺术发展模式的优势。现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现今价值观念的阻碍,致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因此只有充分利用数字媒体艺术,才能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辉煌。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由“传统化艺术”时代迈入“数字化艺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的界限产生了本质的变化,随之而来诞生了“数字媒体艺术”。

(一)技术性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技技术发展的产物。数字媒体艺术中的“数字化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艺术中需要表达的“要素”转化成为数字信息,进而展现出数字媒体艺术的数字性以及多样性特征。而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信息技术”是一个以其为基础进而搭建数字信息的展示平台,具有跨媒介、跨时空的特性。

(二)艺术性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不仅包含着传统艺术的表现特征,还包含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化艺术”特征。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存在着可复制性、随性的特征,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具有静态艺术、动态艺术、网络艺术等表现形式。

(三)互动性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呈现的基础是建立在“艺术性”和“技术性”之上的,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媒体平台,进而以数字媒体艺术产品为核心进行互动;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有着高效、便捷的特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应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价值

(一)能够阻止外来文化的入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文化全球化也是各国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价值观输出极为严重,他们通过不断开发国家内部的文化创意产品,进而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带有西方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如美国的英雄电影中,都会带有美国价值观,人们在观看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被美国价值观所影响,使得我国本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其他国家也会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资源,让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如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的“端午节”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却成为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因此利用数字媒体艺术是传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二)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传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方式,不仅包含着传统的物理方式,也纳入了新型的数字化传承模式。这种传统物理方式所传承的大多是以实物为载体包,仅满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但这样的文化传承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也没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传播上有较强的优势,能够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共鸣,很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三)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部分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已有的传承人年龄普遍较大,而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没有太大的兴趣;再加上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足。数字媒体化技术能够有效开发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来创造经济价值;同时利用经济价值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的发展,继而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较强的民族性以及地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因此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在进行,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保存与呈现存在局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存在着虚拟的特征,这就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与保存仍旧存在着局限,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

(二)公众的保护意识淡薄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因此其表现形态大多是非物质形态。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数量较多,但由于缺乏公众基础,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够,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问题;再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师徒传承以及家族传承,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出现老龄化的情况,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不断减少。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不仅存在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大地影响了我国国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热衷,甚至还存在着其他国家抢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策略

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性、艺术性以及互动性的特征,能够充分提升国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解度以及热衷度。现以安徽凤阳凤画的文化传承为例,进而探究数字媒体艺术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一)利用技术性特点,改善保存与呈现现状

以往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大多是采用寻找继承人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传承,但这种传承方式远不及数字媒体艺术多样化、数字化、跨时空的优势。充分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性特性,能够将印象版的非物质文化资料转化为音、视、形并茂的数据信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呈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有效地改善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呈现现状,规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1.数字化数据采集。数字媒体艺术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将凤阳凤画的绘制材料、绘制技法以及绘制风格进行收集记录,通过将搜集来的资料整理转化为文字形式、图片形式以及视屏形式。

2.数字化数据处理。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可大致分为平面化数据处理技术、动态视频处理技术以及网络化处理技术。其中平面化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利用扫描仪将宣纸上的凤画转化为平面化的数字图像;同时利用平面软件自动提取凤画的用色形式以及图案规律,存储至凤画数据库之中。动态视频处理技术则是利用音视频编辑软件,并结合凤阳凤画的素材资料进行编辑,生成凤阳凤画的视频产品。网络化处理技术则是充分利用该技术的传播性进而提升凤阳凤画的观赏性,即利用网站以及客户端等网络平台来展示凤阳凤画的艺术价值。

(二)利用艺术性特点,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数字媒体艺术的不仅呈现在绘画、视频之中,还呈现在动画以及游戏界面上。数字媒体艺术有着情景逼真的特征,其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过程中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能够有效地丰富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凤画的传统表现形式是利用毛笔、颜料在宣纸上技术绘制,而将凤阳凤画的绘制技巧以及绘制风格应用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充分融入其文化元素,不断增加数字媒体艺术的视觉意蕴;并以动画、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加凤阳凤画的青年观众基础,提升凤阳凤画的保护意识。

(三)利用互动性特点,抵挡外来文化的冲击

将凤阳凤画文化遗产与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特点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提升其传播的便捷性;利用情景动画技术,能够提升其视觉冲击力;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则能充分展现凤阳凤画的创作技艺,提升其传播度;而利用网站推广、H5 互动营销等推广模式,则能全方位地传播凤阳凤画。

总而言之,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性、艺术性以及互动性的优势特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多种可能;只有充分利用數字媒体艺术,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许媛萍.基于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探索——以莆田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保护为例[J].声屏世界,2019(02):26-27.

[2]董远远,赵潇泽,龚钰汇.新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困境与对策——以甘肃礼县“春官说春”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27):36+45.

[3]韩薇.新媒体时代影像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评《新媒体艺术应用设计——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8(03):139.

[4]张效恩.谈数字媒体视阈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亳州二夹弦”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7,19(08):125-128.

[5]曾钰诚,李远龙.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与路径——以广西那坡县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7,30(01):59-67.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艺术非遗传承
数字媒体艺术在金华古建筑保护中的运用
试论数字媒体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