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即研究观点的课堂重构教学研究

2019-10-08 09:16韦叶平刘霁华
中学物理·高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问题

韦叶平 刘霁华

摘 要:本文提出学习即研究观点下的课堂重构教学理念,并在研究课中实践应用,旨在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提出对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

关键词:学习即研究;课堂重构;问题;研究式教学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7-0030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经过前期对学与教的方式、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调研和思考,结合高中学生思维发展和物理学科的特点及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习即研究观点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的研究课题,课题组提出“学习即研究”的课堂重构观点.在研究课“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尝试用此观点创新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1 基于学习即研究观点的课堂重构的必要性

研究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4章第3节“牛顿第二定律”.本节教材的内容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以及两个例题和解析.传统的“独白式教学”是教师告知物理规律,事先概括对牛顿第二定律规律的理解,以学生能按照教材提供的例题解析规范答题作为评价的标准.学生掌握了具体的知识而缺少掌握知识转化的能力.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

1.1 基于学习即研究观点

“学习即研究”的观点是,科学学习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本质就是研究.学习者就是研究者,学习过程就是研究过程,不惟结论、不拘形式.要依据学生的真实思维、构建真实的情境、以问题为纽带、实现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运用、并在质疑评价中推进研究成果的深入和发展,进而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的研究过程,研究离不开问题与方法,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要进行评价、质疑和批判.笔者以“王亚平太空授课”引入新课,不再满足于让学生知道事实,而是引发问题,提出假设,激发研究动机.问题和假设只有进入了检验的程序,问题才成为真正的问题,假设才成为科学的假设.质疑评价是学习即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已有知识但并不理解的“m0m”进行否定再否定,最终在研究中理解“m0m”的意义,寻找创新解决的途径.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不再拘泥于习题的训练,而是渗透在问题假设、实验检验和逻辑推理的研究过程中.

1.2 基于教材的课堂重构

教材第2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平衡摩擦力和“m0m”是该实验的关键条件.但是,笔者在实验教学时只能无奈地告知学生.因为,只有学习了牛頓第二定律之后才能理解,才可以给出科学的、符合理论规律的解释.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个问题,实验教学时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两个结论,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这个规律后,也没有将前后知识进行串联消除疑问.基于教材内容的特点,有必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构,创新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教学设计.

学习即研究观点的课堂重构基本结构是:问题→解决→质疑评价→新问题→新的解决.物理问题的产生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始的,以问题为核心的物理教学方法,应以问题解决为契机,避免由教师教授内容、灌输知识的死板做法,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发现的研究过程.笔者对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教学重点突出k=1的意义并解释拓展;基于三个问题的类比与解决,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坐标点6(如图2)为什么明显偏离拟合直线,拟合直线为什么不过坐标原点等问题都来自学生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对本质的“研究”,生成了问题,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而是理论依据和形成过程.

2 基于学习即研究观点的课堂重构

本节内容主要有牛顿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的由来、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等三个知识板块.笔者按知识的逻辑结构,以问题为纽带,用研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但不是过程的占用者,教师通过提供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评价问题,物理核心素养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发展.

2.1 创设情境,激发问题

课堂引入不仅是激趣,更是激疑.通过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

视频“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引入,失重是太空环境中独特的现象,那么,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你能说出“质量测量仪”的工作原理或提供一个测量质量的可能性方案吗?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学习,学生大多从a、F、m三者关系的角度提出测量m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师生合作,从a-F、a-1m的图线特点经过逻辑推导得到等量关系F=kma.

教师:你希望k取多少呢?

学生:k=1(学生认为,此问题研究似乎带有“随意性”).

在17世纪,国际单位之中已经明确了质量、加速度的国际单位,但没有规定多大的力作为力的单位.因此,物理学界达成共识:使质量为1kg的物体获得1m/s2的加速度,所需要的力叫做“一个单位的力”,后人为了纪念牛顿,把“一个单位的力”叫做1牛顿,即1N=1kg·m/s2.显然k=1,且没有单位.

教师进一步PPT展示:力的常用单位还有达因(dyn,1dyn=0.00001N)、千克力(kgf,1kgf=9.80665N)、吨力(tf,1tf=9806.65N)、磅力(lbf,1lbf=4.44822N)、磅达(pdl,1pdl=0.138255N)等.如果力取这些单位,k就不一定取1了.(引导学生思考:若加速度、质量是国际单位,但力的单位是达因,即1dyn=k·1kg·m/s2,则k=10-5.)

点评:教师介绍物理学史,渗透人文性,体会物理学不仅有简洁美,更符合科学性和严谨性.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生成了新的问题.这样,在不断的研究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2.2 设计问题,理解规律

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不是由教师简单告知,而是通过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对三个关联问题的解决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理解物理规律.

教师展示一个钢球,你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到钢球下落的加速度吗?

教师展示两个钢球,你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的轻重不同的钢球为什么同时落地吗?

教师展示一个钢球和一个乒乓球,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为什么不是同时落地呢?

点评:教师以问题设计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途径,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性质(同体性、矢量性、瞬时性、因果性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2.3 回归本质,引发问题

实证思想是科学精神的基础,也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主要价值追求.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在本质中由知道上升为领悟.

