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色探寻大学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2019-10-08 06:16马铁军刘亚
山东青年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学术育人

马铁军 刘亚

摘 要:大学文化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基石,文章在大学文化先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文化建设实际,对新形势下,高校尤其是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如何立足特色,探寻大学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载体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新时期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文化;学术;特色;育人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继承和创新,一所大学文化的形成以学校主体的文化认同感为形成标志,以社会对其文化的认同感为成熟标志。大学文化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基石,也是高校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明确,既要继承又要不断创新,创新的方向要有总体目标、思路和规划。大学文化尤其是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文化建设不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更要找到最为合适的着力点和载体。

一、崇尚学术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也是学校优质文化建设的基石

高校建设应以内涵发展为第一任务,大楼不是名校的标志,大学更需要的是大师和大气。关于学术文化建设,我国高校可以探索现有文化体制下的“教授治学”。大学在对内服务方面要采取开明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以营造自由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又用严明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科研的高产出、高质量。①要最终建立学术本位的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运行机制,营造民主、自由、包容、理性的人文环境。努力营造学校里最受尊敬的不是哪个院长或处长,而是那些专注于科学研究的教授们。学校师生只有在情感上對这一机制产生认同,才会自觉地拥护和遵循这一机制。教授治学体现在整个学校发展运行之中,大学里各单位各部门都是为科研教学服务,大学中最为活跃的气氛就是学术气氛,这样大学才能真正成为自由的学术殿堂。大学文化在保持自己独特组织文化的同时不能与社会割裂开来,要切实地承担起文化育人、文化创新、文化融合、文化引领等各项职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贡献社会价值。

二、坚持先进办学理念作为大学文化发展的指南针

办学理念既要坚持传统、弘扬特色,又要与时俱进、勇于变革。一所大学要想成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特色名校就不能一味追求实用主义。理想主义有着自身的魅力,大学生要有一点理想主义精神。实用主义没有错,但实用主义如果完全占据他们的心灵,就有可能演变为功利主义,这对他们的个人发展来说不是好事,也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互动形成的张力是大学文化的真正魅力所在,也是一所大学应该保有的特色和传统。培养“完整的人”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共同陶冶。特别是作为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指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但人文素质的培养也丝毫不能忽视。广大教师要向学生传达一种思想:广泛涉猎多种学科有利于启发灵感,成功不仅需要精准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浪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挖掘自身文化要素,增强大学文化认同感

大学文化的真正形成需要的是大学里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人凝聚在一个目标下,升华为一种具有顽强亲和力的个性精神,文化认同感的产生是一所大学自身文化形成的标志。这种文化认同一旦形成,对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校读书期间,还表现在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中。一所大学能在相关行业和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可,与活跃在行业中和社会上的杰出校友的贡献密切相关。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中学涌现出的优秀校友更多的是行业技术骨干、企业家,甚至行业领军人物,他们可能是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等。拥有一批做出卓越成就的优秀校友,能够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声誉。大学把校友作为学校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坚持以感情为纽带,以沟通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交流合作为渠道,以事业发展为目标,营造学校关心校友,校友热爱母校,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局面。②学校可以建立“校友论坛”、“企业家论坛”、“企业创新与发展论坛”、“产学研合作联盟”等平台,以“凝心聚力汇智,共享共赢共进”为主题,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企业家沟通、校企合作作为有效途径,着力打造好为经济社会发展、为行业企业、为校友服务这张“特色牌”。学校还可以将专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各种创业实习平台建在以校友为老总的企业里;鼓励校友们设立奖助学金、提供就业岗位,为学弟学妹们创造成长成才的机会。

四、增加大学文化中的国际化因素

国际化是新时期高校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高校要想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就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添加国际化因子并积极作为。

1、学术队伍国际化。不断完善学术队伍国内外合作研究管理办法,支持中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攻读学位,拓宽国际化视野、提高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的能力。

2、建立国际交流的长效机制,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增强学校国际影响力。学校要积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建立友好学校间的高层定期互访制度,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工作。加强和改进外语教学和师资培训,加大纯外语教学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比例,提高师生外语运用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境外讲学活动,联合培养研究生,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并举办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建设一批国际化的专业和课程,借鉴国际化教育评估机制。有计划、有目标地建立国际教育与科研合作网络,提升学校的国际形象,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

3、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工程计划,引进海外学者、外籍专家来校服务,邀请国外政府高级官员、企业高管、著名学者等来校讲学。引进国外大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界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校工作或讲学。引进海外优质课程资源。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增加办学项目③。

五、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往往是一所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但它更多地承载着大学的学术文化、人文精神。④高校图书馆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术的魅力、知识的魅力、文化的魅力。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根据师生的需求配置图书馆资源,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不断满足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需要。

1、举办讲坛、论坛,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讲座。不仅邀请名家、大师,也经常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特别是校友企业家做客图书馆学术讲坛,与学生更多的现场互动交流。他们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丰富的人生经验让学生受益终生。

