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的视角看严复对西学与中学之态度

2019-10-08 05:26郭雪晨
神州·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西学严复中学

郭雪晨

摘要:本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将从词源学的角度考察“科学”,试图从两个维度来勘测“科学”背后的意涵;其次从中国人面对冲击的回应,也即从器物到制度又到思想的一个过渡历程;最后,深入分析严复的相关文本,来剖析严复对西学与中学的态度。

关键词:科学;中学;西学;严复

十五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过新航路开辟,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逐步向近代国家迈进;而彼时的中国仍处于明清两个王朝的统治,固步自封,对西方世界翻天复地的变化知之甚少。19世纪上半叶处于全盛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以战争的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的爆发,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国人在巨大的创痛中被拉回了现实,不得不向蛮夷学习。表面看来,这是一场政治与经济的较量,实则是一场从古希腊罗马脱胎而来的又深受基督教思想洗礼的近代西方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之间的博弈。在两种文明的较量中,科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下面笔者将从科学一词的起源,中国人面对冲击所做的回应和深入严复的具体文本这三个方面来看严复对中学与西学的态度。

一、“科学”的意涵

科学一词并非中国人独创,而是日本人对science翻译时生造的一个词,具有分科的性质并且指代自然科学。希腊文episteme和拉丁文scientia也具有科学的意涵,但是却是指对知识自身的确定性的追求,而并非考虑其實用性和功利性。这样以来,西方的科学便被划分为两大传统。一种是建基于自由精神之上的,对知识自身确定性追求的希腊科学传统;另一种是脱胎于希腊传统,又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讲究实际的用途,并且对自然有着改造作用的近代科学传统。在李泽厚先生看来,中国近现代历史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救亡与近代科学相联系,于是便有了国人的师夷之长技到师夷之长技与长学又到严复的“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

二、学习西方的历程

林则徐,魏源看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厉害,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冯桂芬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将认识深入到学的层面,认为西方在技术与机器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得益于西学,特别是得益于自然科学理论的支撑,而这是中国当时所欠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与长学,但是仍然固守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洋务运动提供了思想上的蓝本。甲午战败,这一思想宣告破产,随之而来的是戊戌变法,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从认识到器物上的不足,又到制度上的不如人,最后走向渐感思想上的不足。19世纪90年代走向中国思想舞台的严复是鼻祖式的人物。

三、严复对中学与西学的态度

在《译<天演论>自序》中,严复将演绎法比附为周易之学;将归纳法比附为春秋之学。在冯友兰先生看来,等等这些是严复站在西学的立场上,从西方的观点了解中学,并以中学对西学做格义。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时的严复积极寻求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契合点,比附地正确与否我们姑且不论。在笔者看来,这也是中西文化接触初期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中,严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政为本,西艺为末;主于中学以西学弗所不足;学在普通,不在语言的这些观点的批判,在笔者看来,实际上是对当时人对西学与中学的态度的批判,也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实质认识不足的批判。真实有效的以富以强之策在于以一种文化包容的真诚向先进西方文明学习,而且需要用近代文明,特别是近代科技武装起来的开民智的人。但是学西方文明的什么,严复认为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的科学理性精神与实证精神,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欠缺的。但是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应该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甲午战败,一批仁人志士重新开始思考西方富强的先觉条件到底是什么,似乎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背后的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念,但是他们到底与儒家的核心内容一样吗?问题便又一这样的方式提出来:“假如在保国和保住基本的儒家价值观念之间做最后的抉择,哪一方应该让路?”[1]严复的选择是以积极地态度学习西方的文明,同时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中国传统思想。虽然我们并不处于国家存亡的关头,但是我们却和严复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列思想。

参考文献:

[1]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猜你喜欢
西学严复中学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
西学大家系列丛书
襄阳市中医院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合办西学中班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