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和学情:课堂教学的起点与落点

2019-10-08 06:47童志国
语文建设 2019年5期
关键词:演讲词思路教学内容

童志国

最近,笔者所在区的省级示范中学一位名师送教下乡,在我校执教了《我有一个梦想》示范课,笔者参与了听课与评课。该课彰显了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似乎存在些许值得商榷的地方。现不揣冒昧,将笔者的陋见陈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教学步骤回放

1.教学目标呈现

第一,整体把握内容,理解“梦想”的具体内涵及价值意义;第二,在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第三,深层理解本次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影响。

2.教学流程概述

第一步,由介绍作者马丁·路德·金导入新课;第二步,诵读研讨三大问题:梦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梦想?如何实现梦想;第三步,拓展延伸:很多年过去了,你认为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实现了吗;第四步,布置作业:适当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段话(不少于300字)。

二、教学存在的瑕疵

表面上看,该课的流程设计很顺畅,尤其是诵读研讨部分的三大问题环环相扣,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但笔者认为该课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还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似乎都有一些瑕疵。

1.教学目标设置的偏差

什么是语文教学目标?何更生教授在其著作中有这样的界定:“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而预期的语文学习结果,它是语文教学目的的具体化。”这一定义说明,语文教学目标(这里指“狭义的教学目标”,即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空泛,不能是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甚至是教育目的大而无当的直接表达。另外,教学目标应该如何陈述?特级教师凌宗伟对此的概括很是简明扼要:“要明确而具体地陈述用什么,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

以此标准来衡量上述三点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目标一和三很显然既宽泛又虚化。就目标一而言,如何“整体把握内容”?是通过细读文章标题,还是抓每一段的首句去把握?怎样理解“梦想的具体内容及价值意义”?是通过诵读还是讨论去理解?理解“梦想的具体内容及价值意义”的目的何在?另外,理解“梦想的具体内容及价值意义”能不能作为教学内容本身也存在问题。目标三提到“深层理解”,怎样的理解才能称为“深层理解”?通过什么方法去“深层理解”呢?……相对而言,只有目标二的表述有可观测性,较为具体化,‘诵读”是具体的方法,“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是明确的对象,但表述仍然欠完整,因为没有指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的目的——增強演讲词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2.教学内容选择的误区

纵观整个教学流程,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该设计似乎存在三个方面的误区。

第一,在教学主环节“诵读研讨”部分,将演讲词《我有—个梦想》切分为三个板块:梦想是什么(17~25段);为什么有这个梦想(1~6段);如何实现梦想(7~16段)。首先,将文章思路切分为这样三个部分是不完整的,还少一部分,即26~32段,这是对实现梦想后的展望。其次,将文本划分为三个板块并以此作为教学依据,无疑是将演讲词当成议论文来处理了。“第一问先破题,这是一般课文教学的思路,加上后两问,就是典型的议论文教学思路:提出问题(梦想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会有梦想)、解决问题(如何实现梦想)。然而,原文并不是按这样的顺序展开的,如果用议论文的教学模式,难免会肢解这篇演讲词,使其本身的逻辑链断裂。”嘲不能做到依体定教,忽视甚至无视文体特征,容易将不同类的文本教学同质化。

第二,在研讨“梦想是什么”时,教师虽然抓住了作者在表述具体梦想时多使用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也扣住了演讲词要有鼓动性的特点,但忽略了演讲词还具有针对性、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其实这一部分如果能好好利用,通过调整句序、删词等方式,就能够让学生较为清楚地掌握演讲词的某些特点。

第三,拓展延伸部分的内容明显偏离了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质。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形式学科,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同之处:其他学科仅关注言语的内容——说(写)了什么;语文学科不仅关注言语的内容,更关注言语的形式一怎么说(写),以及为什么这样说(写)而不那样说(写)。另外,诸如“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教语文不是教人文”等通俗的说法,都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偏离语文方向,更不能走到语文之外。换言之,学习《我有一个梦想》不是让学生掌握“梦想的具体内容及意义”,更不是比较中美在保障人权问题上谁做得更好,从而得出谁的制度更优越,而是要学习马丁-路德-金通过怎样的演讲策略、怎样的言语表达方式去调动和唤醒现场听众的隋绪,这样的策略、这样的表达为何有效。

