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听”模式寓教于“美”

2019-10-07 08:40袁灵秀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音乐课音乐作品乐曲

袁灵秀

为何有这么多的孩子在喜欢的音乐课上没有关注音乐,而把音乐课当作娱乐休闲活动呢?我们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曾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无论我们去哪儿观摩学习,所听到的音乐课都热闹非凡。学唱歌、讨论、做游戏、表演等形式融入四十分钟,学生喜气洋洋,很多人曾为之动容,甚至还积极“引进”。我也不例外,我的音乐课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可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在对部分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时发现:很多孩子存在记不住歌词,或对部分歌曲旋律唱不准确等情况。同时,在对“你为什么喜欢音乐课?”这一问题进行随机的调查中发现,更多的孩子喜欢音乐课是因为“好玩”“有很多游戏”等等,唯独缺少对音乐的审美兴趣或审美需求方面的反映。于是,我又陷入深思:为何有这么多的孩子在音乐课上没有关注音乐,而把音乐课当作娱乐休闲活动呢?我们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正当我们都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外,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于是,我们又在探索如何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我们的音乐课堂终于可以让学生有所学,音乐老师也终于有所为了。而在我十八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逐渐发现,无论怎样的音乐课堂,“听”都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手段,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前提。“听”是迈入音乐艺术殿堂的第一步。作为音乐教师的我,要带领学生踏稳这一步,让学生有一对“音乐耳朵”。

一、确立“三听”模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与“发展”两种。“接受”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接受”的内化与升华。音乐学习方式也不例外地符合这种情况。所以提倡“一曲三听”“一唱三听”,即欣赏乐曲、学会乐曲要经过聆听—谛听—赏听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从 “接受”到“发展”直至内化与升华的听力练习过程,也是学生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经过一年多的悉心尝试、探索与研究,我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初步确立了聆听—谛听—赏听的“三听”模式。

二、课堂历练见成效

1.聆听——感知型倾听

“聆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在音乐课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聆听”兴趣与习惯,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静下心来倾听音乐作品。

如欣赏民族乐曲《渔舟唱晚》时,我没有用言语引导,而是利用自身特长,直接用古筝弹奏《渔舟唱晚》的主题音乐。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最直观地走进音乐聆听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好像看到了蓝天上的行云,似山间的流水。”“我看到了晚霞映照着碧波,天水相连,波光粼粼。”“感觉如歌似唱,优美抒情。”……这些都是“聆听”后,学生凭着直觉审美的结果。

2.谛听——辨别型倾听

上音乐课是以音乐作品为载体,来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体验音乐的真谛。为此,我指导学生“谛听”——辨别型倾听:听清节拍变换、节奏快慢、器乐种类等,锤炼他们欣赏的基本功。“谛听”能让他们在“静”中思“动”,有利于主动积极参与审美活动。

如在乐曲《查尔达斯舞曲》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安静环境下,初步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后,我在屏幕上出示设计好的表格,请他们根据表格内容,再一次仔细倾听音乐,注意音乐中的变化,如:乐器的变化(大号—圆号—长号—小号)、速度的变化(广板—快板—慢板—小快板)、节拍的变化(4/4—2/4)、情绪的变化(自由的—活泼的—抒情的—轻巧的),并根据这些变化比较体会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也使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直观生动。

据研究,人的注意力一般持续时间是十几分钟,一节课40分钟,要时时刻刻集中精神一字不漏地听讲,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在训练谛听能力时,我牢牢抓住前10分钟的最佳时间,营造最佳欣赏环境,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谛听”。同时,我根据各年龄段学生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运用手势、动作、绘画、舞蹈、文学等异域联想,予以辅助,使之形成一定的用听觉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强化“谛听”,提高“谛听”效果。

3.赏听——赏析型恭听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赏听”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关键阶段。赏听是比较复杂的审美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是较难的环节,我更注重“因段施教”。

1~2年级侧重于培养“赏听”兴趣。如:随进行曲、舞曲的节奏、旋律自然地走步,即兴舞蹈。能分辨音乐作品情绪的异同,自然地流露出相应的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摆出造型。

3-6年级侧重于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及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如:点评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及音乐内涵。能根据音乐作品进行即兴创作活动,如按乐曲编舞、表演唱等。

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音乐所赋有的想象力这一特点,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观点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彩多姿的,但其联想、想象的画面、情感以及塑造的形象都是美好的。我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创设一幅画面,而且是立体的,这样就能充分地激发他们的想象,提高素质,陶冶情操,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方式,独立地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美的遐想。

在管弦乐曲《土耳其进行曲》的教学中,我不做任何提示(包括乐曲名),直接让学生聆听、谛听、赏听,然后逐步升级,直到有的哼唱旋律,有的用手击打节拍,有的跃跃欲试想表演……这时我让学生交流感受,他们争先恐后:“我听到了钢琴的声音。”“队伍在急速飞快地奔驰。”“我看到钢琴演奏家飞舞的手指。”……有不少学生边谈边手舞足蹈起来。这时我明确指出:“这是管弦乐曲《土耳其进行曲》,同学们已经感受出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但我相信你们还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乐曲的内涵。”接着让同学自由组合,讨论用何种方式展示“三听”以后的成果,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最后,有些学生随着节奏做出有韵律的正步走动作----军队行进;有一些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回旋曲式结构;还有几个学生摆出整个管弦乐队的架势,一个拿着棍子当指挥棒在指挥,一个模仿吹小号,一个模仿敲击大鼓,还有长笛、大号、长号、小提琴……俨然一群演奏家!试想如果缺少“赏听”的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不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他们能这样自然而饶有兴趣地点评乐曲、表演音乐、创造表演吗?不能!所以“赏听”是“聆听”“谛听”后的更高阶段,最能激活学生内在潜质,“赏听”是最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最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再创造能力的方式,也是最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创造力的方式。由此深受学生欢迎。

三、结语

一年多的实践、探研,我体会到“三听”模式体现了新型教育观,符合教学原则。化难为易,因段施教,集聆听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造为一体,体现大容量、快节奏的时效观念。聆听—谛听—赏听,让学生从感知美、理解美,直到欣赏美、创造美,其全程始终美,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不过,此模式还有不少值得探讨之处。聆听、谛听、赏听三者有区别,更有联系,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三者之间如何有机地渗透联系?如何根据年段差异及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训练中有所側重?……诸如上述问题,希望得到同仁的指教。因为“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是我们音乐教师的共同心愿。

【作者单位: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中心小学  广东】

猜你喜欢
音乐课音乐作品乐曲
始乱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