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培养理性思维

2019-10-08 07:37刘吉才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导图词语课文

刘吉才

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和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是一种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一般侧重于感性层面的学习与运用,内容、情感层面的感悟多,真正深入文本进行理性分析、揣摩写法的并不多见,以至于出现学生学了几年语文,还是不会阅读、不会表达的现象,语文甚至被认为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学科。究其原因,与语文学科过于强调感性,过于重视主观感悟的教学特点有关。除此之外,还与语文教学比较忽视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实际上,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总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既激情四溢,又深刻透彻。

阅读教学之所以要突出强调理性,着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语言表达有规律。词句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元。实际上,这些词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表达的。我们学习课文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去发现语言自身内在的规律,从而习得表达的方法,提升表达能力。二是语言学习有方法。无论是了解内容,还是品味语言,都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课文时,一般都是按照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顺序,先初读课文,再细读感悟,最后拓展提升,与课文、作者进行由浅人深的对话,逐步接近文本内核。

近日,听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品词析句、揣摩方法,着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取得理想效果,令人眼前一亮。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能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有助于开掘人类大脑的潜能。作为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已经成为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形象化思维方法。那么,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呢?

一、讲语言的“理”:从了解意思到品味语言

作为学习的主要载体,课文都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这些语言文字总是与一定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以词语为代表的语言是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是学习课文的基础,也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了解意思开始,学生借助词语进而了解课文内容,习得表达方法,逐步提升语文素养。了解课文内容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学习课文必须从了解词语意思开始。但局限于了解词语意思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品味词语,感受词语的丰富内涵,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词语表达的准确性是词语运用的基本要求,是品味词语、揣摩表达的主要方面,也是发展语言思维能力、培养理性思维的基本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多层面、多维度体会表达的准确、巧妙。例如,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在学习第二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在对比中进行语言的品味。抓住“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中“小家伙”这个称呼,先比较“小家伙”和“家伙”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种称呼,最后回到课文语境,前后勾连,体会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学生在文字的对比中,不仅了解了文字的意思,还体会了表达的准确,逐步学会了文字的准确运用。以下是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小家伙”和“家伙”的思维导图:

二、讲篇章的“理”:从感悟内容到揣摩表达

作为学习的主要载体,课文都是由词句按照一定规律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与课文对话、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时,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更要从整体的角度,关注课文篇章结构和表达方面的特点,体会篇章的“理”,在揣摩篇章结构中逐步学会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讲篇章的“理”有明确的表述,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从第三学段开始,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目标进行了分别表述,这些表述成为学生揣摩篇章表达的基本要求。学生与课文对话时,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从整体的角度揣摩谋篇布局,深入探究课文篇章的“理”。

讲篇章的“理”可以从课文线索人手,揣摩线索的巧妙。很多课文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些线索或明或暗,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线索与课文对话,为学生打开了解读课文的快速通道,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路花香》写了挑水工和破水罐之间的故事,仔细阅读课文,就会发现课文是以破水罐心情的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先是“十分惭愧”,接着是“一丝快乐”,然后是“仍然伤心”。以破水罐心情的变化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可以将课文内容充分整合,突出主要内容。在学习‘‘十分惭愧”时,可以紧紧抓住“十分惭愧”体会原因,一是破水罐因比不上好水罐而惭愧,二是破水罐因对不起挑水工而惭愧。在学习“一丝快乐”“仍然伤心”时,可以通过探究“一丝”“仍然”体会破水罐的自卑。以下是一位学生揣摩线索后设计的思维导图:

三、讲运用的“理”:从句式迁移到方法渗透

教材是个例子,是积累语言的例子,更是学习写法的例子。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方法远比教给知识重要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学习课文在选取事例、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方法,并逐步内化、迁移、运用。小学生由于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学习能力不强,亟须得到学习方法的指导。

讲运用的“理”可以立足文本体会方法的巧妙。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只有从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学会迁移运用,才能实现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表达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安排表达顺序,选择构段方式,合理组织语言,进行细节描写。教师在进行方法指导时,要注意立足文本,进行有机滲透,让方法的根牢牢扎在文本之中。例如,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时,教师紧扣课文内容,以第四自然段为重点,着力引导学生了解内容,厘清顺序,学习表达方法。教师以“这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信赖我的?”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概括珍珠鸟信赖作者的过程,帮助学生厘清表达的顺序,有时间的先后,有距离的远近,更有动作的亲疏。学生在了解信赖过程的同时,也学会了有序表达的方法。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做到立足文本渗透方法,先是引导学生边回顾过程边厘清顺序,然后让学生自己按顺序来说说信赖的过程,充分体会课文表达的顺序,强化对这种表达顺序的认识。可以说,整个方法渗透的过程巧妙无痕。下面是教师设计的思维导图: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既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语言学习的内在需求。只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讲好语言、篇章、运用的理,就能从理性层面与课文深入对话,实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发展学生语言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导图词语课文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找词语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