请同学们观察图1中“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按表1要求的数据进行实验.小车及附件的总质量m=0.351kg并保持不变,用力传感器测得小桶和砝码的总质量并测量小车的拉力F.你认为有哪些不当之处?

学生指出,该装置未平衡摩擦力,且第6组数据不满足桶和砝码的总质量比小车的质量小很多.

教师:今天,我们用位移传感器得到小车的加速度,并利用Dislab作a-F图线,分析该装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探究一:关于“m0m”的探究.

师生合作完成实验,得到a-F拟合直线,如图2所示.实验数据几乎不落在拟合直线上,显然不能说明:m一定,a∝F.进一步发现,前5组数据基本在一条直线上,第6组数据的坐标点明显偏离,a-F拟合曲线的斜率有减小的趋势.

教师:请同学们从牛顿第二定律定量的角度分析,为什么第6个坐标点明显偏离直线,且曲线的斜率有减小的趋势?

学生:不是因为操作错误而导致的偶然误差,而是由于加速度较大,F≈m0g不成立.

对m0:F合=m0g-F=m0a.(1)

可得:F=m0g-m0a

学生在实验现象和理论推导中理解m0m的真正目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如果在小车前端装一个无线力传感器,可以直接得到F的大小,是否还需要满足条件m0m吗?

探究二:关于“平衡摩擦力”的探究.

删除第6组数据,得到较为合理的拟合直线.但是,a-F图线并未过原点,即m一定,a∝F仍然不成立.那么,是不是研究牛顿第二定律时哪里出问题了?

学生:没有平衡摩擦力,表达式F=ma中F是指小车受到的合力.对m有

F′合=F-f=ma……(2)

可得:f=F-ma.

学生经过思辨的过程,理解平衡摩擦力是为了更加简洁地找到牛顿第二定律的规律,而不是牛顿第二定律成立的前提必须要先平衡摩擦力.若横坐标替换成F-f,即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拟合直线过原点.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

上述两个探究过程是对实验结论:m一定,a∝F的两次质疑.教师基于教材内容的统整和课堂教学的重构,使学生在实验现象和理论推导中理解m0m以及平衡摩擦力的真正目的.学生会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材§4.2提供的步骤完成实验操作得到结论,但并不理解实验设计的意图和物理规律的深度理解等问题,突破了教学难点,建构了逻辑性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由表达式(1)和(2)得到系统满足的物理规律:m0g-f=(m+m0)a,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理解的思维再提升,也是对实验操作两个必要步骤的再否定.最后,接着看课前视频“王亚平太空授课”,再了解“质量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即牛顿第二定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中结束本节课.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我们需要构建研究过程,设想、设计、设置有品质的问题,基于问题解决,围绕过程推进学生的学习,开展真实的研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3 “研究式教学”物理课堂的构建

传统的“独白式教学”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傳统的“独白式教学”正经历“对话式教学”,进一步走向“研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被教师询问到主动发现,从被动应答到主动探究.

3.1 从“独白”到“对话”

在传统的“独白式教学”中,教师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往往归纳为“五性”,即同体性、矢量性、瞬时性、因果性、独立性,再分别加以解释或举例说明.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发展思维的机会.教师传授的知识量更多,教学信息量更大,更容易组织和控制教学进程,但学生只记住知识而没有知识转化的能力,不会灵活迁移运用.

“对话式教学”就是教师不断地询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使学生处于思维的应急状态并迅速地搜寻解题的策略.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不断地追问和启发,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五性”.当然,对话式教学不是只要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属于事实性的、记忆性的问题,简单地追求课堂热闹,为问而问,而是能否真正启动学生思维和引导思维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从“对话”到“研究”

“对话式教学”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提供了机会,但又容易被教师设置的问题牢牢套住,陷入被教师追问的被动状态,缺少发问的权利和机会,只能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思考与判断.“研究式教学”又可表述为“发现式教学”,主张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答案;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学习材料的直接“对话”;在对话语境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台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平等地得到尊重和保护.

本课教学中,理解“五性”的教学过程体现对话式教学,基于实验创新设计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则体现研究式教学.学生首先对教师提供的实验装置提出否定,教师并没有简单地给出评价或根据教材提供的实验步骤加以修正,而是用批判质疑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学生对是否满足条件“m0m”从否定到肯定,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无线力传感器的运用和从系统的角度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也增强了进一步主动探究“平衡摩擦力”的兴趣和信心.

3.3 “研究式教学”的期待

“独白式教学”可以最高效率、全面系统地讲授知识;“对话式教学”使学生从“被灌输”的境遇进入“追问”状态;而研究式教学并不满足于学生“被追问”的状态,它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和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素养是人面对的无定式复杂思维和工作的能力及品质.在物理学科中,这种能力和品质包含科学观念、科学推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学习即研究”观点下的研究式教学倡导以“主体研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把简单告诉转化为问题引发,把知识罗列转化为过程建构,把被动接受转化为主体研究,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韦叶平.指向思维发展的研学物理课堂的思考与构建探索——基于优课评比“功”课堂教学的观摩[J].物理教师,2017(06):14-18.

[2]刘霁华.物理学科有意义教学的实现途径[J].物理之友,2014(08):1-6.

猜你喜欢
问题
保障性住房选址问题分析及选址建议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避开“问题”银行股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浅谈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