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来及其价值

2019-10-08 05:29徐旺生
农民科技培训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传统农业

专家简介:

徐旺生,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古今农业》副主编,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耕文化、畜牧兽医史以及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等。

在现代农业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农村部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号召,发起了评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动,旨在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试图在现代新的技术不断运用的今天,发扬传统农耕文明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水旱轮作、使用绿肥等特点,有效缓解日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引领现代农业向环境友好,可持续方向发展。

自2012年开始,原农业部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活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被定义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中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原农产品加工局的主导下,共有4批91项遗产列为其中。2019年,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正在进行第五批的评选活动。

为什么在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技术,设施农业广泛运用的今天,人们转向关注传统农业?答案其实很简单,现代农业在效率提高的同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近现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出现和引入,使中华农业逐渐偏离传统农业的轨道。以化学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产品,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数亿人因此解决了温饱,我们食物中肉食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农田中化学要素使用量的增加,出现了土壤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水循环系统出现了障碍,水体污染现象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生物多样性在弱化、农业生态平衡被破坏等生态问题也不断涌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农业的可持续问题被人们不断地提出。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农业面临的问题。全世界都在寻找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具体体现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率先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一、2005年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简称GIAHS)项目

2002年,FAO在全球环境基金支持下,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启动了GIAHS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该项目将努力促进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对当地农民和少数民族关于自然和环境的传统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更好认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应对当代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促进可持续农业的振兴和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联合国粮农组织界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如下: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首批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于2005年推出,它们是: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农业;智利的岛屿农业;菲律宾的稻作梯田;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绿洲农业;中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要领主要针对于现实,所以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活态,即现实遗产,而非死的遗产,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遗址,也不是一本传统的农书,而是集焦于目前还在生产领域运用的技术与品种的传承上。它强调生物多样性,类似于文化多样性。

二、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悠久且颇具特色,在FAO 的GIAHS项目评选推进中处于重要位置

FAO启动GIAHS项目,中华传统农耕文明当然不会缺席。FAO知道,在传统农业价值发现方面,没有中国的参与,肯定是不可接受的。一些有识之士发现,中国的传统的农业技术与文明,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在农耕世界,中国的农耕文明独树一帜。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推崇。德国农业化学创始人李比希(J.Liebig)认为中国对有机肥的利用是无与伦比的创造,他将中国农业视为“合理农业的典范”。《四千年农夫》一书作者金对中国农业的给予高度的评价。美国农业首先從东部开始,站稳脚根后,向西部进发,因一味地向土地掠夺,肥沃的大平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即出现了严重地力衰竭的现象。为应对20世纪频频发生铺天盖地的“尘暴”,20世纪初,美国国家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金(Franklin King)专程来中国考察农业。他感到惊奇的是中国农民用1英亩土地养活了一家人,而同样地块在当时的美国,在他看来只能养活1只鸡。中国的土地连续耕种了几千年,不仅没有出现土壤退化的现象,反而越种越肥沃。他撰写《四千年农夫》一书,总结了中国农业以豆科作物为核心的合理轮作和使用有机肥的八种农法,希望西方农业学习和借鉴。

中国积极参与GIAHS项目申报。在首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以后,中国积极申报,不断有遗产被列入。截止2013年,中国共有8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两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这8个分别是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2005)、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2010)、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2010)、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2011)、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2012)、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2012)、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2013)、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2013)。2014年4月29日,联合国粮农组合新评选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又增加了三个中国项目: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江苏兴化的垛田传统农业系统、陕西佳县的古枣园。

2017年11月在FAO罗马总部举行的GIAHS专家组会议,来自中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获得正式批准;2018年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包括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和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两个项目获得通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的遗产总数当时达到了50个,而中国占其15项,正好30%。最近又有一些国家的项目进入,但是中国依然是位于总数第一位。