三、教学改进的建议

随着课程改革向深水区发展,尤其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语文课程改革的—些理念也深人人心,比如“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依体定教和以学定教的原则,课堂教学中心要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等。基于语文课改达成的这些共识,笔者认为教学《我有—个梦想》要着重考虑两个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选择

《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长文,全文有2600多字。既然是长文,就存在—个长文短教的问题,即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的问题。不少教师在教学长文时,喜欢面面俱到,从头至尾,边边角角,一点不落,耗时费神不说,教学效果并不好。笔者赞同余映潮老师长文短教的观点:“让学生‘全篇散打,满课去找远不如‘选点扭打,深人品读来得精彩。”

选长文中什么样的“点”?笔者认为“点”的选择一要关涉长文的文体特征,二要牵连文本的个性特点。这样的“点”才有“扭打”的必要,才有它独特的教学价值。就《我有—个梦想》而言,它是一篇演讲词,所选的“点”肯定要顾及演讲词的文体特征,比如思路的逻辑性、语言的形象性和鼓动性。另外,此“点”还要能凸显马丁·路德-金这篇演讲词的个性特征,比如演讲词的情感脉络、语言的分寸感、大量排比句的运用等。另外,选什么样的“点”来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学情。—般而言,学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状态(现有发展区),一是学生学习的潜在状态(最近发展区)。就《我有一个梦想》文本而言,学生在自行阅读之后,大致说得清演讲词的思路,以及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但对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演讲思路,或者为何不用平实的口头的语言去表达,却不甚明了——这就是学生的学情。掌握了学情,就要再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为解决疑难问题搭建必要的“脚手架”,以帮助学生完成从“读得懂”到“懂得读”的跨越。

2.教学目标的叙写

如前所述,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的起点和落点,也是学生学的起点和落点,同时也是評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依据。首先,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教学目标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应少且准、少而精。与其面面俱到,一无所得,不如集中精力,—课一得。其次,教学目标要具体忌空泛,不能用语文课程的目标替代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教会学生掌握阅读实用文的方法”;也不能以教育的目的来置换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最后,教学目标的叙写,最好能参考“用什么,干什么和干到什么程度”这一表述格式,因为这样的教学目标陈述让教师和学生一看就明白,知道自己要教和学什么,怎么教和学,以及教和学到什么程度。

在遵循上述教学目标叙写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将《我有一个梦想》—课三个教学目标叙写为:(1)如以“我有—个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你的思路是什么?将你的思路与本文思路作一比较,试着说说本文思路为何这样安排?(2)梳理文本潜在的矛盾,厘清演讲词的情感脉络,揭示演讲成功的奥秘。(3)标记出文本第17~25段,在个体和整体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调换词序、删词等变形手段,细心体会演讲词具有的针对性、逻辑性、形象性和鼓动性等特点。

3.教学步骤

(1)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2)同题“作”文,解密思路

①如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你的思路是什么?

[预设]大致思路:一个梦想是什么一为何生发这个梦想一怎样实现这个梦想—梦想实现后怎么样。

②本文的思路与我们想写的文章的思路是否一样?它是怎样的?

[预设]本文思路:为什么有这个梦想—怎样实现梦想—梦想的具体内容—梦想实现后的展望。

③本文的思路为何与我们写作的思路不一样?

