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下初中古诗文的情趣化教学

2019-10-08 04:48李景轶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汉语言课堂教学

李景轶

【摘 要】本文从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现下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情趣化”的缺失,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性质的说明,提出古诗文情趣化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古诗文阅读中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阅读的过程在认知与情感中融洽和谐,达到“情”与“知”的统一。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情趣化;汉语言;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145-01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起点和窗口。2011年课程标准修订中引入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是通过平时的学习积累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气质内涵。然而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孤立、抽象地剖析字词、语段、逻辑、修辞等,使得语言文字失去了呼吸,不再鲜活灵动。初中阶段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因为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的过程生拉硬拽,“学”的过程痛苦被动,古诗文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现下初中古诗文的课堂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个别记识,忽略整体阅读。处理和突破难点时将目标定位在一般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积累和古代诗歌的背诵和易错字词的巩固上,而很少将文章的整体阅读作为突破的目标。第二,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寂。大多数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朗读、翻译、背诵”三步走,差别只在重点字词讲解的深浅程度,课文结构条理剖析的细致程度的角度不同。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缺乏实质性的突破。第三,古文与汉语割裂,古代与现代甚远。在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都不同的今天,学习文言文的确需要跨越巨大的时空距离。许多文言文教学过度陷入文言语法的解析而忽视了语言文字从古至今循序渐进的特点,忽视了“古”与“今”的必然联系,让学生一见到文言便产生畏难情绪,自然难以与作品产生共鸣,进而难以理解和认同古代作家的精神追求。

作为一名初中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做的无非就是搭建起古今的桥梁,帮助孩子们改变“谈古色变”的现状。用“情趣化”来引导教学,深入教学。

“情趣”这个词包含了“情”与“趣”两个层面。“情”字所涉及的心理包括情感、情境、情操、情绪、热情。其中“情感”是核心。“情境”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结合的境况,它是各种因素交织的反映出的场景。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预设目的性地营造某种情绪色彩,创设生动的具体场景,帮助学生进入某种态度体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教学方法就是“情境教学”。“情操”是思想和感情的融合,是不容易改变的一种心理状态。培养高尚的情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也是需要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培养起来的。

“趣”则包括了以“兴趣”为起点的“乐趣”“志趣”。激发起“兴趣”是达到后者的前提。中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很浓郁的好奇感,这些都可以成为阅读教学中激发兴趣的“源头活水”。“乐趣”不仅源于文本本身,还源于学生探究的过程体验是否愉快,是否能够获得成就感。这种“乐趣”能够有效地保持“兴趣”的长久性,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志趣”。

“情趣化”教学就是力图在阅读中以师生的情感作为纽带,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良好的情绪,激发兴趣,愉快地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志趣,培养高尚情操的过程。

大千世界中有人喜欢蓝天白云,有人却对晨雾暮霭情有独钟;有人喜读清浅悦目的小散文,有人热衷深远幽微的哲学篇。不同的情趣对无意注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许多学生被邹忌几近于自恋的“窥镜而自视”所吸引,相互模仿邹忌数次不同的“窥镜”之态,揣摩“吾与徐公孰美”或自傲或疑惑的语气。可见这种无意注意是与情趣有着极大的关系的。然而长久以来的教学中,这种非常有利于教师引导的无意注意却被“为本是从”的生硬教学忽视掉了。当下最需要尽快找回的是能够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从这个角度上寻回本就该属于语文的情趣。

由于不同阅读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和背景,与作者情感产生碰撞、融合,因而对主题思想会产生多元化的理解。例如在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的阅读中,有人看到战争的残酷,有人看到人民的无奈,有人激情与报国的热血,有人感动于质朴的孝心。阅读中应该注意保护学生对主题思想多元化的理解认识,这是个性阅读的可贵之处,也是语言文化的魅力所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同的情感体验也会让相同的语词笼罩上了不尽相同的语言色彩。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学生对居中“闲人”的理解起初大多为“清闲的人”,经过上下文语言环境的体悟,理解到其中含有浅浅自嘲又自得的口吻,为接下来主题思想的理解铺垫了一定的基础。

汉语言文字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语言文字之一,是我国古人智慧的凝结,更是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有哪个民族的文字能够像“明”字一样将世界光明的来源智慧地合为一体,又有哪一个民族的语言能够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就勾勒出一幅令人感慨无尽的“离人秋思图”?古诗文阅读理应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口技》中身临其境去领略民间艺人惟妙惟肖的口技模仿;随着《观潮》中洶涌波澜的钱塘江大潮,惊叹于鲸波万仞中腾挪跌宕的民俗表演,体验江浙独有的节日文化;陶渊明、刘禹锡的“隐士文化”;“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中的音乐文化;“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文化。处处文辞处处情,古诗文阅读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运用情趣化来指导古诗文阅读,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调动起良好的情绪,就能够刺激大脑皮层处于兴奋中心,让学习过程进入一个“兴趣——理解——记忆——成就——愉悦——产生新的兴趣”的良性循环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趣化教学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目中有情,尊重学生个体知识和情感差异,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思考问题,了解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在阅读的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自然成长。同时让语文学科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47.P37.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69.P69.

[3]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P80.

猜你喜欢
汉语言课堂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