2、举办名人名作新书发布会等活动。让学生与作家面对面交流,更真切的感受文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过去我们过于强调学生理性的发展而忽略了学生感性的发展。实践证明,感性认知能力对学生情商的发展不可或缺。

3、遴选优秀声像资源。通过网络等视频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让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低成本高效的课外学习资源。

学校要充分开发图书馆的功能,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让大学的图书馆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海洋,更是文学的宝库、艺术的殿堂,学术文化交流的圣地。为让每一位徜徉其中的学子都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学校要谋划打造高水平的图书馆文化。

六、推动高雅文化进校园

高雅艺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人首先要学会发现美,然后才能欣赏美、创造美。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人格养成和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从办公场所到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从校园到学生社区,都要精心设计、布置,力求给学生高雅的文化格调。学校可以以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文学院等为依托,在学校举办摄影、剪纸、书法、绘画等艺术展、文学作品展和高雅音乐演出,组织“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成为高雅艺术的欣赏者和传播者。

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形成特色育人文化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之后,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显得尤为迫切,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优秀的大学文化形成并传承发展,有利于文化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要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让学生在三年或四年的大學生活中亦或是毕业后走向社会,一直受到大学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他们精神品格的形成,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对文化中的优质部分不断吸收内化的过程。高校要本着突出特色、强调实践、坚持多样性、创新性和品牌化的原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搭建的研究和实践,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发挥了校园文化全方位熏陶感染、多渠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⑤

1、以社团和竞赛为载体,塑造科学精神,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作为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要注重塑造科学精神,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校的校训、校风和校园文化精神,作为学校精神内核贯穿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校史展、科技成果展等的展示教育功能,面向师生开放,使他们感受学校深厚的科学文化积淀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同时,学校可以依托“大学生科技发明协会”、“创新社”等各类社团,通过开放本科生实验室,利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广告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深入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培养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养。

2、以论坛和案例为载体,培养市场意识,塑造大学生企业家精神与品格

作为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师生与企业联系相对较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和企业家精神与品格的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对这类高校的期望。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精心研究,创新策划,设立了企业家论坛和企业创新与发展论坛,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到学校举办讲座。知名企业家在论坛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通过报告和校友现身说法,提升了师生对企业和社会的认识了解,增强了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同时,学校利用校友资源,建设了校友企业家名人廊,时时刻刻熏陶着师生员工,进一步强化了师生对企业家精神与品格的认知与理解,无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企业家文化。

3、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责任意识,养成大学生社会担当意识与能力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使命。学校在突出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培育的同时,也要强调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养成。学校要倡导成立了爱心社、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文明礼仪社、三农社、公益社等社团,动员组织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开展活动,服务社会,对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养成大学生社会担当意识与能力以及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打造知名品牌社团,提高社团影响力和带动辐射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专业及科研平台,与媒体合作打造“百姓公益实验中心”等科普工作的新载体,打造科学知识普及的文化品牌。师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素养,更强化了社会责任感。一系列公益性活动,在全校产生的凝聚效应和示范效应会使服务民生、奉献社会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和行为准则,提高服务能力、担当社会责任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以园区景观建设为载体,增强人文熏陶,提高大学生劳动与人文素养

环境育人是教育学的一项基本原理。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实现环境设施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⑥鼓励各学院结合自身特色,组织发动师生创意、规划自己的园区,并通过师生的亲身劳动建起了整洁美观有文化品味的校园,在改善环境、增加文化品位的同时,也陶冶了师生情操,提高了师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在校师生积极参与园区景观建设,校友返校捐建文化景观设施,形成良性互动,校园处处是景观,人人搞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园区景观文化,增强了师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更成为毕业校友的美好回忆和心灵港湾。

5、以社区文化建设为载体,培养健康情趣,提高大学生审美与文明素养

社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社区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把社区作为对学生思想教育、健康情趣养成和学业提高的主要阵地和载体。⑦学校在加强社区环境设施建设的同时,可以通过打造文化名人廊、文化活动室、举办宿舍文化节、宿舍头脑风暴创新会等平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各学院在学校社区文化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本着与学校社区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建设和发展各自的院系社区文化,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开放性、动态性的系统工程。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化完善,对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搞好大学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要与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结合好,并找到适合的载体和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

[注释]

①柯文进. 学科建设大学文化与大学的竞争力[M].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② 北京理工大学2010年校友会办公室工作总结

③ 山东交通学院文件:《山东交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意见》

④ 王金娜.高校图书馆建筑的人文精神体现[C]. 庆祝华北地区高校图协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年.

⑤ 陈曦.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 2014.07.24.

⑥ 杨兆山.教育学原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⑦ 陈实: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1]柯文进. 学科建设大学文化与大学的竞争力[M].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王金娜.高校图书馆建筑的人文精神体现[C]. 庆祝华北地区高校图协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年.

[3]陈曦.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 2014.07.24.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学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学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