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初为人父,就可以无所顾忌吗?

2019-10-08 07:12龚金平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育

龚金平

对于部分观众而言,他们在观赏一部影片时容易被瞬间的感性情绪左右,因某個细节而感慨万千,却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对影片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影片《银河补习班》就需要一种全局视野才能进行更为客观理性的评判。因为,它不乏华丽的音符,但难以演奏成一曲动人的乐章。

《银河补习班》的某些细节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尤其关于如何做父亲,如何定位教育的路径与目标,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令观众难以入戏的地方在于,影片中的父亲马皓文过于完美,他类似一个擅长烹饪鲜美鸡汤的厨师,似乎没有什么困难是一勺鸡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奉上一碗。

马皓文曾向儿子道歉,他也是第一次做父亲,难免会有不知所措的时刻,可是,马皓文时常自大甚至不知天高地厚,哪里看得出对“父亲”角色的任何敬畏?1997年,马皓文经过七年牢狱之苦后,心态上理应是自卑而谦恭的,但他在对儿子的学习情况一无所知时,却突兀又冒失地对阎主任当众发誓,要通过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让儿子马飞的成绩从班级垫底,上升到年级前十。确实,观众喜欢跟随主人公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近乎白日梦一般的梦想,这是很多影片的核心悬念以及吸引力所在。当马皓文信心满满地作出承诺时,影片就此建构了一个焦点性的戏剧冲突:马皓文如何带领儿子完成逆袭?

这个极具挑战性的悬念建立之后,观众默认为情节对抗的双方应该在马飞的懒散、松懈、基础薄弱与学习所需要的刻苦、自律、执着之间展开。马皓文应该针对马飞的现状,去唤醒马飞学习的热情,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人生理想。但是,当马皓文与儿子进入学习状态之后,观众却没有看到两人的奋斗姿态与拼搏意志,而是发现影片转换了冲突设置的方向:马皓文奉行的是自由发展、快乐教育、主动学习的理念,进而与学校刻板僵化的教育模式、题海战术、功利化的学习目标形成了正面抵触。换言之,在这场与学习有关的战斗中,影片未能挖掘马飞身上的任何问题,而是让俩父子全部聚焦于与学校教育的对抗上。这种剧情的处理方式,未免过于偏激,影响了影片的情绪感染力和在主题上的反思性,也剥夺了让观众看到马飞更有价值的成长的机会。尤其在影片的几个核心事件中,除了突遇1998年的大洪水那段有显见的情节高潮之外,其余几个事件要么过于平常或温和,要么在大段的辩论和演讲中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对观众的深层感触极为有限。

马皓文在教育马飞时“金句”频出,看似极为睿智,极为励志,但是,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说,这未必是好事。这容易使马皓文的形象过于空洞,使观众把握不住人物的核心性格以及对于人生的主旨性态度。例如,马皓文多次提及“一直想”的理念,希望马飞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自我潜能。同时,马皓文又鼓励马飞要相信自己,要听从内心的声音,要永不认输,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要去观察生活,感受大自然,要在旅行的足迹中学到书本上没有的内容,要用更具灵性和想象力的笔触去书写人生……正因为马皓文的思想体系过于全面,教育见解过于深邃,观众一方面觉得人物形象很不真实,另一方面又抓不住马皓文关键性的教育观念。这影响了观众对于人物的了解,当然也削弱了人物的魅力。

尤其马皓文与阎主任针锋相对地辩驳时,可谓慷慨激昂,将教育的目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学习对于人生的意义,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陈述。可是,观众此前对于马皓文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一个桥梁设计师,最多理科好,在监狱里呆了七年之后,为何对教育的认识会如此深刻透彻?或许,马皓文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传声筒的功能,创作者借助马皓文之口酣畅淋漓地宣扬着自己的价值与理念,而根本不考虑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和情节的合理性。

除了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的问题之外,《银河补习班》在节奏的处理上也不尽如人意。影片的两个时空中,现实时空不说多余,至少篇幅过长。假如影片以线性叙事来讲述的话,基本上可以结束在马飞被录取为飞行员的高光时刻。由于时长充足,影片大量铺陈了马飞的太空生活,尤其是马飞在困境中的积极作为,这对于刻画马飞其人,展现父亲对于马飞的影响是有价值的,但严格来说,太空生活这条线索,炫技的成份多于叙事的意义。