[预设]这是由演讲的特定目的、特定对象和语境决定的。其实在教材节选的文段之前,还有一句话:Iam happy to join with you today in what will go down inhistory as the greatest demonstration for freedom in thehistory of our nation。翻译成中文:今天,我很高兴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伟大的示威集会。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演讲的情景语境。这次演讲的对象是在林肯纪念堂前参加集会的25万黑人兄弟姐妹和部分白人,演讲的目的是要求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给予黑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与白人同等的权利,并对美国政府提出警告。因此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之初,肯定要交代集会的缘由。换言之,演讲的思路与此次集会的原因、将要采取的措施、黑人集中的诉求、对未来的展望是一一对应的。如果演讲伊始就抛出自己的梦想内容,既显得突兀,又会让听众(尤其是部分白人和美国政府)摸不着头脑。因此,本文的思路恰恰说明了演讲词有着严密的逻辑l生,遵循“为什么集会一怎么样争取权利一争取怎样的权利—展望前景”这样的思路展开。同时,这样的思路安排非常契合演讲词的文体特征,因为从本质上说,演讲词和音乐是一样的,是诉诸时间的艺术,听众一听而过,没有时间去回味。这样的线性思路让听众一听就懂,便于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不至于出现言者激情四溢、听者目瞪口呆的尴尬隋形。

④这篇演讲词的情感脉络是怎么呈现的?

[预设]文本开端,作者直接将一百年前的理想和一百年后的现实放在一起,使其形成尖锐的矛盾。理想的合法性与现实的不合法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作者运用了感情十分强烈的词语一“伟大的”“希望之光”“贫困孤岛”“流离漂泊”等。对比的强烈,表现了情感的强烈,这是情感脉络的“脉头”。这种强烈的对比一直延续到文本的第四段。接着作者对现在的美国政府不兑现诺言进行了负面渲染,从“空头支票”到“资金不足”,但“我们黑人”仍然相信现在的政府——“绝不相信正义的银行会破产”。然后提醒美国政府现在是“非常紧迫的时刻”,并使用了刺眼的词语“叛乱”,情感脉络至此达到第一个高潮。随后作者的情感出现了一个转折,在调动起现场听众义愤填膺的情绪后,作者的情感由激动转向冷静和理性——“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提出争取权利的方法“非暴力”行动后,作者继续采用激情和华丽的排比句进行鼓动,于是引发出情感脉络的第二次高潮——现场即兴发挥的“我有一个梦想”的宣讲。在演讲者与现场听众情感的深度交融中,马丁·路德·金完全把控了演讲现场的氛围,最后他继续运用排比句,以乐观的狂想把听众的情绪推向第三个高潮,而演讲却就此结束。(此处分析依据孙绍振先生的文章整理而成)

(3)选点研读,以点带面

[学情描绘]大量排比句的使用是《我有一个梦想》语言最大的特点,学生在预习时肯定会发现这一点。如果教学纠结于对排比句效果这些陈述性知识的讲述,学生兴致不大,教学效果定然不好。我们可以排比句为抓手,通过诵读、调换词序和删去修饰语等方式来指导学生体会演讲词的特点。“梦想的内容”这一部分排比句较集中,可以作为范例来指导学生学习。

①这“六个梦想”的陈述中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效果如何?(学习指向:演讲词具有鼓动性的特点)

②圈出“六个梦想”内容的关键词,它们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换吗?(学习指向:演讲词具有针对性和逻辑性的特点)

③如果将“六个梦想”句中的修饰语去掉,改为“我梦想有一天,美国真正实现人人生而平等……”,效果会怎样?(学习指向:演讲词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能调动现场听众的情绪)

(4)读写结合,挑战自我

[片段写作]利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写一个演讲片段,内容是劝说自己的同学“放下手机,拿起书本”。提示:关注劝说的对象,选准劝说的切人点,言辞要真诚。(当堂完成,交流评价)

(5)布置作业

课下预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然后列表比较三篇演讲词(另一篇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异同,可以从演讲的背景、演讲的内容、演讲词的表达特点和演讲者的风格等角度进行比较。

语文的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对同一个文本,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往往会出现较大的争议,所以笔者设计的课例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两个宏观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外,还有两个较为明确的方向或边界:文体和学情。无论是什么文体,既要依体定教,教出文体的类特征;又要据篇施教,教出文本鲜明的个性。同时,将学情纳人备教的范畴,做到以学定教,不教学生已懂的,只教学生不懂的。而这些是我们—线语文教师能做到并且应该做到的。

猜你喜欢
演讲词思路教学内容
“活动·探究”:实现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我的思路我做主
从图式理论角度分析演讲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