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适时启动

2012年,中国开始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NIAHS),到目前为止,分别评出四批遗产,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2)19项;第二批(2013)20项;第三批(2015)23项;第四批(2017)29项。目前正在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评选第五批的活动遗产申报。已经评选出来的4批91项遗产,分别包括农田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8项;复合系统类农业文化遗产10项;农作物品种类农业文化遗产11项;蔬菜与瓜类农业文化遗产7项;茶叶类农业文化遗产12项;林果类28项;中药材类农业文化遗产7项;农田灌溉类农业文化遗产2项;动物养殖类农业文化遗产6项;林果类16项。这些遗产的一大特色是活态,即至少传承了百年以上,是经历了很长历史时期而留下的珍贵种质资源类。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评选,是伴随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出现的。当中国长期以来粮食的数量安全问题及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以后,质量安全就要提到议事日程。一段时间以来,中央有关文件多次提到传统农耕文明的价值。原农业部计划司2015年出台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并指出农业关乎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2017年,原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要利用五大行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五大行动内容分别是:一、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二、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三、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四、农膜回收行动;五、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其中第二点直接点明要求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这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主要特点。

四、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

循环利用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最大的特点,它能最大程度地开发自然体系,没有或者很少有废弃物,古代中国人在这土地上供养数量众多的人口,但没有废弃物质,循环利用是其根本,例如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代表的稻鱼共生系统,还有其他如桑基鱼塘、水旱轮作和绿肥利用等。这些独特的元素主要体现在上述复合系统类文化遗产项目中。

(一)种养结合是传统农耕文明循环利用的典范

种养结合包括稻虾共生、稻鱼鸭共生和稻蟹共生,其系统中的鱼吃稻田里的杂草与害虫,释放的粪便用做肥料,可以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二)桑基鱼塘也是一种循环利用模式

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链条,鱼蚕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桑基鱼塘和其他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一是经济效益高。通过发挥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转化和生物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的作用,达到了集约经营的效果,符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效益原则。二是生态效益好。桑基鱼塘内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量比例适量,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平衡,并促进动植物资源的循环利用,生态维持平衡。

(三)水旱轮作,主要是稻麦轮作,是一种独特的生态模式

轮作是缓解地力消耗的有效方式,不同作物对地力的消耗是不同的,对其中各种元素的利用也是不相同的。相同的作物如果连续种植,不仅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有时反而出现减产现象,且病虫害也容易累积,对作物生长不利。轮作能部分缓解这些问题,而反差更大的轮作则效果更好。在古代人们利用水稻种植与旱作作物之间进行轮作,其效果比一般的轮作要好很多。水旱轮作的特点表现如下:

一是有利土壤养分的良性循环。水旱轮作措施能够调节土壤养分的积累和释放,恢复和提高地力,促进土壤养分的良性循环。

二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长期种稻的土壤容易板结,如果与棉花轮作,可使土壤疏松。

三是减轻病虫危害和农田污染作物病害。通过水旱轮作,改变农田环境,可消灭和减少病源,消灭虫卵,达到减轻病虫危害的目的。

四是能够消除杂草。和病虫害一样,杂草的生长有它一定的适宜环境。水旱轮作能够快速改变环境,杂草对地力的消耗也会得到遏制,从而有利于作物生长,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收成。

五是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壤中各层次养分。水田作物一般根系较浅,主要吸收耕层养分,旱田作物,主根入土较深,能加强对耕层及耕层以下养分的吸收。如稻棉轮作,浅根系与深根系作物交替,能加强对土壤多层养分的吸收。

(四)绿肥的利用,大大有利于地力改善

古人很早就了解到豆科作物有特殊的功能,当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具有增加肥效,提高产量的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绿肥作物有机质丰富,含有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它分解快,肥效迅速,一般含1公斤氮素的绿肥,可增產稻谷、小麦9~10公斤。其中的豆科绿肥肥效最好,豆科绿肥其根部有根瘤,根瘤菌有固定空气中氮素的作用,如紫云英、苕子、豌豆、豇豆等。绿肥还能分解产生大量的腐殖质,可以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和络合。有效地减少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从而很好地减缓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

五、结语

在今天,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传统农耕文明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极其重要。相信弘扬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在今天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与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一脉相承。其中发扬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循环利用的特点,农业不仅仅能够提供人们所需要的食物,而且还是人们可以依赖的、具有生态可持续发展特点的美丽家园。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传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