影片中还有一些明显的逻辑漏洞,影响了情节的流畅和人物塑造的可信。例如,马皓文设计的桥梁在开通当日坍塌,如此重大的安全事故不可能草率地断定是马皓文受贿导致的质量问题。还有,马皓文作为影响恶劣的经济犯,他的儿子决不可能成为飞行员,更不可能当选宇航员。影片只顾着叙事上的快意(马飞从小热爱航空),而忘记了军队政审这一回事,更忽略了国家在挑选宇航员时的严苛考察。更进一步说,马皓文对于学习的理解实在过于肤浅和想当然,未能体现学习的客观规律,用率性而为的姿态打造一种听从内心、尊重个性和兴趣的学习理念,看似热血,但未必有效。而且,马皓文对学校教育的批判其实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本质,只是多少流于表面甚至不乏偏激地认为当前的教育过于功利、冷漠。或者说,马皓文可能意识到当前教育的一些弊端,但他的“突围路径”不具可行性,也没有什么科学性。更何况,观众未能看到马飞像模像样的勤奋与刻苦,却意外地从班级最差的学生,通过短短一个学期在全市最好的中学跃升到年级前十……

影片在勾勒时代背景方面有突破的地方不多,还是选择代表性的歌声、标志性的事件来指称时代。这种处理方式无可厚非,但是,影片中这些鲜明的时代座标,并未有效地参与剧情或者人物塑造,沦落为空洞的符号飘浮在影片中。例如,1992年亚洲足球杯中国男子队夺得季节,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金融危机、下岗潮,这些事件和人物有什么关系,它们在影片中的出场对于剧情有什么影响?比较而言,影片开始时1990年亚运会与人物命运有重要关联,1998年的大洪水使父子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升华,这才是比较理想的处理时代背景的策略。

确实,使用流行歌曲可以快速营造特定的时代氛围,让观众感受时代的气息甚至是脉搏。例如,《亚洲雄风》一响起,观众就能准确地“穿越”到1990年。但是,如何使音乐既能标识年代,又能与剧情产生更为微妙的化学反应,这才是创作者应该追求的境界。当马皓文找工作受挫但又决不言弃时,影片响起了《好大一棵树》,歌词中对大树的礼赞,“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与马皓文当时的形象与精神特别契合,很好地实现了音画对位的效果。还有马皓文带着儿子去看航展时,响起的是《快乐老家》,歌词中“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与父子俩启程的身影、欢快的心情无比贴切……

影片有几处平行蒙太奇处理得极为出色。在狱中的马皓文给马飞写信时,设想着马飞读小学了,一定交到了很多朋友,能够和小伙伴们愉快地奔跑。可是,画面却是马飞被一群学生欺凌,在仓皇逃窜。同时,马皓文也在风雨泥泞中拉着一车砖艰难地行进,甚至被人恶意绊倒而敢怒不敢言。这个段落,通过创造性的剪辑表现了父子俩相似的处境,又通过声画对位的手法展现了想象与现实的尖锐对立。

整体而言,《银河补习班》在部分细节上确实有着冲击人心的力量,并通过一些煽情型的场景,极为精准地击中了观众的泪腺。尤其是影片对于父子情的渲染,让观众看到了身为父亲的辛酸与担当,看到了父子之间在相互理解和鼓舞中走向圆融的过程。而且,影片极具勇气地反思了当前的教育理念,探索并倡导了一种更为民主,更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模式。

影片在电影语言的处理上也不乏创新性,回忆时空的暖色调,对部分场景氛围的敏锐捕捉,声音与画面的多重对位关系,都在多个层面上打动了观众,但是,影片在核心冲突的处理上,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在一些关键情节的把握上,还是有诸多明显不扎实、不严谨之处,影响了影片整体性的成就。而且,由于影片只关注马氏父子过于理想化的逆袭之旅,导致其它人物沦为配衬甚至是丑角。如马飞的母亲以及继父,在影片中大多数时候无所作为,只是偶尔增加一些笑料;小高老师的形象比较模糊,对于马飞的情感线处理得比较潦草;阎主任逼疯了优秀的养子,这本应是一个有深度的人物,但影片处理得像一个恶魔。这都说明影片未能处理好主线与副线、主角与配角之间的戏份比重,未能让副线、次要人物更好地参与到剧情中来,更好地配合主要人物的塑造。

猜你喜欢
教育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大扫描
“探求·明理”生本教育的探索实践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节俭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